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系列诗歌的承继与发展
2016-03-04任梦一
任梦一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
《蜀道难》系列诗歌的承继与发展
任梦一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
摘要:《蜀道难》是李白的不朽杰作,甫一问世,就惊世骇俗,广为传颂,“蜀道”也从此成为历代墨客笔下道路难行、仕途险仄的代名词。从齐梁到明清,前后“蜀道难”系列诗歌体现了蜀道山水诗表现手法上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构思从景情分咏到情景有机融合;无论是五言、七言、杂言,以李白《蜀道难》为界经历了从自然山水与历史典故结合到极写山水化用典故与神话传说的转变;诗人感情抒发从热烈而隐晦到直白而冷峻;情感内涵从感慨个人寄寓向着更具有社会性、现实性的忧生之嗟的慨叹转变。
关键词:《蜀道难》;至极;超级;情感内涵
那个“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1]115的李白,写了一首令人侧身西望长咨嗟而读之千古魂销的《蜀道难》,这一蜀道诗歌的巅峰之作一经问世就惊世骇俗。千百年来,对《蜀道难》的效仿汗牛充栋,难以尽数,以“蜀道难”为题的系列诗歌也因李白之作受到更多关注。以李白《蜀道难》为分界线,将“蜀道难”同题系列诗歌分为前蜀道难、李白蜀道难和李白蜀道难后继之作三部分,本文就诗歌内容、艺术表现手法、体式、语言和情感内涵方面对其同题系列诗歌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准确地挖掘和把握李白《蜀道难》的价值,见出同题系列诗歌之间的承继关系、文学价值、社会意义,并从中窥探“蜀道难”这一主题诗歌在山水诗中的地位和价值。
一、以真情实景书蜀道之艰——前《蜀道难》
据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篇记载《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吴讷《文章辨体》“乐府解题曰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也”,概括了“蜀道难”系列诗歌的基本主题。梁简文帝萧纲的《蜀道难》之作是最早的一篇,也由此揭开了表现蜀道难行之山水诗歌的历史长卷。其后刘孝威、阴铿、张文琮均有同题之作,诗歌内容大体相同,表现手法和构思角度却不尽相同,情感内涵真挚浓郁并趋于多样。
从内容上看,以《蜀道难》为题诗歌大都表达蜀道路途艰险,行走不易,如萧纲《蜀道难》诗歌其一“建平督邮道,鱼复永安宫。若奏巴渝曲,时当君思中”,诗人在现实中往返途经的这条由楚入蜀之道正是“刘备为关羽报仇败归而改县名、置行宫,祈求永安却托孤身死之往事”[2]49之地,不禁感慨任务艰巨、路途艰辛;其二“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诗人置身百里的巫山,三曲的巴水之中,听闻笛声渐近趋远,猿声似断还续,不禁令人想到木舟行进于山水之间,诗人独立舟头却望不尽山水的动态景象,足见路途难行;而作为简文帝文学集团中的一员刘孝威所作《蜀道难》中的“玉垒高无极。铜梁不可攀。双流逆巇道。九坂涩阳关”写出了蜀都西北、东南、西南出入蜀地高山、急流、险道自然屏障艰险难越;“蜀道难”在阴铿诗中以“高岷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体语具排的方式来表现;当唐代张文琮面对这样的道路时也发出了“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飞梁驾绝岭,栈道接危峦”,仰察梁山天险,俯瞰山路盘环,山谷深不见底,只有一梁横架天堑的慨叹。
上述在内容上无一例外地表达了蜀道难行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却不尽相同。简文帝两首诗一静一动,一静是以典故在表达蜀道难的同时又表达出自己的忧思与希望,寓情于景,以情衬景;一动则是以巫山与巴水,笛声与猿啼两相照应,以山水之态烘托蜀道崎岖难行。而将动静、山水与历史典故有机结合的蜀道之作最早见于刘孝威的诗,其诗中将一系列历史典故中文人士大夫临危受命,或无畏或畏惧或坚持或病疾而终作对比,正写反衬,并将历史典故与艰险的山水道路描写两相结合,如写“沈犀厌怪水,握镜表灵丘”,诗人联想李冰为民受命沉石镇水怪,代君王受天命、怀明道,而自己也是临危受命,诗人内心暗涌和几度挣扎与暗自鼓劲完美展现,突出蜀道奇险无比;或是最后四句诗人笔锋一转“弥想王褒拥节反,更忆相如乘传归。君平子云閴不嗣,江汉英灵信已衰”想到王褒、相如受君命而行的艰难,君平子云如此大家,却因蜀地屏障阻隔,外界鲜闻其后继之人,既慨叹了蜀地人才的衰落,也再现了蜀地地势崎岖难以跋涉。此后的诗人摹写蜀道山水多以此种方式展开,如阴铿诗作将历史典故与实经蜀道车损马阻、天堑难行结合,既是赞王尊之不畏艰难,更起到反衬主题警语世人的功效;后代如陆游的《剑门城北回望剑关诸峰青入云汉感蜀亡事慨然有赋》、王士禛的《大安驿》等,借山水怀古伤今。至唐张文琮的《蜀道难》,诗人置于途中,叙述视角遍及目所能及立体空间,写山高水深、崖陡路险。“仰观俯察,本是人们习惯性的观察世界的方式,也是山水诗特有的写法”[3]35,诗歌通过视线移动和视角变化将蜀道山川奇险的山水画面置于眼前,让人身临其境,有强烈的画面冲击感。其后的蜀道诗作大体沿用这一山水诗的表现手法,并将此种写法有机贯穿于蜀道描画当中,创造性地将蜀道独有险峻山水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清张船山《雨后由大安至宽川溪水新涨屡次乱流记险》等多首由陕入川诗作均是如此写法,可见其影响之远。
