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人求真
2016-03-05邓勤
●邓勤/文
陶行知教人求真
●邓勤/文
教育家陶行知早年曾参与辛亥革命的地方武装暴动,也任过徽州府议会秘书,当看到共和发生危险的原因在于国民素质不高,便得出结论:“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出;精忠,非教育不出。”并由此做出了为实现民主共和而从事教育的人生选择。
彼时中国积贫积弱,几乎陷入亡国灭种之境地。但凡有些忧国忧民意识的青年,纷纷出国留学,学成归国后,从教从军从政从商的都有。也有些人改变初衷,譬如鲁迅就弃医从文,意图用文字来唤醒沉睡的国人。正如鉴湖女侠秋瑾所言, “拼将十万头颅血,需把乾坤来挽回。”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但是集体的力量却可以汇聚成洪流,进而改变历史进程。陶行知也不例外,金陵大学毕业后,不顾新婚燕尔,旋赴美留学。他先在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学,次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当他认识到学政治只能回国做官时,处于对龌龊官场的本能厌恶,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期间,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对陶行知产生了很大影响。
1917年秋,陶行知学成回国,先后在多所学校任教。1927年春,陶行知在南京郊区创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建校之初,该校的茅屋礼堂门口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是年冬天,从贵州颠沛到上海的两位热血青年孙炳勋和戴自俺偶然看到 《试验乡村师范答课问》和晓庄的招生简章,感到新奇,便写信给陶行知,大约5天后收到陶行知热情欢迎的回信,并说学校还没有贵州的同志。于是,他们就从上海到南京,在一个大雪初霁的早晨步行到晓庄,入校的马路旁挂着白底黑字的十八信条标语牌,两青年一条条看,一条条思索,感受到点点在心头的神圣感。
两人走不多远,便遇到一位身着棉袍、腰系布带、头戴罗宋帽的中年人,手执一把大竹扫帚扫雪,两人便上前问道:“请问先生,陶校长的办公室在哪里?”对方反问:“你们找他可有什么事?”于是,两人拿出陶行知的回信,不料对方把帽子往上一推,露出整个脸道:“我就是陶行知,扫完这一段,到办公室去谈。”一个校长,大清早起来扫雪,这样身体力行的校长,我们现在也很难找到,更别说在师道尊严的民国了。
1933年,陶行知到南通推广小先生,写了一篇一分钟歌谣似的民众教育演讲稿,其中有一段是:“教人:读了书,不教人,什么人?不是人。”演讲完后,有一个小孩子马上举手说,最好把 “不是人”改为“木头人”。因为“不是人”三个字不具体,桌子不是人,椅子也不是人。陶行知彼时已是广为大众敬仰的教育家,是公认的教育界权威,但是对于这个孩子的质疑,陶行知还是愉快地接受了,并肯定了他的创造力。
其实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要培养孩子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的质疑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破旧立新,从而开创出另外一番天地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言传身教,不断影响着身边的师生和社会大众,最终成就了这样一个一代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