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春愁
——现代化史观透视下的甲午中日战争》
2016-03-04胡栩
胡 栩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石泉中学 陕西安康 725000)
《别样的春愁
——现代化史观透视下的甲午中日战争》
胡 栩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石泉中学 陕西安康 725000)
教材分析以及设计思路
1.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样的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属于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的第二节《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的第二子目,原名为“黄海海战”,与“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并列,标题为《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原教材内容过多过杂,出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学科素养的需要,将“黄海海战”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两个子目结合在一起设计为一课内容,并进行拓展延伸,以甲午战争的来龙去脉为主线,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十九世纪末前后中国社会的风云激荡以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抗争之路。
本节与专题二第一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联系紧密,同时又对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起到铺垫和支撑的作用。
3.通过对甲午战争发起以及原因、过程、影响、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剖析等问题的探究,将甲午战争放置于更加广阔的历史时空当中加以考查,并在史料基础上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把问题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出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贴切的解释、能够用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多元史观来思考和探究历史问题。
体会到民族屈辱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通过学习这一课,既要体会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也要形成正确的国际理解意识与面向世界的开放包容心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投影仪上打出:“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沧溟一哭休。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题江建霞东邻巧笑图诗》
师问:谭嗣同因何而愁?因何而哭?
生答:因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而哭。(学生也会有其他不太确定的回答,教师根据情况注意引导。)
师说:1895年的春天,为期近一年的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和日本明治政府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罕见的奇耻大辱震动了国人,中国有识之士的心情或许正像谭嗣同在这首诗中所描绘的那样:震动、悲痛、忧愁!历史已经翻过了两个甲子有余,回望这段历史,很多人不再有忧愁。我们今天在这里回望这段历史,不是唤起大家的春愁,更是一起理性地去还原和剖析这段历史。
教师打出标题:《别样的春愁——回望甲午中日战争》,进入本课。
二、教师打出:第一部分:愁起
师问:“愁”缘何而起?1894年为何会爆发甲午中日战争?
学生众说纷纭,教师点评。
师说: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时,中日两个近邻都曾遭遇过外敌入侵、国门洞开的历史,中国遭遇了鸦片战争,日本遭遇了佩里叩关,在这之后都被迫与西方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只是戏剧的是结局有很大的不同。
教师放出材料:
材料一:战争结束了,和平重现了,但中国人没有弄清这场战争的意义,没有弄清英国人不惜战争的根本目的。中国没有利用这五个新通商口岸引进西方近代以来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创造,没有利用五口通商去培养中国市场,培养新兴产业,培养新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中国上下在战争结束后依然浑浑噩噩,继续陶醉在中国文明昔日光环之中。——《鸦片战争:失败未带来革命》马勇
材料二:1853年7月8日和1854年2月11日,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舰队两次强行驶入江户湾的贺浦及神奈川。在美国的武力胁迫下,幕府接受了开港要求,于1854年3月在神奈川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世界历史》近代史编(下卷)164页,(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材料三:在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久里滨,有一座佩里公园。当年由佩里率领的黑船登船的地点,竖立了一座佩里登陆纪念碑,上有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亲笔手书:“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纪念碑”。
在佩里公园里,每年都有由民间组织的开国纪念活动,人称“黑船祭”。在纪念表演活动中,当年的“入侵者”以英雄的姿态出现。
尽管当年佩里仗著船坚炮利迫使日本签订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但后世的日本人并不视之为仇敌。相反,日本人有感佩里促使日本开放改革,走上富国强兵之路,视之为日本的恩人。——纪录片《大国崛起》片段
师问:从这三则材料中看到了什么?
生答,教师点评。
师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就没有向西方学习吗?也不尽然。光阴荏苒,到了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又都遭遇到了一次相似历史的选择:1861年之后,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1868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放出以下材料:
材料一:洋务运动开始之后,他们马上发展的就是军事工业。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用国家资本发展军事工业速度是非常快的,从1861年开始到1867年,江南造船厂就可以制造出和在德国生产的质量差不多的枪炮船,这一点使当时清朝官员感到很自信。
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日本人的目标是脱离亚洲、转型向西,要在远东建立一个纯粹的西方国家。日本人讲,我们不会纯粹发展经济,更不会利用国家资本来发展经济,而是希望发展一种自由国家形态。李鸿章说,这种东西只适合小国,只适合你们这种没有文化根基的国家,中国是个大国,有自己的文明和本质,不可能像你那样做!——(《重寻近代中国》马勇)
师问:从上述两则材料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
师说:从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国和日本都经历了一次与西方文明亲密接触的历程,只不过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重在“器物”层面、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全方位地向西方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外的侵略扩张,制定了“大陆政策”。(简要解释“大陆政策”)
光阴荏苒,时间到了19世纪90年代这个节点时,中日关系已经越发微妙。此时夹在二者中间的一个小国——朝鲜内部爆发了农民起义“东学党起义”,使得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地区成为一个“火药桶”。
教师给学生简要介绍一下 东学党起义。
三、教师在屏幕上打出:第二部分:愁燃
师问:甲午战争爆发的过程是怎样的?
教师组织学生在导学案上绘制“1894-1895甲午战争大事时间轴”,学生利用多媒体展台展示自己绘制的时间轴。教师点评后指出几个重要时间节点:
1894年6月日军出兵朝鲜——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1894年11月旅顺大屠杀——1895年2月日军占领威海卫——1895年2月17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1895年3月20日中日正式开始和谈——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
师问:为何曾经在亚洲也是居于前列的北洋水师最终不敌日本海军,甚至全军覆没?
