曾希圣:红军情报工作的创业人
2016-03-05颜梅生
●颜梅生/文
曾希圣:红军情报工作的创业人
●颜梅生/文
曾希圣陪同毛泽东视察安徽
他,因为凭借破译敌军电报密码的高超技能,领导中革军委二局指引红军一再化险为夷,而被毛泽东誉为:“长征有了二局,我们好像打着灯笼走夜路。”“没有他的二局,就没有红军。”被周恩来看做“为红军情报工作创业的人”,被叶剑英称为“是个可以认识‘天书’的人。”
他,曾同时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和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成为唯一的一位兼任两个省委第一书记的人;他甘冒风险,率先在安徽省推行包产责任制,点燃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把火……
他,就是曾希圣。
曾希圣,字腾光,1904年10月11日出生在湖南省资兴市州门司镇一户书香人家。7岁时启蒙于祖父开设的 “黄阳书馆”,12岁时入县立汉宁高等小学校,1920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就读于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加入改组后的国民党。1926年7月,随军北伐,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团指导员、汉口教导团军事队队长等职。后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转入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山东从事秘密工作和兵运活动。1930年,调任汉口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秘书长。同年冬,任上海中共中央军委谍报科科长。
1931年4月,由于在中共中央担任要职的顾顺章、向忠发相继被捕叛变,使得中共在上海的秘密斗争形势急剧恶化。根据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安排,中央机关和中央军委机关被紧急疏散。12月,曾希圣乘船到香港,然后经汕头、潮州、长汀等地,在秘密交通员的护送下,辗转迂回,顺利通过敌人的一道道严密封锁线和关卡,到达中央苏区的红都瑞金,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参谋部侦察科科长。
1932年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简称中革军委)为加强情报工作,把原来的侦察科改组成一局 (作战局)、二局(情报局)、三局(通信局)。曾希圣出任二局局长。
当时的情报搜集工作,主要是依靠派人出去侦察的原始方式。可由于敌人防患极严,加之很难渗入其高层,以至于可获得的情报少而不准,尤其是对敌军的兵力部署、作战命令、战略意图等一类核心机密更是难以获取。即使已经获取,有时也会因为传递问题而过期。
为有效解决类似问题,找到及时、准确获取敌人情报的途径,掌握瞬息万变的军情,曾希圣想到了破解敌人的军用密码电报,并经过向上级请示,成立了电文破译小组。可敌人电文中繁杂的内容、古怪的文体、晦涩的汉字等让人一看就头痛。但曾希圣并没有退缩,而是想方设法寻找突破口:向中共无线电通信创始人周恩来请教,弄清编码规律;将抄收的敌台密电,按时间登记编号,通过已经发生的战况,反过来 “倒查”密电内容;从缴获的敌军密码本和电报底稿中找出破译方法;向被俘的敌军电台人员了解其密码和译电常识……然后,没日没夜地比对、分析、研究,反复推敲。终于,曾希圣打开了缺口,并能为红军的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陆续地破译出一些电报。
但很快也引起了敌人的警觉。出于进一步保密,敌人不时地变换着密码,甚至各支部队都建立了自己的密码。为更好地提高破译效率,曾希圣设置了专门的破译机构,总结出专门的破译方法,如每一部电台,都针对敌人的一个或两个师,由专人负责研究。
曾希圣
11月,红一方面军发起金(溪)资(溪)战役。敌人在抚河流域集结了9个师,伺机寻找红军主力决战。红一方面军根据曾希圣提供的情报,乘敌调整部署立足未稳之机,一举歼灭了敌第5师第13旅。敌人增调3个主力师至浒湾,兵分两路,对红军进行报复性攻击后,曾希圣及时截获敌左路军指挥官吴奇伟下达的作战命令,红军立即决定以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红22军予以迎敌。不料,很快觉察红军意图的敌人,悄悄改变了主攻方向和兵力部署。曾希圣又将情报火速报告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司令部连夜调整作战方案:红一军团和红22军星夜赶到枫山埠附近埋伏,待机歼敌;红三军团向琅琚方向进击;红五军团进至黄狮渡西南,以阻击敌第14师、第5师进犯。