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对日本国民性特征形成的影响分析
——以奈良至明治时代历史脉络为主线
2016-03-04王芳
王芳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亚欧语系,福州350202)
历史发展对日本国民性特征形成的影响分析
——以奈良至明治时代历史脉络为主线
王芳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亚欧语系,福州350202)
摘要:日本国民性是日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国民形成的独有的性格特点,在整个日本社会中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对于世界来说,则更具有日本的代表性。日本国民性的形成与日本的地理位置因素不无关系,但是日本的历史对于其国民性的影响也很大。通过探究日本自奈良时代到明治维新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得出日本独特的发展历史对于国民性的影响,对于研究日本社会文化有更新的理解。
关键词:国民性;日本历史;日本文化
对于日本国民性的探究,前人已有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术界普遍认为,日本的国民性同日本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关系重大,在其国民性早期形成中有重要影响。胥思省在《浅议日本国民性形成》中,便提出地理因素的影响。提到日本国民性的探究,不得不提在二战后对于日本国民性论述非常透彻的《菊与刀》,作者美国人本尼迪克特提到日本的等级制度森严,忠义观念深入人心并且有双重矛盾性的人格,主要是从社会文化方面论述日本的国民性。我国研究日本国民性的学者中,南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李卓教授成果丰硕,他在《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里对于日本国民性做了非常透彻详尽的论述,他的《日本社会秩序稳定的历史文化因素——兼谈日本的国民性》一文中,提出了日本社会稳定的历史性因素。但是纵向来看,还没有人从历史进程的角度来探究日本国民性,本文便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探究历史发展对于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国民性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范围内比较普遍的、甚至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构成国民性主要特征的,是规定人们行为方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制约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1]日本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于日本国民性的影响是巨大的,日本是典型的岛屿型国家,自然灾害频繁,资源极度匮乏,生存条件恶劣。长期生存在这样环境下的日本人带有明显的岛国属性。危机意识强烈,通过集体性的相互协助生产才得以生存。影响日本国民性的因素不是单一性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的,岛国地理位置不是根本上决定日本国家民族属性的因素,岛国属性引发的危机意识,古代中国带来的心理冲击,独特的文化体系,闭塞的时代带来的民族危机都对日本的国民性产生影响。日本历史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影响了历史的走向,这些是如何影响日本的国民性的呢。
一、日本国民性的特征
(一)实用主义至上的原则
日本对于中国文化的继承是非常成功的,日本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在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封建制的确立过程中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很多人认为日本文化是中国唐代文化的继承与延续。但细细观察日本人的学习借鉴就会发现,日本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是非常具有选择性,甚至是可以说具有“功利主义”性质的,坚持保留符合自身发展利益的方面,坚持实用主义至上的原则。从日本的宗教方面来说,日本的传统宗教即神道教,信奉天照大神,认为天皇是天照大神在人间的代理人,形成日本万世一系的天皇。但是佛教在日本也有相当多的信众,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对于神道教是绝对的冲击,但是日本却通过巧妙地调和,使得神道教与佛教完美融合,佛教成为日本人信仰的一部分。日本平安时代实现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其中佛教产生净土信仰。“净土信仰不是中国输入的宗教,而是日本本土式的过渡。这种过渡在‘本地垂迹说’(神佛教义合一)中也可看出。奈良时期产生神道教的神逐渐接受佛的功德并获得威力的思想,平安初期则认为神领悟佛法变为菩萨,平安中期则认为神就是佛的化身,神佛一体。”[2]这在其他有宗教信仰的民族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但是在日本却将佛教中不利于日本统治的因素提出,将实用的经、律留下,形成日本独特的信仰。在社会思想上日本人对于儒家程朱理学的改造也是非常典型的,宋代中国程朱理学形成,从礼法制度的层面加强了对百姓的思想控制。日本近世,人们接受的不是儒学的礼法方面,而是精神方面。程朱理学的儒家思想在德川幕府时代实现了从武士到平民阶层的普及,当时的学者中江藤树主张“时处论”,“人应有正确的行动方式,人并不是只要按照既定的礼法来行动就可以,自己的心态才是基本,甚至会认为礼法无用的想法。”[3]这是儒学在日本普及的特色,而在中国和朝鲜都是重礼法的。世界普遍认同日本是非常注意学习和吸收他国优秀文明成果的民族,但他们的吸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在学习吸收后融入日本土壤中,形成独具日本特性的文化,日本人对于文化有着独特的鉴别力,不仅善于吸收更善于改造,所以在日本每一次的文化融合之后,总伴随社会和文化的大繁荣。
(二)对于勇与忠义有特殊的执着
日本有一部著名的民族史诗叫做《四十七士物语》,并且被拍成电影流传,主要内容是幕府时期的将军浅野侯与吉良产生矛盾,浅野侯被幕府将军要求破腹自杀,而浅野侯的手下大石则率领了47个武士谋划复仇,杀死吉良的过程。在复仇过程中47个勇士丧失了亲情、爱情甚至是名誉和正义,但是复仇成功。文学地位虽然不高,但是却反映出了日本人的“勇”和“忠义”观。日本人对于“勇”和“忠义”的执着来源于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就是武士阶层遵循的伦理和处事原则,武士道的精髓即“忠义勇武”,要求武士对于主君的绝对效忠。“各个时代的武士道,都把忠放在第一位,这是身为武士必须具有的美德,讲求对大名和将军绝对的忠诚和彻底的服从”[4]。日本人对于死有特殊的理解,织田信长死时唱道:人生五十载,如梦又如幻,一度得生者,岂有不灭者。他们认为为主君牺牲的武士可以进入神社,为后世敬仰,这样的观念使得武士更加勇武。武士道的影响一直到日本近代,成为军国主义控制军人的工具。如今在日本企业中,对于企业的忠诚宣传依旧延续武士道精神。
