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地理课堂渗透国情教育的哲学思考
2016-03-04张广琴
张广琴
摘要:知国、爱国、报国是国情教育的基本内容,地理学科固有的特性赋予了地理课堂在进行国情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使命。笔者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深刻地认识到地理教学工作者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国情教育素材,使学生能客观辩证地看待我国国情,并培养学生爱国的道德情感及报国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地理学科;国情教育;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0—0023—03
进入21世纪,我国国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不再是初级产品或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名词,已经向着高质量、高科技含量、高服务水平的方向发展,但是中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等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老龄化、农民荒、气候恶化、生态破坏、资源匮乏同时浪费严重等问题又日渐加剧;争夺资源、争夺市场、货币战争、领土争端、反腐斗争、网络斗争、反民族分裂主义斗争、意识形态斗争等等具备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层出不穷。这些新国情的出现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新国情教育?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热忱?笔者将立足地理学科知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挖掘我国国情教育素材,从哲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学生国情教育的现实意义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我国教育的战略思想。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将来要担负起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出现的新思想、新问题、新斗争,自己应该有何种态度?何种立场?如果我们培养的师范生对自己对国家了解甚少,何谈扬其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又何谈将来的教育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呢?那么在新时代我们该如何对未来的老师进行正确的国情教育呢?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和发现国情教育素材,对学生国情教育及其爱国报国情感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对学生自身国情教育的培养,而且有助于他们影响或带动他人的爱国之情,甚至对下一代进行正确的国情启蒙教育,对祖国未来的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各科课堂教学中贯彻国情教育是学校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二、地理课在国情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情教育课程的本质意义是使学生知国、爱国、报国,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首先要知国,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报国。知国是基础,知国就是要了解这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地理学科的基本宗旨就是让学生首先知国,然后爱国,进而报国。
地理学科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既有自然地理知识,又有社会、人文地理知识。从研究的对象看地理学科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旅游地理、环境地理、水文地理、人口学地理、气象气候地理及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所有的这些都是学生知国的根本。当然知国不仅是让学生知道国家在哪里,面积有多大,人口有多少,物产何其多。知国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在发展过程面临的各种问题。21世纪是个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我们庆幸社会进步带来的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要意识到人口、粮食、资源、能源、贸易、环境等方面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而且在我们国家一个都不能缺,这些问题是我们进行国情教育时需要客观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在地理课堂中要深入讨论的问题。所以说地理学科探讨的话题可以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可以帮助他们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国家,同时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综合观点分析、观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世界和祖国,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和人生观。
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将知国、爱国、报国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地理课有非常丰富的国情教育素材,是进行国情教育的绝佳“场所”,在进行国情教育的任务中负有不可推卸的使命。
三、地理课堂进行国情教育的途径和策略的再思考
1.宏观把握教材,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国情教育的素材
我国各类学校所使用的地理教材,一般以人地关系为线索,既介绍了地球存在的宇宙环境及地球圈层结构带给人类的大气、水、生物、陆地等自然地理的内容,又阐述了以人类活动为主线的包括人口、农业、工业、城市、旅游、商业等活动内容的人文地理知识,尤其在人地关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出现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等。它既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讨论世界热点,也从微观上联系中国实际或者乡土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为我们挖掘国情教育素材,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以国情教育为主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国情教育素材,将国情教育贯穿始终。如在“地球的宇宙环境”部分,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我国航天事业宇宙新探索领域取得的快速发展及努力方向。在资源开发利用部分,充分认识我国各类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治理中取得的成就等。在工农业生产问题方面,既要看到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也要看到生产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在感受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要看到相伴产生的城市环境问题,让我们感受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必要性,触动学生寻求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心弦。可以说,教材的每一章都蕴涵着丰富的国情教育素材。
