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事艰难,李白为何不还家? 论《 蜀 道 难 》的教学设计

2017-11-02石海涛

学习导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蜀道难李白诗歌

石海涛

摘要:在诗歌教学中,应“把握诗歌的抒情特征”“探究诗歌的意境创造”“品鉴诗歌的艺术语言”,本文以《蜀道难》教学为例,把握其思想感情,使学生更好了解诗歌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蜀道难 诗歌 情感 李白

一、教学目的

在知识与能力上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及手法,如想象、夸张、用典、渲染等;在过程与方法上,强调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强调阅读理解并探究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主题。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蕴、语言、艺术风格。如何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难点。因此,笔者认为可采用诵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

三、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一首诗歌,诗歌是通过形象思维,用凝练、形象的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在诗歌教学中,应“把握诗歌的抒情特征”“探究诗歌的意境创造”“品鉴诗歌的艺术语言”,我想所有这一切的进行应该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没有学生反复朗诵,那么一切的分析都是空的,学生也无从获益。应该有一种教学方法让这一切水到渠成。

“读”也是有技巧的。要读的自然,读的入心,读的终生难忘。

“诗从肺腑出”,《蜀道难》的思想感情的把握肯定是个难点,可以放给学生讨论。关键是学会“知人论世”。

教学节奏的把握是关键,好开头还要好结尾;中间一定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要有思维的碰撞,鼓励学生结合资料进行探究和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是课前预习阶段。预习李白生平及相关知识字,词课前预习并疏通文意。

二是课题简析。《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李白的乐府与歌行体,他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他是非常自负的士人,在《古风》中有“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的豪语,他继承汉魏乐府敢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和诗歌风骨。

三是教学导入

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谈感受,引出“穿越时间的长河、跨越空间的阻隔,来到盛世唐朝,带上我们所有的激情,和“诗仙”李白去体验,去吟咏《蜀道难》!”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节奏标出,初步感受诗歌文意。)

读完后,教师引导:《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正如曾国藩所言“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下面大家一起来一遍,在诵读中深入其诗情,参悟其画意,用心感受诗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四是鉴赏课文,领悟语言,品析“难”。(此处从略)

五是交流合作,探究“难”。结合学案补充材料,学生交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该诗为送别友人入蜀之作,同为送别,但是他没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没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凄凉,更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悱恻,面对蜀道的高峻险绝,送别友人执着西去的背影,引发李白对自己人生的思索,面对人生际遇之坎坷,面对出世入世之矛盾,李白奉劝友人早日还家,可是李白为何不还家?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老师小结。对探究性的问题,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胡适语)

教师补充说明:结合所给生平及诗歌材料,探究不同时间段李白诗歌风格有所不同,体悟一生狂傲不羁、飘逸洒脱的李白,在安史乱起,他在庐山,为何接近六十岁还要入永王李璘幕府,慷慨从军,李璘兵败,他被流放,途中遇设放归,流寓南方。如果就此也罢,李白在60岁的时候闻知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又想从军报国,无奈半道病还,前往著名篆刻家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次年病逝,年62岁。李白奉劝友人早日还家,可是李白为何不还家?

明确:1、胸怀天下的理想抱负。士人情怀,家国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与担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最好的明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李白代表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他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

2、性情使然。自负、自信及自命不凡,刚直而不圆滑,易得罪人。任侠,仗剑走天涯;轻视名利,一生都在游走。他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留的身前身后名,始终相信未来,具有乐观豪迈的精神。

3、社会时代因素。盛唐时代需要李白的诗才而淡化了他齐家治国的治世之才,到了后期国运的衰退让李白似乎又看到了“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所以举动出奇也不为过,反而凸显了李白人格的高尚。

教師补充: 李白有屈原“哀民生之多艰”之悲悯,有曹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壮志,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胸怀;更有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之洒脱,更有苏轼“人生如梦、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坦荡,更有辛弃疾“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之落寞。但是“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人生中当然要不断遭致失败,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面对人生际遇之坎坷,理想与现实之冲突,一路行走,一路追求,始终放不下自己的报负,始终放不下自己的国家,始终追寻着理想,始终保持这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洒脱奔放而又沉郁悲凉的行走在人生之路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士人,更激励着当下的我们为梦想而孜孜以求,提示我们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路再难也要顽强的走下去,因为“理想”之光不灭。

六是布置作业:以“在路上”为话题,对现在或将来的自己写一句话。endprint

猜你喜欢

蜀道难李白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开心校园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诗仙李白的归宿
从文本文化解读的解码方面略谈《蜀道难》的英译
李白《蜀道难》两个译本比较
倒下的那一刻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