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漫笔
2016-03-04王培元
王培元
中秋节过后,白昼愈短、黑夜愈长了。长夜无聊,灯下随意翻书,在书架上一下便找出了本家大诗人王维的集子。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有的画山色,有的写雪景,有的绘田家,有的描苍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写得简净、豪迈、壮阔、寥远,王船山便曾评为“用景写意,景显意微”。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笔下常带雄壮之气的诗人,文字又何其细腻精微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是何等委婉含蓄。这样的好诗句,王维委实多多而又多多。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诗,更是得到了往古来今的诗评家的激赏,“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有无穷景味”,“行所无事,一片化机”,“由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云云,以及“忘我”啦,“空灵”啦,“孤绝”啦,“脱俗”啦,“入神”啦,“理趣”啦,“禅意”啦,等等,等等。
入唐以后,我们王家一下子出了好几位很有成就的诗人,除了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王勃,以及他的叔祖、写过“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王绩,还有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以及王翰等。然而在文学史上,唯王维地位最高、影响最大。何以如此呢?
除了“淡远闲静”的诗风,恐怕还在于,其“诗佛”称号背后所呈现的,是古代士大夫进退出处的一种重要生存策略。唐代学士大夫大都热衷仕进、夤缘奔竞、干谒权贵、投书献文、依附豪门。大诗人杜甫早年亦曾“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据说王维更是“年未冠,文章得名,妙能琵琶”,被“岐王引至公主第,使为伶人”;后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安史之乱”中他身陷长安,为叛军俘获,被迫接受伪职。安禄山大宴凝碧池,命梨园诸工合乐,诸工皆泣。王维含泪作诗记慨,乱平后幸以此诗减罪。
然而,这种对于个人命运影响甚巨的历史大事变,在他诗中居然没有留下刻骨铭心的烙印。人们最熟悉王维的,倒是他常常喜欢把自己打扮成的那种不官不隐、亦官亦隐的“林下巨公”的形象。
悖论显而易见:政治是黑暗丑恶的,现实是肮脏龌龊的,而其诗却是一派洁净出尘的风致;人生经历是曲折坎的,而在诗里却刻意追求高蹈遗世、高雅脱俗的表达。“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陆侃如、冯沅君著《中国诗史》里说读这样的句子,“好似找到了开发王维的诗的钥匙”,这钥匙便是一个“静”字。舒芜则以为,王维的两句诗“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道破”了诗人的“全部秘密”。
冷寂的秋夜,览读最喜“静”的王维,心绪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起身走到阳台窗前,抬头望中天之上,前几日一直皎洁着的朗月,已隐没不显,浓密的乌云进占了整个夜空。近处楼宇、树丛的剪影,远方微微起伏的深黛色山峦,平时是能看到的,此刻也全然没有了踪迹。墨黑的静寂乡野,虽可见“远火明灭”,耳边却不闻深巷里“如豹”的犬吠声。
一阵凉气袭来,不觉打了个寒噤。于是踱回桌前,废然放下王维的集子,又找出了宋人的文章。“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的范仲淹,虽没有韩愈汪洋恣肆的雄放,亦无苏轼神思飞动、浑然天成的高致,然而其千古传诵的名文《岳阳楼记》,文辞精美而音调铿锵,读来令人神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抱,“以天下为己任”的境界,与王维晚年“以禅诵为事”、对社会人生采取不与闻问的“无可无不可”的冷漠态度,是大相径庭的。
夜愈深了。深秋寒凉的夜气,由室外渗透到屋内,又扩散开来。大地万物皆已沉沉睡去,连夜游的动物也悄无声息。不由得想起了鲁迅一九三六年逝世前度过的那个大病初愈的夜晚。那年中他在病榻上前后缠绵了三个多月,六月里几乎一整月卧床未起。八月下旬病况稍有好转,二十三日就写下了《“这也是生活”……》一文,记述病情有了转机后的一天夜里,他醒来了,喊醒了广平,给他喝了几口茶水,还让她把电灯打开,说是要“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然而,许广平似乎并未听懂,以为他在病中说胡话,给他喝完水后,徘徊了一下,又轻轻躺下了,没去开灯。接着,就是如下一段广为人知的文字:“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情境的描绘,内心的剖白,平静写来,真挚,深邃,生动,感人至深。
这是鲁迅思想与人格的一个鲜活标记,又是他作为现代知识者迥异于古代士大夫的一个根本分野。在从古代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中,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王维的“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与鲁迅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是三种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态度和人生选择。士与知识者之是非、荣辱与功罪,皆在其中。
鲁迅作为现代知识者的卓越代表,彻底走出了“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的士人传统老路。范仲淹之辈杰出士大夫,尽管忧君忧民、独不忧己,但无论在“庙堂”上忧 “民”,还是于“江湖”上忧“君”,其忧乐仍系于“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大一统的皇权专制制度。王维一流“世事浮云何足问”的离世绝俗、超迈闲适的“高人逸士”,逃避社会人生,不过是在自造的幻影里寻求虚妄的精神慰安而已。
而既疏离庙堂又远避江湖的鲁迅,则始终以独立的精神人格、独立不倚的文化风骨,不依附于任何政治集团或社会势力,牢牢立足于、扎根于古久辽阔而又苦难深重的华夏山泽大地之上,特立独行、刚毅坚卓地奋战、抗争与前行,承载着、牵系着生活于这块土地上的大众的愿景、忧喜和爱恨。
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知识者,背负着古老沉重的历史文化传统,栉沐着欧风美雨,面对惨淡人生和淋漓鲜血,坚韧蹒跚地踏上了不同的道路。“五四”退潮后的胡适和周作人,逐渐背离了“五四”精神,蜕变为新式士大夫,所走的依然是范仲淹、王维式的旧道。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之父”鲁迅所开辟践行的道路,自然是一条更加艰难曲折的人生长途。
户外,夜不曾停歇地驱驰着。不知何时,沁着凉意的秋雨,潇潇下了起来。远方,遥遥隐隐地传来了雄鸡的野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