枫山埠之战,红军重创了号称“铁军”的吴奇伟的第90师,为金资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接着,历时两个月的金资战役,也以红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至1933年7月,曾希圣及其领导的二局已成功破译敌军密码100多本,为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曾希圣被授予二等红星奖章,周恩来称赞他是 “为红军情报工作创业的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为剿灭中央红军,国民党军大举围、追、堵、截,无线电通讯自然成了其传递军情的主要方式。对中央红军来说,破译敌人的密电码,获得相关情报,采取相应对策,无疑尤为重要。为了能够不间断破译密电码,不遗漏任何消息,曾希圣把人员分成两队,一队一到驻地,立即竖起电台,开始侦收译电;一队随时准备随大部队出发,以便在新的驻地及时开展工作。即保持着24小时轮番监听、破译。
12月上旬,曾希圣及其领导的二局侦获敌人已在湘西、湘南集结重兵,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去湘西途中的重要情报。毛泽东等不顾“左”倾路线的高压,力主改变行军路线,得到了中革军委大多数领导人的赞同。中央红军随即入贵州,占黎平。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黎平会议和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使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革命战争转危为安,转败为胜,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大大加快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进程。
长征时期的曾希圣(中)
1936年7月,曾希圣(后排左一)与中革军委二局的同志合影
1935年2月30日,大部分中央红军已经在赤水南岸整装待发,而根据已有情报显示,北岸的敌人只有两个师。如果就此对阵,中央红军无疑稳操胜券。可中央红军的背后却有敌人的两个主力纵队计6个师,正由安底西北一带往东南方向逼近红军,且仅有一天的路程。一旦遭遇,无疑会使红军腹背受敌,伤亡惨重。怎样能迟缓背后的敌军,全力对付北岸的敌人呢?曾希圣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献出了一条妙计:利用我军掌握的敌人的密码和电文格式,冒充蒋介石的口气,发出调开敌军两个主力纵队的命令。
令人称奇的是,敌军的两个主力纵队在收到假电报后,真的按照中央红军指示的方向而去。中央红军不仅胜利通过,而且以不到3万人的兵力,抗住了敌人的40万大军。
进入云南后,二局参谋陈仲山不幸掉队被俘,随身所带的情报泄露了二局的破译能力。蒋介石立即命令另行编印多种密码,每部电台各发10种秘本,每日调换,每10日再另发10种密码。曾希圣领导二局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照样破译了大量有价值的密电,指引中央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
6月12日,中央红军和第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制订了松潘战役计划:攻占川北的松潘城,然后取道甘南,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7月中旬,中央红军攻下松潘附近的毛尔盖。此时,二局从无线电侦察中得知,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主力已在松潘完成集结,薛岳兵团也进至平武地区向胡部靠拢。显然,如果红军再攻打松潘,不但可能打不下来,而且还有被敌围歼的危险。于是,中央决定红军改走草地进入甘南,避免了可能出现的重大损失。
8月21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以及军委二局同红四方面军一部组成右路军,开始出发向草地前进。而第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却企图分裂红军分裂党,拒不执行中共中央北上方针,电令陈昌浩率领的右路军和红一方面军的一、三军团全部南下。曾希圣收到电报后,当即报告给时任右路军总参谋长的叶剑英,叶剑英连夜报告毛泽东。中共中央为了顾全大局,继续贯彻北上方针,当即决定率中央机关和红一、三军团脱离险境,北上甘南。叶剑英向曾希圣传达毛泽东的整体转移指示后,曾希圣立即派人骑马追回二局外出背粮的20余人,以夜间查铺查哨为名悄悄离开,赶到中央机关所在地。彭德怀见二局人员一个不少,高兴地说:“希圣同志,你又为党立了大功!既保住了二局全体同志,又保证了往后党中央、毛主席的情报供应。”
1947年12月,曾希圣(中)、粟裕(左)和陈赓
