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如何适应“新高考”
2016-03-04颜丹娜
颜丹娜
(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心理组)
高一新生如何适应“新高考”
颜丹娜
(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心理组)
面对全新的高考方案,高一新生更容易遇到各种适应性问题,如:不能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选考科目;不能很好地适应走班制教学模式。解决高一新生遇到的适应性问题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学校尽量创造能使学生尽快适应的条件;学生努力提高自身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职业生涯;选考;走班制
2014年9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全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浙江省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新高考方案”,打破了此前人们固有的高考概念。高考不再意味着一考定终身,而是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总能找到更好状态的体验。比如,参加统一高考招生,除了语文、数学两门,其他科目都可以在两年内考2次。既可选择选考科目,又可选择考试时间,为的是给每个学生更多争取更好结果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发挥所长的机会,并把过程拉长,减少偶然因素干扰,高校依据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表现选拔学生,学生不必总是与自己的短处较劲。
“新高考方案”的“新”,也体现在文理不再分科,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和英语。选考科目由学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新”还意味着今后没有一本、二本学生类别,录取不分批,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类)平行投档。高校确定和提前公布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和其他选拔条件,择优录取。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新高考”,所有的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曾有一位家长向班主任反映,女儿一进高中,每天早上5点起床,开始看书写作业,以前觉得高一可以稍微松口气,新高考容不得喘气。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接待了很多高一新生,两位好朋友结伴来咨询,他们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高一就面临选课,兴趣和成绩到底哪个更重要;选课就意味着选专业,学习到底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将来干什么。再加上某些学科实行走班制,与任课老师沟通的机会比以前明显减少,共同切磋学习的同学也很难见到,班级的概念淡化。
二、高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
1.不能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国中小学生几乎没有职业生涯教育,很多学生到了高中学习目标依然模糊,即便确定了自己的理想,也不知道如何实践。我们的学生一直关在象牙塔里,缺乏对职业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不了解职业的种类、职业的性质,更不了解对从业者的要求。以前填报志愿是高考分数出来再填,什么是好专业,分数高的肯定是好专业,热门的肯定是好专业。没有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对这种选择专业的方式影响不大,现在,高一你就要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类型,才能在此基础上确定选考科目。目前看来,大部分高一学生还不能特别理性、全面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也不能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对自己的职业倾向,更是从未深入分析,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最佳职业,并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是他们亟须的,也是他们缺乏的。
2.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选考科目
高中之前,学生为了总分而努力,中考衡量的也是各自的总分。进入高中马上要你选定哪几门课是一定不会作为高考的科目,且这种课尽量提前考掉。确定作为选考科目的,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尽量放在高三考。给了你选择权,就看你会不会选,怎样做到扬长避短。
即使做出了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很多学生又会改变主意。有些学生一次考试没考好,就怀疑自己选错科目,要重新选课。也有学生或因任教老师的个人魅力,导致学科兴趣的转移,要重新选课。随意地更换选考科目,对整个学习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3.不能很好地适应走班制教学模式
很多学校在高一第二学期,根据学生所选的两门选考科目的人数重新分班,日常管理仍在一个固定的班级,称为行政班。第三门实行走班制学习模式,学生走班后上课的教室为教学班,不同班级的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科目到不同的教室上课。教学班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行政班,上课时同学们集结,结束后各自返回自己的行政班,由于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学班任课教师不同,学校很难安排辅导教师深入到行政班开展课后辅导,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成绩的提升。
走班制打破了传统文理分班的格局,传统行政班的色彩没那么浓厚,老师和学生的熟悉程度减弱,班主任的管理没那么强烈,有些学生会趁此逃课。中国教育文化中“教”和“育”是不能分开的,走班制教学模式把老师和学生都当成了机器,学生和老师仅是买卖知识的关系,没有“育”的关系,对高一新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考验。
上述的适应性问题有一个没处理好,都会导致成绩下降,影响情绪,甚至危害心理健康。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怎样来提高高一新生的适应能力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
三、解决高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途径
1.学校应尽量创造能使学生尽快适应的条件
学校应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随着学生高考选择权的增加,高中学校必须在学生一进校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综合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同时渗透到各个教师的任课过程和日常教育过程中,从多角度、多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一项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构建一套完整的学生生涯辅导课程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兴趣性向测试,让其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让学生了解个人兴趣,意识到“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的生涯问题。让学生在了解个人特质的基础上,对学习与职业信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重点探索。
学校还需构建生涯活动方案体系,组织学生到企业、社区、机关开展各种职业体验,让学生充分发现、发挥自己的才干。根据学生的不同特长,开展多方面的活动,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有机会表现或发挥,使学生逐渐成熟自己的生涯规划。
2.学生需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1)在学习目标上,积极探索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我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主要了解自我的兴趣、自我价值观、自我能力、自我性格;其次要了解职业的类型、职业的特性、所需的能力、就业渠道、工作内容、工作发展前景、行业及职业的薪资待遇等;再次还要了解高校专业和学校信息、就业环境分析,选择正确的专业方向,并据此确定选考科目,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和优势。改革后,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要求更高了,各位家长一定要静下心来帮助孩子分析,综合多方面因素确定孩子未来的职业定位。学生要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业性向,关注社会,从亲戚朋友、学长学姐、媒体介绍综合地寻找自己的学业志向。
(2)在学习方法上,理性确定选考科目。选择考试科目既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特长和实际学习水平,也要结合院校招生的实际情况,还要结合学科老师的指导意见。一个总的原则是扬长避短,选择自己具有优势的科目,避开自己的短板,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机会和风险向来是并存的,比如现在技术也成为选考科目,有人认为技术更容易出成绩,而且选的人又少,选择技术竞争肯定没有物理、化学那么大。但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都选技术,那么竞争就更激烈了。因此,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强项来选,更稳妥。
(3)在学习模式上,主动适应走班制。走班制学习模式需要学生有时间观念和自理能力,行政班学生面对的不是同一张课表,每个学生必须清楚自己的课表。而且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教学班老师和学生的熟悉度大大降低,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分散在各个行政班的每个学生,也很难进行个别辅导,有什么问题需要学生主动找老师,学生必须得清楚何时何地能找到老师。
学生要积极参与协助管理教学班,走班制导致班级管理的多元化、复杂化,为使班级管理能够高效、平稳、和谐地运作,必然需要学生的参与。如果一个行政班中有几位学生分在同一个教学班,可以把他们组成一个小组,并推选一个组长。组长必须具备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在小组当中有威信,能带头起模范作用。班主任应对其进行培训,组长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义务。学习小组不仅能达到学生协管的目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及班级荣誉感,有效弥补课后教学班任课老师辅导不到位的情况。
虽然高考发生变革,但是所学的基本知识不会改变,高一依然是高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学期,如果提前确定选考科目,提前适应高中老师授课风格、教学方式方法等。进入高中后,高一新生肯定能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自信面对学考和高考。
[1]周常稳.普通高中走班制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6).
[2]刘鹏志.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现代教学,2015(6).
[3]林兰芬.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走班制”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5(6).
[4]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编辑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