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误区及应对措施
2016-03-04李海川
李海川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 四川德阳 618000)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误区及应对措施
李海川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 四川德阳 618000)
朗读是语文知识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知识探索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有着极为有效的促进作用。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朗读技能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精神,不断升华自身的朗读能力,才能够真正的学会朗读。而现阶段,很多教师在朗读教学方面由于存在方式单一、观念没有与时俱进、理解有扭曲的现象,进而导致朗读指导的误区越来越严重,急需尽快解决。
初中语文 教学方式 朗读教学 指导误区 应对措施
朗读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常言道“三分文章七分读”就是指朗读对于培养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朗读环节是每一个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并且加以正确的指导与教育,以便促使学生能够用标准的普通话、流利的话语、丰富的情感来达到朗读学习目的,并且提高生活中的交流与沟通能力。要想更好的提高朗读教学质量,还需要对朗读指导误区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1]
一、语文朗读指导的误区
1.标注词语,暗示读音
朗读指导过程中,教师一般是通过在黑板上写出文章的一段话,再对文章段落中的一些重点词语或者有代表性的词语用“点”标注,提示学生在阅读时,读到加点的词语时,要加以语气变化,长期下来,学生就会逐渐对文章中加点词语重视,并且读得字正腔圆,便养成了遇到加点字就重音的读法,虽然这种阅读指导方式能够使得教学看似更加细致、到位,但实际上,学生依赖于这种读法,于是在自己完成没有词语标注的文章阅读时,对语气的运用就显得很没有主见,进而语气运用效率低,朗读效果差。[2]
2.既定感情,无病呻吟
教师过于追求学生的最终朗读效果,于是便采取既定感情阅读方法,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透彻的时候,便要求学生将感情融入到阅读中,而往往感情阅读方式的正确运用需要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互适应,在不理解文章内容的时候使用感情,是很难达到最佳效果的。教师在阅读方面,为了让学生尽快实现有感情朗读,便对学生开始直接告知语气的运用,学生虽然能够按照教师的意思完成阅读,但实际上这种指导方式,会使得学生的理解与对文章的情感表露方面仍存在懵懂的情况,并没有实现激发学生思维、语感能力的作用。[3]
3.机械重复,不利发展
事实上,教师的认知与对教学目的的理解是产生朗读指导误区的主要因素,导致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不能促进朗读水平提升。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就是:课堂上学生的读书声嘹亮清脆,但从阅读的感情方面来体会,却又掺杂着生硬的感觉,这就是因为学生对文章的认知与了解较少,对内涵意蕴没有深刻领会,而所采用的情感朗读发展呈机械式重复现象,导致阅读即便是有情感的,但也非常单调、枯燥,慢慢的学生度阅读失去兴趣。
二、语文朗读的有效性教学
朗读指导误区的存在,不仅会导致语文教学水平下降,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有影响,因此,要对朗读指导误区问题加以有效解决,以提高学生朗读质量、朗读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为目的,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
1.朗读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对阅读知识的教学目的要真正了解与认识,并提高教学方式创新能力,以朗读能力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与内容,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以及语文综合素养重点培养。在朗读教学中,涉及到的教学方式非常多,而每种方式的合理运用才是最主要的,良好的朗读指导,能够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与领悟文章内涵意蕴,并且能够更加自然地运用语气与情感技巧。将朗读能力作为评价内容可使得朗读指导走出误区:
例如:在初中语文教材《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利用试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认真听,并对里面声情并茂的阅读内容加以感受与理解,对文章中的文字运用与情感运用的作用理解,只有在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基础能力与感悟能力,才能更要进一步提升理解能力。而评价方式的运用则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比如通过演讲、朗诵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使朗读能力被提升,走出传统的朗读指导误区。
2.创新朗读形式
朗读形式实际上是可以多变的,不同的朗读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会大大提高。尤其是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对朗读技能与知识的掌握,对未来的思维、思考、情感表露、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阅读。而如何才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参与性,则需要从朗读形式的创新来吸引学生:
例如:在《孙权劝学》中,为了更清楚的表达文章内涵意蕴,其中设计了对话情节,而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实施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利用人物的语气进行原文对话,进而学生不但可以对文章故事的情节在欣赏,同时还能够对人物的立场、想法等了解,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这样更能够对情感技巧的运用熟练,完全改变了朗读指导中的既定情感方式运用的误区。
3.朗读技巧的合理运用
语文教师担负着教会学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阅读的重任。最基本的朗读要求是:首先,字正腔圆,声音不可做作,切勿虚夸或漂浮;其次,节奏要平稳变化,不要过紧或过松,每个词之间的疏密度要适宜;最后,要结合文章的思想情感掌握好重音、停顿、语气等朗读技巧。
对于朗读文言文来说,语气要平缓、深沉,朗读得要清晰洪亮、平仄分明,以准确表露文字的含义;朗读诗歌时,要掌握好格律与节奏,通常自由诗的节奏起伏明显,要注意长停或突停、推进或快连、虚实的巧妙结合等技巧,实现因情用声、因境抒情;朗读小说时要注重关键情节,加大起伏的疾徐程度。学生在朗读各类文章时,都需要有教师的指导与点拨,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朗读。
[1]杨海霞.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缺失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J].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4(10);
[2]郑冬梅.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朗读指导的具体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 2014(3).
[3]韦韩.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新课程:中学, 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