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浅谈

2016-03-04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课本课外课外阅读

许 林

(吉林省辉南县团林镇中心小学 吉林通化 135100)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浅谈

许 林

(吉林省辉南县团林镇中心小学 吉林通化 135100)

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迎来了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它要求学生必须重视课外阅读,首先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标,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1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指导 浅谈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1]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2]

一、激发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1. 创造阅读条件。

积极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为此,我在班级里设立了一个图书角,由学生专门管理。这里的书,有的是从学校图书馆借的,每月更换一次;更多的是学生你捐3本我捐5本而组成的。图书角成立后,学生做完作业后经常聚在这里看书,看完后交流、讨论,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我们还为学生开设了开放式阅览室,那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阅读各种信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2. 及时表扬鼓励。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能把自己课外积累的知识在课堂中进行发表时,哪怕是一个词语、句子,我都会及时表扬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语言表达出来,对表现好的,立刻大力对他进行表扬,请他交流为什么表达得那么好,并随即鼓励大家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多读书,多积累。学生在获得表扬后,课外阅读的兴趣会更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强,而其他学生也会学有榜样。

3. 用好课本资源,提高阅读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理解课本的需要,必要时就需要进行课外资源的有机链接,这样会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如《狼和鹿》课文,小学生要理解它,仅靠这篇文章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阅读。在教学的开头,从寓言故事《蛇与庄稼》入手,激发学生理解狼、鹿、森林、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时引入科普文章《南大洋的食物链》,让学生了解“食物链”、“生物链”。一方面强化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激发起对大自然的兴趣;另一方面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书内引向书外,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实施课内课外的有效“链接”,应该从课本出发,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避免弱化课本资源的现象。

4. 广泛开展读书竞赛。

小学生的好胜心理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利用读书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一次,我组织学生们参加学校读书节活动,一时之间,读书蔚然成风,学生们一有时间就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读《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昆虫记》等名著。

二、适时进行方法指导,使自主阅读事半功倍

1. 摘抄画句法:向学生提出摘录和画旬的要求,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画、一边摘,或妙词佳句,或名言警句,或知识哲理,或问题答案,分门别类地摘录在自己的本子上。摘毕,要写清什么时候、摘于什么刊物、作者是谁。

2. 批注“挑剔”法: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解放思想,不迷信作者,发现疑难之处或有不同看法等,就在课文的书页空白处进行批注,发表个人评论意见,对错误、消极的敢于“挑剔”。

3. 反复阅读法:要求学生对一些重点文章或重点章节段落,要反复阅读,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培养“真读书”的本领。

4. 质疑问难法:能提出问题,是读书中思考的收获。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时学会处处设疑,于探究中释疑、解疑。“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三、养成勤思习惯

“尽信书不如无书”。只读书而不思考不会有所得。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就是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有所收获。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所得或疑问写在读书笔记上,所得最为珍贵,疑问可以提交小组讨论或请教教师。习惯的养成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学生容易懈怠。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这方面的苗头,必须及时提醒、批评和指正。教师如果丝毫不予干预,学生是否能坚持、课外阅读是否有成效就成了问题。所以在习惯方面教师仍然必须进行必要的干预。并且干预还应该是积极的,随时的、及时的和有效的。不过在干预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自己的阅读成见。教师在个人的阅读习惯中,会建立起自己的阅读偏好,教师应该以宽容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实际阅读状况,避免以自己的阅读偏好来影响学生。

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其完成定量的阅读任务。只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孩子就会爱上读书。当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力量,一种自觉行为,就能有效地提高其语文素养。

[1]冒石宏;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为”与“无为”[J];教书育人;2010年34期

[2]王春晖;文晓惠;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思考[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7年08期

猜你喜欢

课本课外课外阅读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