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结构调整探微
2016-03-04包延新
包延新
摘要:针对2014年教育部提出的地方高校转型这一举措,本文主要探讨了大学英语当前的课程结构,分析其为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设想。
关键词:大学英语;地方高校;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0—0099—03
一、引言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教育部将把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袁艺,2015)。这些高校将改变以学科、专业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可见,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高校比重将大大提升。
基于这一趋势,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英语作为一门涉及面最广、影响范围最大的大学基础课程,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可喜的进步,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门课程仍然比较薄弱,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近两年来,甚至还出现进一步弱化的趋势。针对这些现象,许多教育工作者者提出大学英语要建立起多元、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同时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顺应改革需要,培养各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才能确保大学英语课程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则主要取决于大学英语课程在改革中能否成功实现一系列的“转型”,这些“转型”包括课程设置的调整、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模式的转换、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教师自身的转变等等。
二、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主干课程被划分为大学英语读写(综合英语)课程和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多数高校在完成2~3个学期的主干课程的学习后,会再开设通常为一学期,大约32~36课时左右选修课,也称为后续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大学英语基础部分的教学明显要多于后续选修课程的教学课时,后续选修课程的学时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课时数偏少。一般后续选修课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学时数为2节,要想让学生在30多个课时里掌握理论知识或技巧,时间很紧迫,无法给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社会实践机会,而实践环节往往是学生在校期间加强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机会,是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树立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机会。由于近年来很多学校在推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都在进一步压缩大学英语课时,英语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2)选修人数受限。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程的开设通常无法满足全校学生的选课需求。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高校的扩招,导致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尤其是作为基础课程的大学英语师资力量短缺现象严重,受所开课程班额的影响,势必会有一些学生被迫选择并非心仪的课程,从而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选课需求;二是因为受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很多课程的开设也受到限制,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及社会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中小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学生在大学入学之时,其英语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已经达到或接近四级水平。大学一年级80%~90%的学生就已经通过四级考试。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逐步减少大学英语基础英语课程部分的学习比重和学分,提高和扩大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比重,将地方需求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紧密相联,让学生不再感到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让他们充分意识到所学英语知识在未来职场中将大有用武之地。总之,基于社会需求的英语教学,将与企业需要接轨,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为需求而设立的课程也将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的自觉性,明确的学习目标将是学生取得学习效果的最佳保障。
三、地方高校转型形式下的大学英语课程重置
根据学校类型和特色,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每个高校都有着自己的历史传统和办学定位,这决定着它们各自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方向,只有将大学英语课程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紧密结合,才能凸显出本校的优势,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才能让毕业生更好地就业。
1.调整课程设置模式
具体操作可以根据各个高校生源及办学特色采用不同的模式。例如,现在已经有一些学校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3+1”模式,即3个学期(也有一些学校将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学习设定为2个学期)的英语基础课程加一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程。他们根据学生入学英语水平高低的不同采用了多种模式。例如,2+2模式(2个学期的基础英语课程加2个学期的英语选修课程)。当然,改革意味着彰显特色,而地方本科高校未来将要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其目标和方向。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必须发生转变以适应这一潮流。除了上述模式外,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各个学校现有的资源,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课程设置上也要体现地方学习的特色,如理工类高校除了基础大学英语教学之外,应该加大科技英语、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财经经类高校可以考虑加大经贸英语课程的力度;医药类高校可以突出医学英语的教学等等。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应该加强校地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地方院校应该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这样做原因有二:一是可以了解地方需求,并根据地方需求开设相应的课程。二是可以让学生到地方企业进行实践部分的学习。因为高校的课程是基于地方需求的,是有地方需求的,所以在完成理论部分的学习后,高校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例如,以经贸为特色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企业一线,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实践环境之中,让他们独自处理一些简单的业务,例如收发邮件、发布通知、撰写报告及旁观或参与一些商务洽谈等等。还可以让学生翻译一些简单的英文商务信函、产品说明书及做一些简单的报价与询价等,让他们学会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让他们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践工作是紧密相联的,是未来就业所必须的,从而让他们的学习有的放矢。