(三)注重集体主义
日本人与西方人在行事方式上最大的不同就是,西方人注重个人英雄主义,而日本人则注重集体主义,常常将自己置身于某个集团中,寻求归属感。日本人认为在集团中通力合作,协同奋斗,并且在关键时刻牺牲自我成全集体才是正确的生存方式,逐渐地将自我意识摆在次要地位,自觉地向集团靠拢,并为集团而服务。在现代的日本生活中,在企业和学校中这种集体主义的概念非常强调,日本的企业也正是依靠日本员工的这种集体主义,才保证了生产效率的提升,日本的学生在集体主义教育下纪律性很强,合作精神也贯彻国民教育的始终。这种注重集体主义,注重团结的精神正是日本在岛国多自然灾害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法宝,也是二战之后日本经济得以腾飞的关键。
(四)危机意识强烈
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这和日本岛国地理位置、多地震台风灾害不无关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保持警醒是非常必要的。而这样的警醒变成了一种心理暗示,在长期的日本历史发展中每每遇到重大的历史事件,这样的危机意识便凸现出来甚至影响历史的走向。迈入近代社会的日本并没有因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消除他们的危机意识,这已经成为了大和民族深深的烙印。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在他们的语言中也可以体现,日语中就有很多“暧昧”的词语,表达的意思往往模棱两可,让人不明白其真正含义,原因是日本人不喜欢直截了当的表达,他们委婉含蓄的手法更容易使人接受。另外在日语中“言わぬが花”这类的谚语非常多,日本人认为话语过多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并且说话委婉含蓄,不会伤害别人的情感。近代日本由于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造成了日本和世界脱轨,落后于西方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更加加深了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在日常的消费上,在经济状况良好的时候,一些日本人也会进行奢侈性的消费,但是一旦经济出现低迷景象时,日本人便很快地开始缩减消费,并且国民的存款比例是非常大的,这都是其危机意识强烈,防患于未然的表现。
二、日本历史对于日本业已形成的国民性的影响
日本国民性的形成并非朝夕之事,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演化形成的,但是在日本历史中独特的发展阶段促成了其国民性的特点。以下从四个阶段进行论述,时间范围是奈良时代到明治维新之后。
(一)圣德太子改革至平安时代学习中国的影响
早在汉朝时期,日本便与中国有了经济文化的交流。直到圣德太子改革,日本才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国。在公元603年,当时的圣德太子根据中国的官员设置,设立12冠位制,并且在改革中兼取中国的儒家和佛教思想。圣德太子在日本大兴佛教,在当时是对神道教产生了冲击的,因此圣德太子的佛教只在贵族中普及,没有到普通民众中,这是极为明智的方式,因为最初引进的佛教未经日本本土化的改进,若是在全日本铺开,极有可能引发动乱。之后到平安时代,当时的唐王朝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日本经历了大化改新后,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时期,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思想文化,亦或是生产力方面都还是非常落后的,因此日本便开始以中国为师,积极学习接触唐文化。日本第一次派遣遣唐使是在公元640年,之后共19次派遣遣唐使,而奈良时代的遣唐使次数和数量都是最多的,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吸收和学习大唐文化是最为积极的,涉及到了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甚至奈良城完全仿照唐长安城而建,“其外观。城内街道设计。宫廷设计和景物布置都是照搬长安城的设计模式,足以看出当时的日本接受唐文化到何种地步。”[5]但到了平安时代,日本对于中国文化则进行了辩证的吸收,此时的唐朝已经没落,五代十国战乱频仍,日本便不再向中国学习,取而代之的是在唐文化基础上兴起的国风文化,这是一种有异于唐代文化氛围的独特文化。
(二)镰仓和室町时代武士道精神的影响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国民性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武士道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武士是伴随武家政权的兴盛而产生的。在日本大化改新后,土地兼并的矛盾一直存在,并且后来发展为庄园制的经济形式。在平安时代的中期日本便出现了摄关政治,即在天皇年幼时由藤原氏摄政,天皇成人后藤原氏出任关白,把持朝政。一些大的庄园主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开始增强武装力量,进入11世纪后,武士阶层的势力已经非常庞大,其中以平氏和源氏为首。1072年,白河天皇即位,但因为受到摄关政治的束缚,愤而退位,将皇位传给8岁的儿子,自己出家做了和尚,称“法皇”,在他居住的宫殿建立起院厅,开始了“院政时代”,这样控制天皇的摄政和关白则失去了实际权力,白河法皇开始扶植自己的势力,受到藤原氏排挤和迫害的武士阶层则成为被扶植势力的首选,平氏武士集团则逐步接近了权力中心,之后便引起源氏武士阶层的不满,平氏与源氏进行了长久的权力争夺,而后源赖朝也加入了权力的争夺,其结局是,源赖朝灭掉平氏,控制了政权,1192年,天皇任命源赖朝“征夷大将军”,开设幕府,建立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武家政权。国家权力的主体也逐渐转移到了武士的手中,武士对主君忠诚,主君保障武士的名誉与荣耀的御家人制度建立起来。室町时代后期室町幕府无力控制全国,各地诸侯大名割据,不断武装力量,以军事为强大支撑,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这个时期武士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武士的重要性凸显,对于武士的勇敢和忠义更加强调,要求武士对主君的绝对效忠,武士道的精神内涵在这个时期得到确立,对于后来日本人对勇和忠义的认识影响很大。
(三)德川幕府统治的影响