从情感的表达方式来看,这些诗或如萧纲般以当时最为兴盛的五言四句为体,言虽短、多巧思,浅易写实、直白单纯,触境寄情,表达了入蜀道路的艰难;或如刘孝威的诗,“一半五言一半七言”[4]234,“杂言句法伸缩,其换韵自有御风出虚之妙。七言则句法啴缓,转韵处必用促节醒拍,而后脉络紧遒,音调圆转”[4]240,避免了全篇五言的单调节奏,思维的跳跃性也体现了齐梁五七杂言诗对魏晋诗歌过于繁复,意脉不连贯弊病的改变。诗歌前后照应,形散而神不散,截取蜀道的山水片段,贯之以情感的联想,感情抒发自由而积蓄渐浓,有一唱三叹的效果。而刘孝威的两首《蜀道难》在扣“难”而作这个问题上,眼界更宽广、层次更丰富;阴铿、张文琮在刘孝威诗作已有夸张用词的基础上有所拓展,阴铿的“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发出了功名利禄可贵,若为生命故,险途皆可抛之语;面对勾连山峦,张文琮“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更是对人生、生命的慨叹。可以说此后的蜀道诗歌秉持了寄情山水的风格特征,因蜀道之难而情深,蜀道因情深而愈险,诗人丰富的情感因蜀道得以深刻而全面地表达,这一点尤可从后述清代同题诗中见出一二。
从以上分析可见,前《蜀道难》同题诗歌多写开辟道路之难、跋涉攀登以及居留之难,主题情思趋同,又有不同角度的意蕴延展;或引历史典故,或直叙蜀道沿途山高峻崔嵬,水急流险阻,或两相结合,以实景写真情,以真情实景抒写蜀道;语言精简平实,仍见汉魏遗风;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又从中可略见极富夸张的写作意图,如刘孝威、张文琮的诗歌;诗歌表现方式愈加纯熟,已现太白笔法。
二、以夸张至极之笔叹蜀道之艰——李白《蜀道难》
自汉魏至明清,以表现蜀道难的同题诗歌契合了中国古典诗歌从发展、成熟走向鼎盛继而落寞的发展脉络,在纵向上体现了不同时期蜀道山水诗的特色,反映了不同时期士大夫文人面临的困境。李白《蜀道难》可以说代表了蜀道诗歌的最高水平。殷璠赞此诗:“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5]36;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篇有贺知章闻《蜀道难》其名,得见后解金龟换酒,“号为谪仙”“由是称誉光赫”[6]15;雪桥诗话有“始叹当年蜀道难皆滇诗之佳作”[7]526,其对前后蜀道难诗歌有着传承、发展和借鉴意义,历代诗话多盛誉。诗歌以多样灵活的表现手法,自由天然的神来之笔抒蜀道之艰,无怪乎知章称此诗可以泣鬼神,杜甫赞此作可以惊风雨。清人叶燮在《原诗》中曾经提出“由诗见人”的评诗标准,认为历代诗人能在诗中全见性情面目的只有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苏轼五人,李白占得其一,从《蜀道难》之作我们可略见李白诗之真情流露。
从表现手法来看,整首诗将以至极表超级的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此诗将人们认知范围内普遍认同的对于极限的概念用于表现蜀道的极致难行,以不可能表现可能性的渺茫。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浣花集》焦崖阁篇曾语“李白曾歌蜀道难,常闻白日上青天,今朝夜过焦崖阁始信星河在马前”以登天的不可能衬托出蜀道的极险;“为什么人们在表情达意时常常夸张其辞?这是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追其极’,不足以‘快其意’,不足以‘骋其情’”[8]61,欧阳修在《欧阳修集》云“李白落笔生云烟”,极度夸张的手法灵活运用和神话传说的介入使得全篇想象丰富奇特、极具浪漫情怀和玄幻色彩,这是对前人同题诗作中意图突破现实主义的夸张笔法的继承和突破;外加“悲鸟、空山、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等用词,弥漫上阴森恐怖的气氛,也正是这些极冷的词语纵横恣肆于语间,引发了我们对其内涵意图的探索。此外,从审美角度来看,李白《蜀道难》表现出了明显的崇高或恐惧的审美经验[9]44,这是一种自李白而生,并将其发挥到极致的审美。