加强与地方的合作,紧密联系地方经济与文化特色,将地方经济发展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使教学内容的取材及教学的实践活动能够与地方的真实需求联系在一起,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鲜明的教学特色,突出大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与职业性。
转变教学模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将大学英语与学生的专业融为一体,适应社会需求,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是在为“用”而学,而非为“学”而学,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多元的,各个院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现有的资源及条件形成自己的新模式,而不必追求统一的模式。
四、促进课程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1.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整,加强师资培训
面对时代的挑战,为适应地方高校的转型,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及时做出知识结构的调整,只有兼具扎实的英语基础和广博的知识,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才能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在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自我发展的重要性,要与时俱进,不断地从各方面完善自己,包括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让自己更加胜任这份工作,不做改革的绊脚石。此外,从学校层面上,各个高校可以适当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并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一定的进修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适应学生及社会的需求,成为教改的中坚力量。
2.加快大学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工作
从整体来看,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较好。全国各地高校普遍采用以下几套教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学体验英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全新版)》、复旦大学出版社的《21世纪大学英语》等,然而这些教材已经受到了部分教育者的质疑,认为它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对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各个学校的教材使用情况相对复杂,缺乏系统性,往往是由教师自己选定。而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仍然侧重英语的传统教学,很少重视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只是简单按照教材的章节进行讲述。蔡基刚教授早在2011年就已经指出,“忽视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人需求,忽视国家对吸收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的需求,忽视社会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只会使我们的外语教学脱离实际,变得毫无生气,使我们的学生无法应对现实世界的需要。”(蔡基刚,2011)地方高校的转型正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做出的调整,这一政策将凸显地方特色与地方需求。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虽然全国各地有着很多共性,但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应该各有不同,且与地方特色及本校的办学定位直接相联,只有与地方特色、地方需求紧密挂钩,才能使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的放矢。
鉴于此,结合国家政策与地方特色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校本教材建设成为当务之急。转型时期的地方院校应该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及定位,制订出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并开发出与之相应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教材,以此来适应地方学校的发展及学生和市场的需求,让学生学有所用,同时有助于学生的就业。
3.改革大学英语课程的考核模式
为更好地促进课程结构的调整,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必不可少。传统的考试过于重视课堂学习,往往以一张期末终结性的考试试卷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能力。这种考试的弊端显而易见,会降低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
我们应该将理论与实践都纳入到学生的考核当中,而且也应该将考核纳入到整个学习过程当中,使整个考核变得更为合理。考核应该涵盖几个部分:一是理论学习情况的考核(这部分主要由授课教师进行评定);二是学生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这部分由实践单位考核);三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平时表现(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以及学生取得的相关资格证书等等。在考试内容上,不仅要具有时代性,还要有自己的特色,要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紧密相联。扩大化的评价主体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使评价变得更为客观,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做法,使学生不再只关注课堂的学习,而是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并进而完成与社会需求的“校地”接轨。
此外还有诸多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例如精选的教学内容加上充足的课时、课程学习平台的建设等等。课时是课程教学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受有限课时的限制,高校一定要使教学内容做到精、准而又顺应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学校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也有限,因此要加强课程学习平台的建设。通过课程学习平台,教师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补充课堂学时的不足,还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进而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此外,课程学习平台还有一个优势不容忽视,即在辅助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能促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在不同时期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要求,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刘英,2014)。本文在地方高校转型的新形式下,对当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构想。目前,地方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进入了转型时期,应该对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与时俱进,大学英语教学才能顺应学生需求及社会需求,也只有这样,大学英语教学才能为教育改革贡献其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传统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理念的一次新突破[J].外语电化教学,2011(09).
[2]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0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政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01).
[5]刘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回顾、反思与展望[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4).
[6]袁艺.高校转型如何重“实”轻“虚”[N].苏州日报,201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