1603年,德川家康受天皇封赏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开幕府,开启了德川幕府时代。德川幕府将日本的封建体制和中央集权推至了顶峰,上至大名下至农工商,甚至是“秽多”(贱民),都进行严格控制,进行不同的团体分属,在不同的领域加强对被统治者的控制,这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日本人的团体意识。江户幕府时期,在农村形成了村八分制度,即对于扰乱社会秩序的人进行制裁的方式,在村中有十件重要的事,除却死亡埋葬和灭火(与村中其他人利益相关)这两件事,其他的八件事村中人一律不予理睬,日本古代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态下,农业生产需要依赖集体的力量,村八分的惩罚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受惩罚之人生活困难,而脱离集体的心灵孤独感也倍增。但在日本历史上受到村八分惩罚的记载并不多,“在共同体的文化传统之下,任何个体,都不愿意让自己的言行损害集体的利益。因为他们深知,一旦违背共同体规则,将面对来自集体的孤立,而一旦在一地失败,则难在异地东山再起。”[6]由此也加强了日本人的集体主义。在德川幕府统治期间,发生过禁绝基督教的事件,在日本对外贸易发展中,基督教也在日本发展壮大,信徒人数众多,由此引发了教会和幕府之间的诸多矛盾,因此1612年至1635年间,禁绝基督教,强迫所有人改信佛教。更为重要的是要求每个日本人都必须固定一个寺庙作为“擅那寺”,寺庙承认其为寺庙的施主,开具证明证实他是佛教徒,寺院掌握人民的户籍信仰。这就要求日本人必须从属于某个寺院团体,如果没有寺院团体的生活,则会因为信仰问题受到迫害,也加强了日本人的团体观念。
(四)近代明治维新的影响
随着西方列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在全世界开始了殖民掠夺。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使得幕府的封建体制和封建生产方式无法从自身瓦解,逐渐落后于西方。终于1853年,美国佩里舰队扣关,史称“黑船事件”,由此打开了日本的大门,之后的英法诸国接踵而来,陆续签订不平等条约。此前日本了解到中国鸦片战争面临的危机,因此不想重蹈中国的覆辙。虽然此时列强对于日本的侵略远没有像对中国那样严重,但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却使他们迫切要求改变被侵略的局面。倒幕运动后推翻幕府统治,开始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始惊、次醉、终狂”是形容日本人见识到西方现代文明后的生动描写。事实上佩里叩关更多的要求是经济层面的,但日本人生来的危机意识使他们对于民族危机的认识更深。
三、结语
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与中国的恩怨纠葛复杂,但在全球化的经济形势下,日本与中国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了解日本的国民性才能更加了解日本人,日本的国民性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其独特而漫长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的,必须拨开历史的云雾,寻求其民族性的根源。
参考文献:
[1]李卓.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5):73-77.
[2]井上清.日本历史[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66-67.
[3]尾藤正英.日本文化的历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95.
[4]高小岩.浅析日本的武士道精神[J].日本问题研究,2006(10):53-58.
[5]王保田.日本简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7.
[6]李卓.日本社会秩序稳定的历史文化因素——兼谈日本的国民性[J].日本学刊,2013(4):107-124.
(责任编辑:孟丽涛)
The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n the Formation of Japanese National Character: For the Historical Context from the Nara to Meiji Era as the Main Line
WANG Fang
(Department of EurasianLanguages, Fuzhou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andTrade, Fuzhou 350202,China)
Abstract: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Japan is the unique character in the long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hich has universal significance in the Japanese society as a whole, has representative of Japan for the world. The formation of Japan's national character is not unrelated to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of Japan, but the history of Japa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its national character. In this paper, by explor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ntext of Japan from the Nara period to the Meiji period, the renewal understanding is gained that Japan's uniqu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influenced national character and for the study of Japa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Key words:national character; Japanese history; Japanese culture
作者简介:王芳(1983-).女.福人.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收稿日期:2016-01-06
中图分类号:K31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6)01-0053-04
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