从构思上看,诗中出现三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由此将诗分为三层,内涵层层递进。开头四句以奇笔开端,发调惊挺,领起下文,此后诗人以忆蜀地之王蚕丛、鱼凫开国神话传说谈起,又以蜀地自然的动态图像:六龙回日、冲波回川、鹤飞不过、猿攀不果等从整个蜀地空间映衬道路艰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叙述视角由远及近,由整体向局部,由抽象转具体,由神话转向蜀地,从山川到飞禽草木。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其后七句从侧面烘托出此去路途艰险,也引出了许多认为《蜀道难》主题是为杜甫心忧的例证。从感叹“蜀道难”到产生疑惑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再到规劝他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诗人最后得出了蜀道如此艰险只得望而却步的结论,从正面、侧面和反面的不同角度层层递进衬托了由秦入蜀道路之艰险,较之前同题诗作,构思模式有所扩展,语言更加奇幻化,将原来较短篇幅中摹山水表心迹的结构层次多次应用,造成情感的跌宕起伏。
从体式上看,此诗可谓将杂言包括赋体、散文等各种句式运用得炉火纯青。节奏变化自由,感情跌宕起伏,是合乎天地元音的自然心声。《诗法易简录》李瑛论《蜀道难》用韵“‘青泥何盘盘’用五字句叠入一韵,音节骀宕之极”将此前节奏的紧急瞬间放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将起处蜀道二句重为提唱,即缀以单句为中间束顿”,情感渐进浓烈;“朝避猛虎”及后的四句四言,充分发挥四言句式适于铺排以抒情的特点,并以“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结束状蜀道险势的激宕情节,节奏放缓而张弛有力;最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复以蜀道二句长言咏叹即缀以单句作收结”写尽了诗人的万千感慨。“蜀道二句凡三见,直以古文章法行之纵横驰骤神变无方,而一归于白然大可为化不可为此,太白绝调也,少陵尚当避席,何况余子”[10]49,无疑是对李白《蜀道难》章法绝妙的极高评价。他充分发挥了四言、五言、七言的优点,并将其融合于杂言当中,将杂言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收放自如,体现了盛唐诗体式发展的成熟。
从诗歌反映的意蕴上来看,从古至今对《蜀道难》内涵为何都有颇多争议。如谢榛《四溟诗话》“江淹有《古篱别》,梁简文帝刘孝威皆有《蜀道难》,及太白作《古篱别蜀道难》乃讽时事”,诗歌作意讽喻大体不过以刺严武之类,清杭世骏《订讹类编》在《太白蜀道难》中已否定;建国以来有学者如郁贤浩在《再谈李白<蜀道难>的寓意》中认为此篇是继承阴铿《蜀道难》主旨基础上贯之以《离骚》比兴之法,认为此篇另有“借送友人入蜀之际,极写蜀道之艰险,以寄寓自己功业无成之感”“此乃开元年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追求功业而无成,欲见明主而无门”“于是借写蜀道之艰险,将胸中之烦闷倾泻而出之,寄寓于其中也”[11]262,从这一点上来看,就能理解为何以“噫唏嘘”开篇;安旗在《<蜀道难>新探》中进一步指出李白多次以崎岖的山路比喻坎坷仕途,“情之所至,夸饰恒存,反过来也可以说,夸饰所在,其情必有所属”[8]62,都可从中看出李白《蜀道难》对前人创作主旨上的继承与拓展。
齐梁时期,山水行旅诗经历了从颜谢到江鲍由情见景,情景分咏到情景交融的过渡,诗人取景角度的片段化,从对人情世态的普世性常理的认识逐渐转变为个人情感的抒发,这在前《蜀道难》诗作中可略见一斑,李白《蜀道难》继承了这一特征又有所突破。因而如何佩芬《奉怀家大人时转饷入蜀》所言“每忆长途苦,谁怜蜀道难”“雁影传书至,钟声乡梦残”,对于大才力者的神来之作在语言、表现手法上达到了令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后世则在诗歌内涵意蕴上表现得更加多样。
三、以道路之艰兴家国天下之叹——后《蜀道难》
自李白之后,蜀道被赋予了更多时代内涵与家国和个人情思。“安史之乱后,‘天下诗人皆入蜀’”,“或许是‘谪仙’的称誉和《蜀道难》的‘光赫’在引发了诗人们广泛持久的共鸣的同时,也吓阻了许多文人的热情,李白《蜀道难》之后的唐宋元时代居然无一位作者敢以《蜀道难》为篇名进行创作”[12]19,“元明清大一统,彻底结束了北宋末年以来蜀道南北分裂、战火连年的社会动荡,开启了蜀道建设的新阶段”“随着中华文明重心的东移南迁,西部时代让位于东部时代,蜀道文化衰落,运河文化崛起,梦回汉唐就成为元明清蜀道文学的主题”[13]38,多现同题之作,诗歌艺术随大唐盛世的衰落而走向成熟、鼎盛继而渐趋落寞,蜀道文学的起落却也在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中不断发展,李白《蜀道难》后继之作对此有所体现。
