恸声悲歌催战鼓——读《蝶恋花·向板仓》
2016-03-04丁三省
丁三省
(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文学研究·
恸声悲歌催战鼓
——读《蝶恋花·向板仓》
丁三省
(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蝶恋花·向板仓》是毛泽东痛悼夫人杨开慧的一首婉约词。全词集凄楚、痛惜、愧疚、哀恸与悲愤为一体,如泣如诉,哀婉绝伦,声情并茂,凄美动人。同时又像毛泽东其他婉约词一样,婉约与豪壮并存。既有凄婉的儿女情长,又有悲壮的时代风云;既是悲情的宣泄,也是怒火的喷发;既是哀婉的悼亡之作,也是悲愤的复仇之音;既催人泪下,又震撼人心。
关键词:毛泽东;《蝶恋花·向板仓》;杨开慧
《蝶恋花·向板仓》①
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
无感霜风侵蚀骨,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
毛泽东一九三〇年寒冬
《蝶恋花·向板仓》是1930年寒冬时节毛泽东写的一首痛悼夫人杨开慧的词。“向板仓”就是面向板仓,心向板仓,情系夫人杨开慧。板仓是毛泽东的刻骨铭心之地。那是夫人杨开慧的出生地,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就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乡板仓冲的杨家老屋。青年毛泽东常去恩师杨昌济在长沙一师附近天鹅塘的“板仓杨”寓所问学,那里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初识之地。1927年8月底,毛泽东奉党的指示到湘赣边界组织领导秋收起义,他把夫人杨开慧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安置在板仓隐蔽,在板仓与杨开慧告别。那是他与杨开慧的生死诀别之地。在他们别后的那些岁月,杨开慧在板仓独立支撑着一个上有老母下有幼子的家,还时刻惦记着毛泽东的冷暖与安危,可以想见她承受着多大压力。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与长子毛岸英、保姆陈玉英在板仓被湖南反动军阀何键逮捕入狱。面对反动派的严刑拷打,杨开慧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她说:“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革命早日成功。”她坚信:“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革命总有一天要胜利。”②敌人要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她斩钉截铁地说:“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杨开慧曾在她的自述中说过:“自从我完全了解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了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如有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死!假如他被敌人捉去杀了,我一定要同他去共着一个命运。”③对于牺牲,杨开慧早有思想准备,她在给弟弟杨开明的信中说:“我总觉得我的颈项上,好像自死神那里飞起一根毒蛇一样的绳索把我缠着,所以我不能不早作准备!”④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她是为自己崇高的信仰和至爱的亲人壮烈牺牲的。限于当年信息传送的条件,毛泽东通过地下交通组织或敌人的报纸得知杨开慧牺牲的噩耗,大约已是12月份。杨开慧的牺牲使毛泽东心碎神伤,哀恸不已,他强忍悲痛组织领导红军进行反敌人第一次大“围剿”的准备。直到反“围剿”准备就绪,战斗打响前夕,战鼓即将擂动之时,毛泽东压抑已久的悲愤喷发出来,奋笔写下这首痛悼壮烈牺牲的夫人,向反对派讨还血债的誓词。
词的上阕写毛泽东对杨开慧壮烈牺牲的极度悲苦和无限痛惜,表达了对夫人杨开慧深深的愧疚和感谢之意。
“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毛泽东首先用比兴和象征表达了自己得知杨开慧牺牲极度凄惨痛楚的心情。杨开慧又名霞,字云锦,当年他们热恋时,通信中就以“霞”“润”相称,所以诗人就以霞光消散比喻杨开慧的牺牲。凄楚是凄惨痛楚,语出《梁书·张缅传》所附的张缵的《南征赋》:“听寡鹤之偏鸣,闻孤鸿之慕侣。在客行而多思,独伤魂而凄楚。”这里诗人以“凄楚”写自己得知杨开慧牺牲时那种心碎神伤、凄惨痛楚的心情。《南征赋》这段叙写与诗人的境遇也有某些相近,自然会引起他的共鸣。杨开慧是诗人亲密的伴侣,也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他在《虞美人·枕上》中说:“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在《贺新郎·别友》中说:“算人间知己吾与汝。”并热切地期盼着“重比翼,和云翥”。