2.国情教育要把握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是指在充分肯定我国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客观实际地指出我国存在的弊端。既要认清我国的优势,也要实事求是地指出我国各方面的薄弱环节以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引导学生分析形成这些不足和差距的原因,并寻求解决办法,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如在中国旅游资源的学习中,国情教育的素材更是丰富,中华大地气象万千,景色秀美风光绮丽,民族奇葩百花争艳,疆域辽阔物产丰饶等为世界各国所罕见,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更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当然我们感受祖国风景迤俪的同时,把握实事求是原则显得尤为必要。因为我国各类资源共同的特点是总量多但人均少;我国部分资源匮乏甚至枯竭;资源型城市正在承受短暂繁荣后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谁动了中国的资源?我们该如何打响资源保卫战?未来的资源版图,我们将如何抉择?我们的领土主权该如何捍卫?这些都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客观正确地告诉学生,让他们认清现状,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建立打好坚实的基础。
再如,我们骄傲于如何用有限的土地养活了如此多的人口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不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在感慨现代科技对农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各类针对土地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不仅仅是土地质量的环境恶化及食物质量的下降,也带来了高效率下的劳动力问题,以及“农民荒”问题等。
诸多的实事求是之下,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的生产发展水平还不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还需要一个自身不断完善的漫长时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形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积极寻求缩小差距的途径,既要借鉴也要创新。以农业科学家为例提升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使命感,并认识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前景是广阔的,我国农业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使命感。
3.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分析各类环境问题
地理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的速度日趋加快,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态势。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成了现实;荒原变成油城,西气东送、西电东送缓解了我国东部地区常规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新城镇不断涌现,大中小城市连成了城市带、城市群;一条条公路、铁路在“难于上青天”的西南地区翻山越岭、穿山过河,让祖辈的山里人走出深山不再是梦想;所有这些国情要素的变化,要求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态度来分析问题,既要认识我国国情的过去和现在,也要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对祖国的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心。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环境,不能盲目地追求经济发展而造成一个又一个不可挽回的环境破坏局面。我们要吸取教训,不能走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时刻用“绿色发展”的思路指引自己前行。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才是一种真正、高层次的和谐,它既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和谐,又为进一步发展经济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一届又一届的全球性气候会议,一个又一个灾害性的气候或地质灾害,一组又一组经世界银行公布的因人为因素导致损失的数据等,都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可持续地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人口适度增长、资源永续利用和保持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加强国情教育从周围的环境入手
乡土地理是通过了解家乡概况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极好材料,它把国情教育寓于对乡土的深情厚爱之中。
我们在地理知识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密切联系本地的生产和生活实际,让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人口变化、农业生产、工业布局、商业发展、城市布局、交通选线、资源开发等地理现象带来的惊喜成绩,使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发展充满希望,从而更有效地达到知国爱国的教育目的,使学生树立起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志向。同时,利用乡土的实例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教育,如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场所发现环境问题,更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从而正确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为制定合理而科学的发展战略目标做好铺垫。所以在地理课堂进行国情教育中结合乡土地理教学,把本地的小环境与全国的大环境联系起来,可加深学生对国情的认识,增强爱国热情。
5.要结合实践活动进行国情教育,使国情教育得到升华
地理课的教学场所是灵活多样的,既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野外考察时进行国情教育,成为必不可少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措施。通过带领学生野外游览参观,考察各种资源,考证自然景观的发展演化,研究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从而激发起爱国之情。同时,通过对自然界的探索考证,找出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等诸多方面问题的症结,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改变现有问题的神圣使命感。
此外,根据实际的变化,及时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并引导大家积极参与到热点问题的探讨之中,在讨论中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热情。如“面对自然灾害我国政府及广大民众的优秀表现”“中国在历次全球气候会议讨论中的观点及做出的努力”“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中韩关系、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等,将这些热点问题及时带到课堂上,展开热烈的讨论,造成一种人人关心祖国的向上景象,了解国家现状,感受到祖国前进的坚定步伐、感受中国与世界互为依存的关系,同时感受中国在国际问题处理中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地位,达到良好的国情教育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固有的特性使地理课堂对师范生进行国情教育负有不可替代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地理课堂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定能加强学生对祖国现状的认识,增强深厚的爱国情感,使他们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能让他们将来把自己身上这份深厚的爱国热情及强烈的责任感潜移默化地传递出去,让每一个中华儿女认识我们的祖国,共同参与,共同期盼。那么我们的祖国还愁不会强大吗?中国梦的实现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陈胜庆.科学发展观是地理学科德育的核心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6(04).
[2]苏永新.地理教学中国情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3]李道佳.幼儿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J].学前教育研究.1995(01).
[4]唐毅.全球化背景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04).
[5]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