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语借词的模因现象及语用意义

2016-03-04曹莉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模因日语

曹莉

摘要: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就有很多日语借词传入中国,各个时期的日语借词的变迁反映了我国各个时期的社会特征。本文从模因论视角探讨近年来日语借词的特征及语用意义。

关键词:日语;借词;模因;语用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0—0144—02

一、日语借词

所谓借词是指音和义都借自另一种语言的词,并在大众交际层面被使用。借词分为:“音译”、“半音半意”、“音译附加汉语语素”、“音意兼顾”等。音译的借词指用发音相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的外来词,如:黑客(hacker)、克隆(clone)等。半音半意指借词构词一部分采用音译,一部分采用意译。如:因特网(internet)、奶昔(milkshake)等。音译附加汉语语素的借词如:桑拿浴(sauna+浴)、酒吧(酒+bar)等。音意兼顾指用接近外来词词义的汉字翻译。如:香波(shampoo)、销品茂(shoppingmall)等。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指汉语中从日本引入的借词。据记载,中国与日本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往来交流。古代时期,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几乎都是由中国传入日本,但日本古代时期也曾有少量的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传入中国,国名如“末卢国”、“奴国百里”等,官名如“尔支”、“伊支马”等。人名如“卑弥呼”、“夜邪拘”等,这些都是日名音译词,日名音译词是汉字当作纯粹的记音符号来记录日语词的读音。这只是出现于直接记述日本的史籍等专用语境,而日常的文章、诗歌中及口语中并不被使用,因此,古代时期从日本传入的词汇尚未进入大众交际用语层面,还不算日语借词。汉语从日本借用词汇主要发生在近代以来,尤其以21世纪居多。

罗常培、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信息传递的第一个要求是准确无误,第二个要求是省事省力,合起来可以称为效率原则。对于语言来说,最理想的效果是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用最经济的手段达到交际的目的。”[1]

21世纪以来的日语借词具有简洁易懂的通俗性,符合了快速传播信息的语言特征,因此日语借词能够迅速捕捉事物的特征,及时反映某段时期的社会潮流,快速传播社会事件及现象。另外,当代的日语借词出现模因化现象。下面对日语借词的模因化现象及其语用意义进行一下论述。

二、模因论概述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meme)一词最早是由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iard Dawkins(1976)提出,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模因是通过模仿而传播。模因的表现形式很多,如“服装样式、音乐曲调、语言”等。模因可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型模因的特征为“相同的信息异型传递”,表现型模因的特征为“不同的信息同型传递”。日语借词大多是表现型模因,如“购物达人”、“史上最强”、“微博控”等。除此之外,还有虽然不是来自日语,但是模仿日语的造词结构的词汇,如“房叔”、“表哥”等也属于不同信息的同型传递,从而构成各种内容各异、形式相同的表现型模因。

三、日语借词中的模因现象

模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活动引发模因的产生。它常常与某个社会现象与时弊有关联。模因学者认为,一些语言模因的成功是由于它们对我们人类表达确实有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新事物、新现象不断出现,为满足人类交际的需要,人们需要对这些新事物、新现象寻找新的语言表达,语言信息表达出来的意义准确适用,人们就会复制并传播,从而形成模因现象。

日语借词中的模因大多由2至4字组成,语言浓缩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现力,因此具有易传播性。以下两个范例较为典型:

1.××控。“控”源于英文单词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con),日本人模仿其发音创造出一词,含义为“着迷、受制和不由自主”,按照日元语法形成“某某控”的语言景观重构。“控”是一种新式的社会认知的自我投射,如“手机控”、“眼镜控”等,该词也成为表现型模因的典型日语借词之一。

2.史上最强。《史上最强弟子兼一》是日本漫画家松江名俊的作品,台湾在2008年播放该剧,开播后不久,“史上最…”成为2008年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史上”在日语中的含义为:历史上,有历史记载的范围内。该词也经常出现在日本的各种媒体中。中国在此之后也模仿该词,模因出“史上最强”、“史上最牛”等词。

四、日语借词的语用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盖然性思想认为,人类在表达时,根据不同的人及不同的语境而选择不同的词汇。只有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要想正确使用日语借词,必须对其进行符号化解释,理解日语借词个性结构中“语用文化”的内涵。

我们首先看一下怎样才能形成有效的交际。交际是受社会、文化、心理、语用等多种因素制约的符号活动和信息转换的共享过程,“共享”是交际的基本特征,符号活动和信息转换则是交际的本质属性,而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则是达成有效交际的必要前提。[2]

语用文化包括修辞文化、语体文化及文化伴随意义。日语借词中的修辞文化兼有褒义和贬义的感情色彩,以贬义居多。根据接头词、交际动机等不同而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语体文化指影响语体选择的文化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等。由于不同文化群体所处的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等在内的生态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特征。群体认同的强化离不开文化符号的运用。正是透过具体的与众不同的各种象征符号,人们获得了自身的群体身份,构建并强化了自己的群体意识。

在一个并非同质化的社会中,总存在着不少亚文化群体,也有不少的边缘群体,这些群体通常会以特定的文化符号,如特定的俚语来表达自己的存在、价值或诉求。[3]

网络流行语是青年亚文化现象,而日语借词是网络流行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体现了作为亚文化群体的青少年通过日语借词符号强化群体认同的心理特征。

文化伴随意义是由话语引发的语言个性对事物的信息联想。语言国情学理论把词语的义位分为概念义素和非概念义素,概念义素即构成词语的概念,而非概念义素则为词汇背景义素。背景义素是通过同一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各种信息联想而获取的。背景义素中包含外显义素和内隐义素。前者所体现的词语与词语的搭配组合的外部特征。后者是词语的感情评价义素即文化伴随意义,文化伴随意义是能引发感情、伦理和审美联想的词语。如经常使用的“××男”和“××女”的外显义素为具有某种特征的男性或女性,“××控”表示的是“对某事物的强烈痴迷和受制”,但其内隐义素根据不同的语境及交流主体带有不同的伦理或审美的理解。

我们在使用日语借词时,只有交际对象是相同生态环境的文化群体时才能进行有效交际,否则就可能出现因语言的误用而产生的“文化失误”。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既是一种词汇现象,也是反映当代社会文化的符号。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词汇承担着表达文化的功能。因此,汉语中日语借词被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广泛使用也是语言在流行文化中的体现及当代中国的社会现象与时弊在语言中的投射。

[参考文献]

[1]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2]赵爱国.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蒋立松.文化人类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冉永平.语用学纵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孙炜.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6]李运博.中日近代词汇的交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模因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赢在耐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试析大专日语教学的主要障碍及对策
An Analysis on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口语习得研究
共生日语和共生日语教育的实质
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构建
看漫画,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