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那种难分难舍的挚爱之情及杨开慧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在《贺新郎·别友》的另一版本中诗人说:“我自精禽填恨海,愿君为翠鸟剿珠树。”表明自己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投身艰险的改天换地的伟大事业,而希望杨开慧和年幼的孩子有个美好安宁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杨开慧母子安危的深切关注。诗人对杨开慧的感情越深厚,对杨开慧母子的安危越关切,杨开慧牺牲在诗人内心引起的伤痛也就越强烈:“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表明自己内心的伤痛比“万箭穿心”更加强烈,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得知杨开慧牺牲时那种极度凄惨痛楚的心情。比前人所用“撕心裂肺”“心如刀绞”“剜心般的痛”“心似热油浇”等比喻,形象更生动,感情更强烈,表达更有力,境界更开阔,也更切合诗人军事家的身份和悲壮的情怀。
“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是说我愿意死一百回来赎救你的性命,可惜无法实现,只有到九泉之下怀着深深的愧疚向你道歉致谢了。当年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的噩耗时,在写给杨开慧的堂哥杨开益的信中也有“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的话。“百身莫赎”语出《诗经·秦风·黄鸟》,说为秦穆公殉葬的“三良”(子车氏三兄弟奄息、仲行和鍼虎)是“百夫之特”“百夫之防”“百夫之御”,也就是可以抵得100个人的杰出人物。表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就是说如果可以赎救,愿意用100个人将他赎回。杨开慧是旧社会的叛逆者,不仅自己“不作俗人之举”,而且著文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进行抨击,又是新时代的先行者,她不仅积极地开展学生运动,而且到工农群众中宣讲革命道理。1921年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共较早的女党员之一。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杨开慧“是积极主张武装斗争的”⑤。她有坚定的信仰和卓越的胆识,是当时知识女性中的佼佼者,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出类拔萃的人物。杨开慧的牺牲使诗人感到无限痛惜。多年来毛泽东“舍小家为大家,舍个人为人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为革命四处奔波,出生入死。像鲁迅那样“挈妇将雏”去避难,他都无法做到,更不用说对爱妻和幼子悉心呵护了。杨开慧的壮烈牺牲,诗人感到深深地愧疚,觉得只有到九泉之下向夫人杨开慧表达歉疚和感谢之意了,说得极为痛切。
词的上阕把自己得知夫人杨开慧壮烈牺牲的凄惨痛楚和痛惜愧疚之情写得淋漓尽致,用“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突出了自己内心伤痛的强烈。
词的下阕侧重写悲痛的深长,表明内心深处的隐痛将是自己这一生一世的煎熬。强烈深长的悲痛将化为复仇的怒火。
“无感霜风侵蚀骨,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当时正是霜风肆虐、“浓寒入肌骨”(杨开慧《偶感》)的严冬时节,而诗人却说风霜严寒对肌骨的侵害算不了什么,自己已经没有什么感觉。而难以向别人吐露倾诉的内心深处的隐痛才是对自己一生一世的折磨。这里诗人先从外在的霜风严寒写起,借以反衬自己内心伤痛的深长悲苦。从而表现了反动派的凶残对诗人的心灵伤害之深和对诗人的精神打击之大。
“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极度的哀恸使诗人放声悲歌,以歌当哭。化悲痛为力量,加紧擂响战鼓,更加奋勇地举起刀枪向敌人复仇。诗人是伟大的革命家,坚强的革命战士。他虽然对夫人的牺牲心碎伤神,但不会在个人极度的哀伤中消沉,而只会更加奋起斗争。反动派的凶残虽能给诗人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痛,但无法摧毁他的革命意志和战斗精神,反而更点燃他强烈的复仇的怒火,促使他以更高昂的斗志投入反“围剿”的战斗。正如他在自己的诗词中所说“为有牺牲多壮志”“唤起工农千百万”。最后两句是向反动派复仇的誓言,满腔的悲愤化为复仇的怒火!同时也是反敌人第一次大“围剿”的鼓角与战歌。