从内容上看李白之后,“蜀道”成为历代墨客笔下道路难行、仕途险仄、人生不易的代名词,尤以明代作品较多,而表现手法各见其功。或如杨士奇《东里集》一首《蜀道难》先以自然山水直叙道路险峻,后以“行人未行先胆落,马足凌竞度还却”行人、马骑之态侧面进行烘托,再以“王遵叱驭如康庄”历史典故为依托,与实际路遇险阻之境况形成鲜明反差烘托蜀道难行,且如飞崖、鸟道类景象的选择能见李白之痕迹;明吴国伦《甔甀洞稿》有蜀道难二首,其一以神话传说、往来行旅之状和夸张的比喻依次衬托蜀道之险,其二以蜀道沿山自然气象,山路向上盘旋无尽头和历史典故,两首诗从不同角度切入主题;还有如江源《桂轩续稿》的杂言《蜀道难》,构思角度颇有李白风范,开头“莫高烵蜀山,莫险烵蜀水”五言先闻其声,“王尊策驭何壮哉,王阳回辙愁车摧。忠臣孝子各有见,坐令闻者徒悲哀。昔闻蜀道难,今历此地险辛苦,曾备尝恸哭,恐未免吁嗟。蜀道之险有形者,若人心之险无形耶?有形之险力可防,无形之险能中伤”尔后十句七言,体语具排,全方位写出蜀道险峻,并由此联想到在前《蜀道难》中多次被引用的历史典故两相对比,以抒感慨。另《明诗纪事》和杜应芳《补续全蜀艺文志》记录前人作分别载有《蜀道难》一首,两首诗无一字提及险字,却也从自然与人文实状的角度体现出诗歌的基本主题。
到清代,有曾燠《赏雨茅屋诗集》中《蜀道难》,其诗以“蜀道难,蜀道何尝难”开篇,对蜀道何尝难从历史典故与自然奇险方面进行论述;《海秋诗集》录有七言绝句《蜀道难》一首“石栈天梯蜀道难,长蛇猛虎怯追攀”化用李白诗中词句,其中一句“可怜太白逍遥客,西顾蚕丛劝早还”,还能见出诗人对李白《蜀道难》内涵的理解。然而在清代,见解与表现方法与众不同的当属乾隆皇帝作的同题诗一首“栈道险只不过如塞上山,却履剑阁如平地,凯歌士卒咸归家”,反《蜀道难》之意而行,讲剑门蜀道之易以反衬金川蜀道之难,是“对李白‘蜀道难’之说在否定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7]20。
这些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蜀道难行,情感内涵上以蜀道为表现对象,又以其“难”为载体,消解内心的苦涩情绪,寄寓家国情怀和个人情思。如杨士奇的“未若人心有崎曲,眼前十步能摧毂”,杜应芳集前人之作中的诗句“若比世人心,类坦殊靡他”,将蜀道的险峻难行与人心难测相比较的基础上与蜀地之外的自然天险作对比,其中如“无如、更有、亦、若比、类、岂”有比较语义的词语的使用,相较之下即见长短,令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山虽险却不比人心险恶;还有如江源的“蜀道之险有形者,若人心之险无形耶?有形之险力可防,无形之险能中伤”,较之前诗作感情抒发愈加直白恳切。如果李白之作最后仅是再而三的强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感情表达热烈却隐晦,那此篇《蜀道难》则于结尾处四句惊醒了还沉醉于对蜀道艰险难越的慨叹之人,以蜀道虽难却有形可寻来反衬人心无形而难测,更具现实的警醒之意;《明诗纪事》中《蜀道难》最后一句“不闻一日断行人”,一方面很好地体现出明清蜀道复兴,另一方面也反衬出蜀道虽难行,仍有意志坚强之人勇于攀登跋涉的精神;而曾燠的诗最后七句以“蜀道難,蜀道何尝难,彭亡观坂堪悲酸,巴东三峽猨声苦,毋令荆襄唇齿寒”再次点题,诗人大胆表露抒发对时世的感慨,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观照。
通过对后《蜀道难》分析可见,诗歌体式、构思方式、诗人视角、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运用更加熟稔而灵活多变,从至极的甚至是血腥阴森的夸张渲染逐渐归于朴实的冷静地直观,以夸张的笔触临摹山水却相较于李白的诗,更见真情,意蕴主旨与蜀道内涵在前《蜀道难》与李白诗作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更多地体现出社会大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对蜀道山水诗的影响,因而更能触及人心。
综观《蜀道难》同题系列诗歌,体现了蜀道山水诗表现手法上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从景情分咏到情景有机融合;诗人们都能就式构思,以李白《蜀道难》为界经历了从自然山水与历史典故结合到极写山水化用典故与神话传说的转变;诗人感情抒发从真挚单纯到热烈而隐晦再到直白而冷峻。同时,从魏晋至明清,此同题系列诗歌在情感内涵上从感慨个人寄寓向着更具有社会性、现实性的忧生之嗟转变,体现着诗人以蜀道山水为依托,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家国、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格外关注。“中国山水诗的繁荣肇基于古代文人的山水审美观。他们审视山水的焦点不在山水而在人生”[14]34,魏晋南北朝时期个性解放和纷乱的时代特征触发了体悟内心、慨叹人生的审美心理与山水诗的有机融合,并由此开启了山水诗之寄情的表现形态。魏晋以降,以“蜀道难”为主题的同题系列诗歌作为山水诗中的一大支脉,一方面,传承着山水诗以山水抒写心灵的创作特色,并以其独具特色的高山险途冲击着诗人的内心,留下了许多诗篇,丰富了山水诗的内涵和意蕴;另一方面,可以从中见出以蜀道地域为中心的山水题材诗歌的创作特色,窥视各个时代士大夫文人所处时代一隅,有助于了解和审观蜀道文化的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