设置合作探究问题:探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让学生分成三组:一组站在日本角度来探讨、一组站在中国角度来探讨、一组站在欧美强国角度来探讨。(人数较多的班级分为六组,依然为三个角度)
待小组讨论完毕,三个小组派代表陈述自己小组所讨论的原因结果。(学生们的回答会五花八门或者有依赖课本和教参的倾向,教师予以恰当点评,对有独到见解、有思考深度的学生予以肯定,对思想还比较幼稚肤浅的学生予以鼓励和宽慰。)
教师在小结了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后,在屏幕上打出材料:
材料一:
清日两国军力比较:
1.兵役制度:清国军队属于皇家部队、佣兵体制;日本军队属于效忠天皇的国家军队,义务兵役制。
2.舰船吨位:清国海军的舰船数量、吨位、舰种超过日本海军,占优势。
3.舰船动力:开战前日本进口的海军战舰超过清国,蒸汽动力5000马力以上的战舰有9艘、清国有6艘,日本占优势。
4.巡航速度:航速16节以上的战舰日本10艘、清国2艘,日本占优势。其中日本新购置的“吉野”号堪称世界上最快的战舰,此舰原为清国订购舰,因资金不足而放弃。
5.舰队指挥官: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三年私塾学历,陆军军官出身、历经对太平军和捻军陆战经验,无海战经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亨东京大学前身毕业、参加过萨英战争和戊辰海战。1889年曾任海军大学校长。——摘自《清日战争》27-28页宗泽亚(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材料二:
清日战争时我正在清国满洲旅行,宣战后的形势日趋险恶,清国各地人心惶惶。常闻清军散兵半夜闯入小旅店无钱住宿、强行掠夺,令店内狼藉才弃之而去。清军败退后,日军进入满洲,军队纪律森严、工作秩序井然,毫无踞傲不驯之行为,旁观者一目了然、肃然起敬。——英国著名女性旅行家、游记作家伊丝贝拉手记。
材料三:
“日本是以世界进步为目的地展开战争,战争不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信仰的较量。日本在亚洲国家率先理解文明世界的理念。力图彻底摆脱独裁国家制度和野蛮文化。日清战争因此成为迈入文明国的行列的起点。1886年日本加入国际红十字条约组织,1887年加入巴黎宣言。在日清战争中的表现,让欧美国家相信,日本已经成为代表亚洲崛起的文明国。战争中日本虽然有过野蛮的行为,但是西方社会依然接受维新之国为文明国的一员,而守旧的清国仍为尚未开化的野蛮国。”
——《日清战争是文明和野蛮的战争》福泽谕吉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三则材料,同时也指出三则材料的角度倾向,包括偏颇之处,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从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的角度来审视甲午之败。
四、教师在屏幕上打出:第三部分:愁思
打出材料:
材料:“春愁(清) 邱逢甲1896年4月17日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 台湾。”
师说:丘逢甲之愁和谭嗣同之愁都是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而愁,这之后,谭嗣同等人开始了为维新变法而奔走宣传,丘逢甲则亲自领导了台湾义军的反割台斗争。甲午战后,中日两国何去何从?
师说:甲午战后,世纪末的中国面临更大的世纪末恐慌,中国的“精英阶层”和“草根阶层”都在某种角度上受到了更大的触动、在这之后台湾反割台斗争、维新变法运动、反洋教斗争、义和团运动等随之开展。此而日本则因《马关条约》等的获利实力进一步增强且信心倍增甲午战后,军国主义更加膨胀,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
回望历史,我们如何理性审视甲午?如何理性看待中日问题?
放出材料:
材料:蔡洋,21岁,南阳人,瓦泥工,2009年来到西安跟着表姑父王超打工。
他18岁从老家南阳来到西安,吊在空中刷了两年墙,刚刚为涨到200块一天的工资而感动振奋。他喜欢看抗日剧、上网玩枪战游戏、有一个上大学的梦、在QQ空间里孤独地诉说对爱情的渴望。
2012年9月15日15时40分许,被害人李建利驾驶丰田卡罗拉轿车经过环城西路,被告人寻建奎持砖头砸该车前风挡玻璃和后视镜,李建利阻拦并夺下砖头。被告人蔡洋持U型锁砸前风挡玻璃时,李建利上前阻拦并用砖头砸伤蔡洋头部,蔡洋即用U型锁猛击李建利头部左侧四下,致李建利重伤并五级伤残,被砸车辆维修费7562元 。
砸车事件发生后,蔡洋似乎并不清楚,他的四下跃起的攻击对李建利造成了什么伤害。随后,他的照片和手机号码都被网友人肉了,他用手机上网看消息,不时喃喃自语“我是爱国,抵制日货。”
师问:面对这个年轻人的“爱国举动”,各位怎么看?
(这个部分容易激发出学生对时事的兴趣,学生们会众说纷纭,教师引导学生区分狭隘的民族情绪和真正的爱国主义之间的区别。)
师说:一个也曾有梦想的年轻人,却在一种狭隘的民族情绪影响下酿成大错,希望这样的悲剧不会重演。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要点:愁起——愁燃——愁思
结语
两个甲子过去了,我们回看甲午、也许会依然愁闷、愤怒、震动!我们为甲午英烈们而感动、为清廷之日趋没落而愤懑、为中日关系的复杂微妙而揪心,但是我们更应该用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甲午、反思甲午!甲午之战不仅仅是中日两国军事实力的较量,更是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同选择的结果。
甲午之战刺激了国人,更在某种程度下加速了国人对现代化之路的探索。走在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我们审视甲午之战,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希望这种别样的春愁,带给各位的不仅仅是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