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2016-03-04罗庆洪
罗庆洪
(四川省古蔺县马嘶中学 四川泸州 646505)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罗庆洪
(四川省古蔺县马嘶中学 四川泸州 646505)
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日益引起社会关注。这些孩子的父母有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他们一般由爷爷奶奶照顾,或者寄养在亲戚家里,或者独自生活。家庭教育的缺失,加之社会上出现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以及不良影视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侵袭着这些涉世不深的少年,造成他们盲目追星、迷恋黄书,钻游戏厅、泡网吧里,甚至早恋、打架斗殴、夜不归宿。如何解决这些现状就成为了教师的难题。
农村 中学历史 爱国 教育
面对社会生活中存在“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倾向和“黄赌毒”,“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社会丑恶现象,他们更是缺乏抵制能力。小小年纪胸无大志,昏昏噩噩,混一天算一天怎么行?作为历史老师要敢于直面农村中学相对滞后的教学环境和特殊的教学群体,注意结合现实和针对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在农村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下面结合这几年的实践,笔者谈谈几点体会:
一、有效运用教材中的史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学物质条件相当困乏,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学生没有机会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考古遗址等,听爱国主义专题讲座也是少之又少。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走向,坚定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初中学生主要是学习中国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关爱国主义的历史信息源源不绝,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
中国古代史中华民族在创造悠久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许多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在许多重要的科技领域,如天文、地理、医学、数学等方面长时间的保持着一系列“世界之最”,为整个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坦普尔在他的著作中说:“现代世界已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源自中国。”在众多的发明中最负声望的当推“四大发明”,马克思曾把其中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称作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二、教师有效运用魅力语言传递爱国主义情感
刚进初中的农村孩子,对于中国古代史中人类社会的起源、社会发展的过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科技成就、文化名人等这些方面的知识,他们有浓厚兴趣。但同时由于家庭条件差,父母文化水平低,他们的启蒙教育,阅读量、知识面都不如城里孩子,历史课本读起来会感到艰深,他们学习历史主要靠教师语言的讲述。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情入手,以情换情,以情激情,才能开启学生蒙昧的心灵,才能弹奏出教学艺术美妙的乐章。对历史教师来讲要不断的锤炼自己的语言,叙述历史事件生动具体、又准确无误;讲历史故事惟妙惟肖、又通俗易懂;朗诵名言警句有节奏感、又有激情;课堂过渡语言逻辑严谨、有时代性、有文采。例如讲“火烧圆明园”时,我使用控诉性的语言和悲愤的语调:“侵略者焚毁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100多里,笼罩着整个北京,长久不散;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蚀。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悲痛和气愤,而强盗们却在歇斯底里地狂呼:‘此景奇伟!’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英法侵略者焚毁了。”这种带有强烈感情的语言,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的无比憎恨。
三、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历史教学中光依靠教师讲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成长的教学,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着力构建一个新颖、融洽、活跃的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了解。在讲述的过程中,尽量运用多媒体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物图片、音频,视频等历史信息,使教学内容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真切地感知历史,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引导正确地追星让爱国者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
翻开学生的课本、作业本,里里外外贴的都是影视明星,他们收集明星喜好,羡慕的是明星光鲜亮丽的外表,自在奢华的生活方式,而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贡献许多杰出人物却知之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取向,“追什么样的星,走什么样的路”。历史老师有责任加以引导,我做过如下尝试:
在初一举办“我崇拜的历史名人”、初二举办“我崇拜的爱国人士”历史活动。通过到图书室借阅名人传记,讲故事,演讲,上网搜集资料等形式。学生深入地了解了“长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司马迁;“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封侯非我志,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林则徐;使台湾回归祖国的郑成功;有收复新疆的左宗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孙中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还有心系百姓,甘当公仆,为人民利益而献出生命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所有这些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的“文明之星”、“文化之星”、“科技之星”用实际行动谱写了爱祖国、爱人民的赞歌。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才是今天的中学生学习的光辉榜样。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农村历史教师要舍得花功夫,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认真备课,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在历史课堂中采用多种手段,将民族精神教育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于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道德品格和素养,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