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高职听障生人文素养培养平台的建设
——以陶艺课程为例

2016-03-04范丽青

现代特殊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陶艺人文素养

● 范丽青



试谈高职听障生人文素养培养平台的建设

——以陶艺课程为例

●范丽青

当前高职听障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非常明显,不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可以陶艺课程为载体,创新高职听障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平台建设,在陶艺教学中融入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人文信息,渗透团队合作、职业道德等素养教育,以陶艺作品为导向,引领技术、能力、情感三元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听障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陶艺课程;高职;听障生

一、高职听障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能力本位的观念影响下,高职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轻艺”的现象,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得高职生人文素养总体水平偏低,走上社会后往往显出“艺”的不足,遇到问题时自我解决能力偏低。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高职院校综合素养教育的相对欠缺。

听障生听觉缺失,造成接受信息的不全面,弱化了他们对社会事物的认知;语言表达能力弱,常识性知识缺乏,表达内容不深刻,对于人文素养高层次内涵的理解更是较弱。从我国听障教育的现状看,听障生善于模仿,长于工艺技术的学习,适合从事艺术类相关工作。但是高职听障生知识面相对较窄,知识储备不足,人文素养相对缺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创造力。提高高职听障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对于其就业乃至顺利融入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其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可见,在高职教育中培养“技”“艺”兼备的学生,全面提升高职听障生的人文素养,已迫在眉睫,更是大势所趋。

二、利用陶艺课程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现代陶艺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媒介,在特殊教育艺术治疗领域也得到运用。近年来我国许多学校提出“以陶育德,以陶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在培养学生“陶技”的同时,也培育了其人文精神。在陶艺课程中,学生需要涉猎人文学科的各种内容,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艺术综合素养。

同时,在陶艺作品创作实践中,还特别强调创新性。陶艺的创作具有4个基本特征——实践性、超越性、不确定性与稀缺性,陶艺课程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逐步提升其人文素养。可见,陶艺课程具有成为人文素养教育有效途径的可能。

三、以陶艺课程为载体的高职听障生人文素养培养平台建设

(一)平台建设目标

挖掘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融合教育理论和实践,基于陶艺作品的实践制作,优化陶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手段,融入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相关人文信息,渗透团队合作、职业道德等基本能力培养,引领技术、能力、情感三元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促进高职听障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平台建设内容

1.课程体系的协调优化

一是陶艺课程自身的优化。陶艺课程属于“理实一体”的课程,是以立体造型为主的艺术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立体思维,对立体形式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陶艺课程在三年制高职教学计划中最好是排在二年级之后,等听障学生有了一定的相关专业基础之后再开课,这样设置才更加合理。

陶艺课的实践性极强,单靠在校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结合当地资源优势,采取实践考察等形式,如进博物馆参观、进瓷厂实习、进实训基地实践等,促进陶艺课程的优化。

二是陶艺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调。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相关课程与陶艺课程融合,共同作用,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服务于听障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对于艺术专业的一些课程,如语文、政治、艺术史等,由于其偏重理论性,听障生往往难以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更难于将其内化为个人素养。将陶艺的创作与这些课程进行整合,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无生命的陶艺作品附加上创作人的情感。这样的过程,可能不需要多少手语辅助或文字说明,就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听障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主题性创作为例。可结合本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中外美术史、艺术赏析、大学语文、社会与政治等课程,架构主题性作品欣赏、主题提炼与创作等多学科互动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当项目主题确立后,由高职院系协调相关教师,配合陶艺创作主题,精选相关知识进行授课。当然这就要求院系在教学安排上,从陶艺课相关的各门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中划出一部分机动课时,结合陶艺课创作主题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一方面不破坏整体的教学框架,另一方面机动性强,可随时根据主题的不同选择进行调整。

2.教学内容的多元整合

陶艺教学通常分为理论、赏析、实践三部分。在理论课中,可加入对于陶艺产生、发展历程、目前发展状况等的知识性介绍,使学生对陶艺的历史、现状有所了解。赏析部分,可选取现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陶艺家的作品,介绍其生活背景、作品风格、创作思路、表达主题等。同时,还可给学生列出一些陶艺家的名单,让他们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先各自收集相关材料,再与同学分享学习所得。

实践部分是陶艺课程教学的核心,不单要解决技术教学上的问题,更要以陶艺技术的教学为媒介,融入人文素养方面的内容。

如在学习陶艺的各种造型语言与表现手法时,可将其与听障生的情感表达相联系,引导其采用陶艺的多种形式,逐渐建立由简单情感到复杂情感的表达。同时,还可拓展与文学词汇的联系,增加听障生的词汇量。找到在陶艺领域中适合听障生的形式语言,培养其利用这种形式语言传情达意的能力,从而又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提高其综合素养。如,陶艺制作中的揉,学生体验到的情绪及情感是“平心静气”“什么都不想”,可用“轻和的”“缓缓的”“太极”等文学词汇来描述体会;捏,学生体验到的情绪及情感是“发泄”“任意捏制”“心情释放”,可用“力量”“速度”“释然”“随意”等文学词汇来描述体会。

在主题性创作的教学中,还可将陶艺制作与其他人文知识融合。如以社会时事为主线的“五水共治”“残奥会”,以认识自我与他人为主线的“我”“熟悉的人”,以公益为主线的“家”“环境”等。不同的主线具有不同的人文精神内涵,在这样的主题性创作中引进时代观念,能够正面引导听障生的价值观、审美观及生活态度,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进了陶艺课堂。

3.课堂教学模式与手段的创新

目标明确、学做结合,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

课前征集问题、课上咨询解答的“咨询式教学”,给学生以主动权,调动其不同的兴趣点,激发主动性。这样,就能克服听障生的惰性,更好地调动积极性。

“研究式教学”则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予以解答,或学生自我提问、自我解决。为解决问题,学生会自主搜集、整理各种资源,进行小组研讨,在选择、分析的基础上,学会、学透相关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听障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另外还有一些教学方式,如“考察式教学”以实地考察参观为主,其目的在于丰富阅历;“合作式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友好合作、准确表达、有效沟通的能力。这些教学形式贯穿于整个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学,自发地解决问题,在陶艺课堂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立项课题 “以陶艺课程为载体的高职听障生人文素养平台建设研究”的成果,课题立项号:Y201534420。

G762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310023)

猜你喜欢

陶艺人文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