《蝶恋花·向板仓》是一首偏于个人抒情的婉约词。全词集凄楚、痛惜、愧疚、哀恸与悲愤为一体。如泣如诉,哀婉绝伦,声情并茂,凄美动人。同时又像诗人其他婉约词一样,婉约与豪壮共存。既有凄婉的儿女情长,又有悲壮的时代风云;既是悲情的宣泄,也是怒火的喷发;既是哀婉的悼亡之作,也是悲愤的复仇之音;既催人泪下,又震撼人心。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是深于情的至情至性之人。他与杨开慧情深意笃,心心相印。在杨开慧生前,他说:“算人间知己吾与汝。”(《贺新郎·别友》)杨开慧牺牲后,他又说:“待到九泉愧谢汝。”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情义可谓生死不渝,天长地久。在这首《蝶恋花·向板仓》中,诗人用“霞光”这美好的意象称代杨开慧,在新中国成立后写的另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把杨开慧称为“骄杨”,有时也写作“杨花”⑥。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杨开慧永远是那么美丽、圣洁、崇高、坚强。在毛泽东后来的诗篇中出现的“红霞万朵百重衣”(《七律·答友人》),“彩云长在有新天”(《七律·洪都》)的美好意象,无不寄托着诗人对杨开慧的深情怀念和热烈赞美。
国民党反动派在对毛泽东领导的红军进行军事大“围剿”的同时,也进行了疯狂的文化“围剿”。在杨开慧牺牲两个月后的1931年2月7日,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龙华秘密杀害24名革命青年。其中就有柔石、胡也频、白莽、李伟森、冯锵等“左联”五烈士。大约在2月下旬,鲁迅从外国报纸上得到消息,万分悲愤。在腥风血雨刀光剑影中写下一首《七律·无题》: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似水照缁衣。
诗中沉痛地哀悼死难的革命烈士,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和黑暗统治。面对反动派的屠刀毫不畏惧,决心以诗文为武器与反动派斗争到底!毛泽东在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中,特别赞扬了鲁迅“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的无畏的战斗精神。
毛泽东的《蝶恋花·向板仓》说:“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鲁迅的《七律·无题》说:“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这两位当年反“围剿”战线的文武主将悼念革命烈士的诗词表现了同样的战斗精神,而在艺术上各有特色。毛泽东的《蝶恋花·向板仓》直抒胸臆,酣畅淋漓;鲁迅的《七律·无题》则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二者异曲同工,相映生辉。
注释:
①《党史文苑》2014年第三期载新近刊出的毛泽东词一首,见李虹《毛泽东词,<蝶恋花·向板仓>手稿揭秘》。
②见《杨开慧遗事》(《海疆在线》)。
③王华,李林著《毛泽东与杨开慧》,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53—54页。
④同上书第192页。
⑤丁晓平著《家世家风家书:毛泽东的情亲世界》,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60页。
⑥邵华的《言诗寄情思》,见臧克家主编《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增订二版,第380页。
(责任编辑:韩大强)
Beating the War Drum in Sadness and Sorrow
DING Sansheng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 464000,china)
Abstract:Butterflies Lingering over Flowers-to Yang Kaihui, a graceful Ci, is written by Mao Zedong to mourn his wife Yang Kaihui. With complicated emotions, such as sadness, deplorement, guilt, sorrow and grief, this Ci is pathetic, touching, affectionate and moving. Besides, just like other poems written by Mao, this Ci is both subtle and powerful. In the aspect of content, the Ci shows plantive sentimentality as well as the tragic situation of the times. Additionally, the outpouring of grief and the eruption of anger could also be sensed in it. Finally, as a piece of sorrowful lament and revenge, it is tear-stirring and heart-shaking.
Key words:Mao Zedong; Butterflies Lingering over Flowers-to Yang Kaihui,Yang Kaihui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6)02-0108-03
作者简介:丁三省(1937—),男,河南西平人,教授,从事古代文学、毛泽东诗词的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