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养成教育方法论
2016-03-04叶昭秀
叶昭秀
(四川省泸州师范附小 四川泸州 646000)
小学生养成教育方法论
叶昭秀
(四川省泸州师范附小 四川泸州 646000)
良好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内容,小学低年级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最佳期,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方面的特点,制定良好习惯养成计划,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并注重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扎实有效地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良好习惯 养成教育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低年级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最佳期,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对此必须有充分认识,并扎实有效地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一、良好习惯的内容
1.生活习惯
“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一生的身体健康。” 要教育孩子形成守时、惜时的习惯,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按时上学,回家后,马上做作业。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拉。要形成勤于动手的习惯,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家长要帮助孩子整理书包、抽屉、收拾房间,整理被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重自己的衣着整洁,爱干净、讲卫生,不乱扔杂物,不买零食。要形成勤俭节约的习惯,爱惜学习用品,不在课本上乱写乱划,不随便撕作业本。不随便向家长要钱或向同学借钱。)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要爱护,轻开、关门窗。不在桌凳上乱写乱划乱贴。要养成遵守秩序的习惯,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走,上下学有秩序,不乱横穿马路,不在公路上追跑打闹。[1]
2.学习习惯
(1)制定计划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定期树立学习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就不会再感到无所事事,没有压迫感。努力完成计划任务,也让孩子有成就感,对学习充满信心。
(2)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办事要讲究效率,学习也是一样。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在课堂上,而利用好课堂40分钟就显得尤其重要。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成绩优异的必备条件。要教育孩子上课时不做小动作,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能仔细倾听老师讲解,善于思考,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敢于质疑,与人交流,不怕说错。发言时,身站直,口齿清,声音洪亮。对不懂的问题能主动向教师请教。[2]
(3)积极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是对新知识巩固复习的一个过程,是检查自己一天的知识是否掌握了的过程,也是一个预习第二天功课的过程。读写姿势端正,书写工整,作业、卷面洁净,不乱涂改。文字和符号规范,格式美观。
3.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必须从低年级开始,让孩子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一是举止文明的习惯。习惯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能微笑着向别人致谢;向别人请教时,态度诚恳;不骂人,不打架;集合时做到“快、静、齐、”;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二是诚实守信的习惯。说了就要努力去做,信守自己的诺言;答应的事没法完成时,能向对方说明原由,并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借了别人的东西能如期归还。三是尊重他人的习惯。耐心听,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不打扰他人的学习、休息、工作,一旦妨碍了他人能及时道歉;未经允许,不动他人的东西;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自己的家庭情况不随便告诉他人。四是懂得感恩的习惯。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不无理顶撞父母、老师;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能主动给老人洗脚、捶背等;主动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孝敬父母,以自己满意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尊重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
二、良好习惯养成的途径
1.结合学生实际制定良好习惯养成计划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踏进校门,尤如一张白纸,这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因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行为知识很淡薄,再加上父母长辈的无限宠爱,使得这些孩子有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他们自律性差,随意性强,无自立能力等,如果这些坏习惯一旦形成,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们应从一年级就加强“养成教育”,结合孩子们的实际制定良好习惯养成计划,督促孩子的习惯养成。
2.在语言上引导,在行为上示范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大,行为习惯往往从模仿开始,喜欢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尤其崇拜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工作中教师的微笑,经常使用的“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轻轻推开门窗、弯腰拾起地上的垃圾、随时扶正未整齐的课桌椅等行为,学生都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教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的那样:“心知道该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教师在语言上引导、在行为上示范,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
3.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表扬孩子习惯养成的进步
有计划,反复抓,确实能促进好习惯养成,但相应的评价机制更能快速促使孩子们养成好习惯。要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在评价中鼓励孩子们养成良好习惯。对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点滴进步,都要适时适当给予表扬。表扬对孩子有很积极的作用。有四方面:一是表扬可以强化孩子良好行为、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二是表扬可以增强孩子自信心、是鼓励孩子进步的催化剂。三是表扬可以引导孩子积极向上、是激发孩子成长的动力。四是表扬可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4.在互相监督、帮助中自律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老师耐心地说教半天,学生一转身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学生主观上要这样做,这只是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共性心理特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做事缺乏恒心,这就需要学生在互相监督、帮助中自律。如将学生分成小组,每周开展 “本周文明小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相互帮助中自律,逐步将“行为规范”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5.注重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
一个人成长过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单靠学校教育是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而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学校教育更应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只依靠学校一个阵地,要随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做好家长工作,请求家长在家里也要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轨道上,成为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例如,每天作业、课堂订正让家长签名,这既能让学生重视作业,按时订正,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每天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家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也需要家长的及时监督、培养。相信只要学校和家庭达成共识,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教师教育学生是非常辛苦的,但教师默默的奉献也是有意义的。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养成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人生。我们今天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培养教育学生,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们的一生,乃至于对整个人类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家长读本 /夏冬梅,王红 /2014-12-01 /辽宁教育出版社.
[2]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生英 /2014-10-01 /甘肃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