曾希圣及其所领导的二局,先后在长征途中破译了国民党800多种不同电文密码版本,红军在情报的指引下,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仗。毛泽东曾称赞:“长征有了二局,我们好像打着灯笼走夜路。”“没有曾希圣的二局,就没有红军。”叶剑英则评价说:“曾希圣是个可以认识‘天书’的人。毛主席用兵如神,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曾希圣等同志提供的准确情报。”
1958年1月,曾希圣(中)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安徽
12月5日,经中央军委批准,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3个技术侦察部门合并,成立统一的中央军委二局,曾希圣任局长。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国内外的 “西安事变”,扣留了在西安部署“剿共”的蒋介石,并发表通电,要求蒋介石实行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次日清晨8时许,值班译电员拦截一份国民党军有 “兵谏”“留省、反省”等字样的电报,但大家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曾希圣则大吃一惊:“张学良、杨虎城把蒋介石抓起来了!”随即,一边报告毛泽东和朱德,一边要求严密监控东北军、西北军和在甘肃的中央军以及驻河南的各中央军电台动态,特别是何应钦指挥的中央军和胡宗南部队的行动,防止“亲日派”利用张、杨扣押蒋介石的机会,投靠日本。曾希圣接下来的电报支持,为配合中共中央代表团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皖南事变”,使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000余人,只有2000余人分散突围,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
路过皖江因交通不便尚未离开安徽省无为县的曾希圣,奉中央命令发动地方党政组织和游击武装,接应突围部队。2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命令在皖江地区的武装力量成立新四军第七师,任命张鼎丞为师长,曾希圣为政委。在张鼎丞未到任履职的情况下,曾希圣挑起组建七师的重担。5月1日,七师在无为东乡白茆洲大胡家召开成立大会,编入七师部队的共有1900余人。并首先在东近日寇巢穴南京,南抵日伪重兵把守的芜湖,西南与国民党第五、三战区相邻,且地区狭小、港汊纵横、敌伪据点林立之处,建立了一块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至年底主力部队发展到4000人,地方武装增加到2300人,活动区域由4000平方千米扩展到2万多平方千米,并打通了与新四军第五、第六、第二师的联系。
1943年3月至4月,日寇连续两次抽调重兵对皖江根据地的中心区进行疯狂“扫荡”。而国民党顽固派积极配合日寇,出动五二八团、保八团、二支队分别进攻桐东、含和地区,妄图切断新四军的交通线,陷皖江根据地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曾希圣的精心组织、领导广大军民,取得了两次反“扫荡”和反顽斗争的重大胜利。仅这一年与日伪军作战就达189次。
1944年,曾希圣指挥七师对日伪军发起进攻,大小战斗共760余次,消灭日伪军3104名,攻克和逼退日伪军据点39处,解放国土4500平方千米,人口60万。
1945年8月,曾希圣领导根据地军民“驱逐日寇,收复失地”。收复无为县城,攻克凤凰颈、襄安、运漕、雍家镇、望城岗等40余处敌伪主要据点。到日寇投降时,七师由创建时不足2000人发展到3万余人,收复领土达15万平方千米。
1946年,曾希圣率七师移驻鲁南陶庄,指挥部队攻克枣庄。1947年1月,曾希圣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政委,10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次年5月,曾希圣任中原军区、中原人民解放军副参谋长,后兼任豫西军区司令员,率部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3月,曾希圣调合肥任中共皖北区委(省级)书记兼第三野战军皖北军区司令员、政委。1951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曾希圣出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1968年7月15日,曾希圣一直低烧不退,身上出现紫癜,甚至便血。医生一看,是胃大出血。由于被耽误治疗,曾希圣离开了人世,享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