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思考
2016-03-04季守峰
季守峰
(界首市舒庄中心学校)
试论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思考
季守峰
(界首市舒庄中心学校)
近年来,初中物理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发生了较大改变,物理学科以实验为主,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愿,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对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展开具体分析。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
物理实验作为物理学科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教学,将物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求知欲望。另外,针对物理实验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可验证物理概念或定律,更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物理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现分析如下:
一、提出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对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正从具体逐渐转变为抽象,在学习物理课程时,大多学生依赖于惯性思维和以往的学习经验,对理论知识的逻辑推理性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做好课堂的引导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例如,在学习“电动机”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设计物理演示实验来体现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在教师进行实验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并且思考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能否调换?如何来实现?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观察实验过程,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学生在观察与思考时,自觉运用已经掌握的物理理论知识,当他们想到奥斯特实验,可知磁场的方向和电流方向有着必然关联,则通过举一反三,假设通电导体的受力方向也与电流方向有所关联,那么就可以改变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将实验中使用的导线和电源正负极调换,经观察可知通电导体向反方向运动,证明了假设条件成立。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实验,主动探索,掌握了新的物理知识点。
二、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知识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在解决新问题时会应用原有知识点,这就对学生掌握系统性的物理知识提出了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更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物理的内在本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测、敢于创新,做好实验记录,认真收集实验中有用的数据或信息。另外,学生在观察或参与实验学习之后,还应总结物理实验的科学结论,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例如,在做“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时,教师先调整天平的平衡度,再测量各种不同规则的石头,由学生记录石头的质量;随后,教师带领学生继续测量水的体积,首先在玻璃杯中装满水,测量玻璃杯的体积;然后用绳子绑住石头扔进水中;最后测量水的体积。通过密度公式即可算出石头的密度。在这种常规性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再向学生提出创新性的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现在你只有一个量筒或者一个天平设备,怎样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在合作模式下共同设计实验,小组内的成员发挥想象力与创新力,反复实验,最终获得结论。
三、自主实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物理实验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物理知识,自主设计或制作实验,加强对实验过程的探究,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实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不能只由教师演示,而是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体会到实验的乐趣;在选择课外实验内容时,要注意具有探究价值和实践意义,可选择学生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物品,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例如,学习“长度与测量”的相关内容后,要求学生能区分“错误”和“误差”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根据教材的内容测量物体,但是这种演示性实验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应在课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测量物体的实验,并做好测量记录,在课堂中统计学生实验的数据。通过学生课下自己测量可发现,每个人选择的测量方法不同、读数方法不同,都可能造成测量中的误差,通过这一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精神,自觉在测量中避免失误。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验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新力,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与科学的探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目标。
[1]李安.从验证性实验到探究性实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9):154-159.
[2]佟思远.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究性与动态生成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2):63-64.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