[1]余光中.余光中诗歌选集:第3辑[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115.
[2]朱昌林.前蜀道难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1):49.
[3]李宜蓬.王士禛栈道诗的创作模式[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4(1):35.
[4]葛晓音.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36.
[6]孟棨等.本事诗本事词[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5.
[7]杨钟羲,撰集.雪桥诗话续集[M].刘承干,参校.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190.
[8]安旗.蜀道难新探[J].西北大学学报,1980(4).
[9]谢思炜.李白与盛唐山水诗——《蜀道难》再解读[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4):44.
[10]李锳.诗法易简录[M].清道光二年刻本.卷六七言古诗.
[11]郁贤皓.再谈李白《蜀道难》的寓意[A].傅璇宗.唐代文学研究:第10辑[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62.
[12]朱昌林.李白蜀道难后继之作解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2):19.
[13]梁中效.蜀道文学的壮美历程[J].成都大学学报,2013(4):38.
[14]柯素莉.诗与自然:中国山水诗的现代阐释[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4.
(责任编辑:董应龙)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Hard Road towards Shu Series of Poetry
REN Meng-yi
(College of Arts, Sh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Shanxi 723001, China)
Abstract:HardRoadtowardsShuis a classic work of Li Bai, it gets a lot of social repercussions when it appears. "Shu road" has since become a synonymous represents hard road and risk career, which described by the ancient poet. From Qi to Qing dynasty, the composition method of prophase and anaphase series poems becomes more mature. It experienced a transition from realism to romanticism on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enthusiastic and veiled emotional expression to straightforward and cold emotional expression. What's more, the emotional connotation also has a transition from caring about personal feelings to more social and realistic concerning of human beings.
Key words:HardRoadtowardsShu; supreme; super; emotional connotation
作者简介:任梦一(1990—),女,河南新乡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收稿日期:2015-11-13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6)01-0091-05
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