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高中语文课堂的小清新
2016-03-04曾莉
曾 莉
(四川省德阳中学 四川德阳 618000)
微课,高中语文课堂的小清新
曾 莉
(四川省德阳中学 四川德阳 618000)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属于数字教育资源的范畴。微课是近年来在课堂中运用得非常广泛的一种教学辅助方式,其以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中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着重讲解的方式。毫无疑问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由于其直观生动的特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之中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整个高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的灵动而高效。
微课 高中语文 课堂
近几年,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等和“微”相关的名词不断出现,这些都是基于现代通讯业的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所以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在教学多媒体家族中诞生了一个新成员——微课。
那什么是微课呢?微课,顾名思义,就是微型课程,它其实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重难点或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它的特点:一是时间短,一般在十分钟之内,学生可以用零碎的时间来学习。二是内容少,一堂微课只解决一个问题,所以主题突出,针对性强。
在我们高中的语文课堂上,如果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微课,那肯定会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在此我就我的语文课堂,来简单地谈谈微课的好处。
一、课前预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我在课前预习中制作的微课,一般是文学常识的介绍,熟悉课文内容。比如在讲《故都的秋》一文时,我微课的内容如下:
1.回顾写秋的诗句,渲染一种秋的气氛,感受秋的气氛。
2.介绍郁达夫。郁达夫的整个人生就是一场忧郁的旅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就要了解作者,学会知人论世是必要的。
3.设置预习问题。在微课之后,我设置了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答: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描写故都的秋景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我整个微课的内容不超过十分钟,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自习课时间轻松看完。而要准确完成我设置的预习问题,就得熟悉课文内容。这就迫使学生去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二、课中微课——创设情境,融入文本
因为前面已经预习过了,所以课中就节约了一些时间,只是针对预习内容抽查一下学生掌握情况,课堂效率也自然而然提高了。在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我用微课创设了一种秋的情境,制作了一个课文朗诵的视频,视频中全是北京的秋景。学生一边听朗诵,一边欣赏北平的秋景,感受“秋的味、秋的意境和姿态”,当学生真正融入其中之后,对课文中清晨秋意、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雨、秋日胜果五幅画面就更容易把握了。再结合背景,感受郁达夫的心境。就会明白郁达夫为什么会不远万里,辗转来到北平,感受北平的秋?就会明白郁达夫为什么会为了故都的秋,愿意折去生命的三分之二,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三、课后微课——巩固复习,回顾知识点
课后,针对学生提得比较多的问题来制作微课,像《故都的秋》这一课,根据学生做的练习可以看出,学生对对比和衬托两种手法没有完全区分开来。我就这个问题录制了一个简单的微课,来讲对比和衬托两种手法的区别,并留下一个诗歌鉴赏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在微课中设置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区分对比和衬托,特别是反衬。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基本能够区别二者,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两种表现手法。
可见,在整个语文课堂上使用微课,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可以让学生及时进行复习。
此外,微课还可以给学生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鉴赏完《故都的秋》一文后,我让学生阅读《北平的四季》,同时补充郁达夫人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能更进一步地了解作者,进一步地了解郁达夫的散文风格,学习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对景物进行细致描绘的。
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要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说起来很简单,但常常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不容易做到,而运用微课,把视频复制到班级电脑上,学生就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去看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因为使用了平板电脑,我就直接把微课发到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学生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学校,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在操场,只要打开平板电脑,就能进行微课的学习。所以,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优点显而易见,它给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把握重点难点,做好巩固复习,便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提升学生整体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