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

2016-03-04王素音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道德情操高职语文人文素质

王素音

摘要: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技能型人才就是指具备一定技术并且自身素质较高的人。人文素质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特点,高职语文就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这一任务。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这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应有之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要求。而高职语文课程所培养的人文素质主要有三点,即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多种能力。

关键词:高职语文;人文素质;人格;道德情操;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0—0020—03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

“人文”一词出自《易经·责》:“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它包括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的能力、价值观念、个人的情感、品德、意志等,既指一个人呈现在大众面前的精神面貌,又指一个人所蕴含的精神气质。确切地说,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四个方面。人文知识主要包括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艺术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等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人文思想是理解人文知识时所需的基本理念,即文化理念。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真谛所在,从根本上说,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把人类几千年来积淀的优秀文化成果,凭借一定的环境加以影响,使之潜移默化融入个体;通过文字知识进行传授,使之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自我;经过自身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使之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最终内化成自身人格、气质、修养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真正成为社会人。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培养人,造就人,即育人。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人、教育人,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注重对善与美的理解,引导人们求真、从善、爱美,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二、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日益明显,高职院校招生门槛的降低,生源素质也在不断下降。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令人堪忧:学生在文字表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较多,不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的口语表述含糊不清。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但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陈述自己想法的时候总是言不达意;日常文书的写作也是力不从心,最简单的条据书写也会出现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有些学生不清楚中国历史、基本的文化常识一知半解。面对当今发达的传媒技术,很多学生迷恋于网络,获取的是知识快餐式的文化,他们的品位愈来愈趋于低俗化。鉴于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对学生展开人文素质教育;我国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人文素质做支撑。

1.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应有之意

教育部在2000年就明确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毕业生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强,并且知识面要宽、素质要高等特点。这些特征本身就包含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但是,当今的高职教育却出现了“人文缺失”的症状,主要表现在高职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知识面窄、无远大理想、思想狭隘等方面。当然,这一问题已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并著文发表己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以改变现状,促进高职教育走出误区,迈向成熟而健康的发展之路。

2.我国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

2014年6月23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由此可见,我国的人才需求不再单单是技工型的,而是有发明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重任自然落到了高职院校的头上。

3.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职院校一味地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无视人文类基础课程的开设。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曾批评当下大学教育的功利色彩和短期目光——太看重专业设置,太看重每一门课对学生当下有什么用,而忽略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他举例说明,真正有原创性的成果,其发明者都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而真正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好的学校教育,也都是把人文素质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二、高职语文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 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育和科学素质”。《意见》所提出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都属于人文素质知识的传授内容。由此可知,高职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这里所说的高职语文课程是指维系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正常开展的最得力的工具。它既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又可以培养人格;既可以使人掌握知识,又可以使人获得某些技能;既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又可以凝聚民族情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积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等。高职语文课程指的是在高职院校开设的,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正确和高水准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觉形成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以此来维系文化传承的薪火,并与中学语文知识相衔接的语文类课程的总称。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高职语文课程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作为即将要步入社会的青年学子,他们首先要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就是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一提到这个问题,多数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笑起来,怀疑老师是不是错将英语说成汉语了,用了几十年的汉语了,还会出问题,要说英语不在行还有情可原,若说我们不会正确使用汉语,那是把人看扁了。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中职学校,过早地分专业授课,使基础知识本来就不扎实的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先天不足,来到职业院校后,他们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述能力远远落后于那些来自高中的学生。为了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专业技能,自身能力得到较全面的发展,就需要加强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演讲与口才”这门课可以对那些不善言谈或不懂得说话技巧的学生进行专门训练;“应用文写作”通过教师对行政公文、事务文书、专业文书、日用文书的讲解,教会学生写作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常用的文书;“大学语文”旨在对学生阅读理解鉴赏能力的进一步培养。由教师讲解经典范文,学生在阅读与学习中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并从教师的授课中学到解读文章的一些独特方法。在教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学生选修一些人文社科的课程,比如民俗文化、中外文化史、网络文学、影视文学作品赏析等,通过这些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开阔他们认识问题的维度,从而更好更快地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总之,语文课程中的不同内容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有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以此来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

2.高职语文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高职教育培养的不仅是技能过硬的建设者,还是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有素质的一代。高职语文课程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健全的人格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与情操;优良的性格气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所具有的特征。首先,要爱国,同时还要有民族责任感和继承发扬本国文化的意识。其次,要符合现代文明人的特质,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平等、民主、法制、合作、尊重别人的观念;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再次,要有健康的心理,待人真诚热情,遇到问题能够冷静处理,与人有矛盾要用宽容去化解,懂得知恩图报等。最后,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要敢于担当自己肩负的重任,需具备创新精神。语文课上的师生互动,教师要有意识地尊重学生、关怀学生,使他们在这种交流中学会尊重别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学会宽容别人,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不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

高职语文中的很多篇目都汲及到我国历史上的爱国人士。文天祥的《正气歌》及其序言,历数了古代苏武、颜严、嵇绍、张巡、颜杲卿、管宁、诸葛亮等12位有浩然正气的爱国者,告诉我们在面对利益与原则冲突时,人生应有的选择;《报任安书》的作者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将自己冤屈、痛苦、激愤之情一一道来,让读者感受了作者那种为实现伟大理想而忍辱负重、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高贵品质。季老在《二月兰》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遭遇,处处流露出对人格的高蹈,对学问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叩问,体现了作者在变与不变中的博大伟岸的人格。

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包含的内容很多,其最重要的是心系人民,为人民服务;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即爱国主义;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与邻和睦的家庭美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

3.高职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基础课程

高职语文课程在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殊之处,因为语文知识的涵盖面很广,历史、文学、哲学、地理、各地民风人情等无所不包,所以接受者吸纳的知识自然就比较丰富,能力的提升也是多方面的。如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关于这一点可以所学的课文为例,《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在同孟尝君的交往中充分体现了遵守真诚、相互了解、重义气的交友原则。再拿《应用文写作》来说,我们在写文章时要做到语言得体,用词恰当,这样才会顺利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与人合作的能力,在《应用文写作》中,我们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授课,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较多,同一小组的同学通过相互协助、取长补短,完成自己的任务,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锻炼了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习了《张中丞传后叙》后,拓展了对事物的思考维度,表面上是立体地学习张中丞其人其事,实际上是在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即多角度,多渠道了解问题,认识问题。韩愈对张中丞生平的补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忠于国家,孤军奋战,以少击众,扼敌咽喉的张巡。他坚持一年之久,挫败叛军锐气,保护了朝廷财税重要来源的江淮一带,为收复失地创造了有利时机与条件。这种“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充分表现了张巡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从而使后人更清晰地认识张巡。作者的这种为人立传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正所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我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不仅要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这样,一个人才会成为真正的人。

四、小结

高职语文课程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完成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确实不易,但作为能够使学生变得成熟、理性,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必须使高职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优势发挥出来。这需要每一位从事高职语文课授课的老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级学生,让他们在阳光与微笑中走出校门。

[参考文献]

[1]陈洪,李瑞山.母语高等教育:从危机到转机[J].中国高等教育,2008(03).

[2]董国超,边丽达.理工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分析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1(04).

[3]陈艳红.谈加强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03).

[4]邹诗鹏.人文教育怎样成为“做人之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0(04).

[5]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01).

猜你喜欢

道德情操高职语文人文素质
浅谈班主任具备的素养
高职语文教学中“大国工匠精神”渗透研究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浅谈当代大学青年教师的政治责任担当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探究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