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2016-03-04杨红
杨 红
(重庆市第八中学 重庆 400030)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杨 红
(重庆市第八中学 重庆 400030)
情境教学这一教学方法,往往可以很大程度上对教学效果加以提升。由于其和新课改教育理念以及学生的求知欲、心理认知等特性保持着方向上的相同性,故而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历史学习兴趣,并由此加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将内心感情加以有效的“丰富化”,并且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对历史成绩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 情境教学法 学习兴趣 知识内涵 学习能力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适应新时代要求,历史教师正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进行教法改革。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笔者不断地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人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认知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1]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又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
一、历史情境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2]
2.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
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借助于最佳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
3.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通过语言的导拨,使学生明白道理。历史教学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也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情感。[3]
4.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创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历史情境教学的方法
首先,准备阶段,这是实施情境教学法的前提。这一阶段,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及智能特点和可供开发利用的其他课程资源,确定有针对性的教法,并详细备课,编订合理的实施方案,准备好授课过程中所需的材料。课堂活动也应有详尽的准备、计划。
其次,实施阶段,这是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第一、新颖、别致的导课。导课应以抓住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习、探索的动机为目的。运用不同的导课方式,一般说来,常用的有开篇入局式:直接通过诗词、歌曲、故事、图示等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兴趣。有以旧入新式:通过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按照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原则,以巧妙方式导入,引人入胜。
第二、恰当、适时的演示。恰当、适时地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及相关的音像资料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
第三、巧设情境,引导参与。教师在讲述和演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巧妙设置历史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导引积极参与的热情,并抓住关键点,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换位体验、激疑设问,发挥自主性,使学生在疑问和惊奇中思维,从而实现目标。如:学习“官渡之战”时,为反映当时的情境和形势,我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编演了一个“许攸与曹操”的历史短剧。再如: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时,提出:“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以哪种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另外,也可以紧扣教材适时的组织一些简短的历史小辩论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深入感受历史,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演绎能力。
第四、干练、悬念式的结尾。历史情境教学要求课堂小结干练、利索,抓住主线,提升观念,并以评书演播或历史剧连播的方式给听众一个悬念,为下一节课的导课埋下一个伏笔,即结语留有情趣,留下思维的尾声。[4]
三、历史情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情境”如何创设不但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和主动探寻知识,而且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在历史“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系统性
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多层次性,避免知识的割裂、孤立、分散。
2.主动性
要注意多设置情境,运用启发式原则,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切忌教师“一言堂”。
3.实效性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阶段来确定情境教学,不要为了情境教学而盲目追求情境。有的教师为了营造生动的课堂、创设生动的“情境”,搜寻大量资料不加分析地展示给学生,一节历史课成了图片展示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完全成了观众,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更别说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样,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也丢掉了历史课的基本特色,走入历史新课改的误区。
总之,切实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情境”课堂,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1]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上、下)教育研究,1997,(3~4).
[2]刘晓平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历史教学研究通讯,1998,(12).
[3]彭钢,张晓东.课程理念的更新[M].
[4]历史情境概念界定和创设方法浅谈[J].历史教学,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