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如何让“责任”在学生心中成长
2016-03-04康晓慧
康晓慧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小学一部 天津 300467)
初探如何让“责任”在学生心中成长
康晓慧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小学一部 天津 300467)
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从现在学生存在的责任弱化这一现实情况,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进而对症下药,初步总结出一些具体措施供大家借鉴。
小学 责任感
责任是一个人良好品质的重要标准,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可,而责任意识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何为责任?责任是指一定的职责和任务。延伸展开,即为个人在与相应的任务相关联时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是个人在执行时不忘他人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偏误,造成现在的学生责任意识弱化,这种形势越来越严重,值得我们每个老师和家长深思。
一、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要想培养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了解自己的学生是前提,而他们的心理变化,则是管理好一个班集体的关键。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已经能够判断自己能力的大小,渐渐产生了竞争意识和荣誉感。在学习方面,这一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主动性和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比较贪玩,但不再像一年级那样直接提出要求,而是改变方法,有时用说谎来达到目的。这个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十分活跃的时期,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所以必须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二、学生责任感弱化的原因
除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外,我们还要知道造成学生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只有知道了“病因”以及“负能量”的来源,才能使得下一步的工作高效起来。
1.社会环境的原因
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网络生活化,很多负能量的新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让座”的道德绑架、“碰瓷”的道德沦陷、“扶不起的老人”的人性考验等等,而学生价值观和判断能力的不成熟,让许多学生那些“稚嫩”的责任小树苗,被这些负能量所包围,随时都可能被吞噬。
2.家庭教育的原因
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现在家长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用物质奖励学生学习;孩子犯错误后不适当的处理,一味的纵容 、推卸甚至无视,或是极端的手段,希望通过打骂等方式改变自己孩子.....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从小就没有责任的意识或者责任意识极为淡薄。
三、学生责任心的培养
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培养学生责任心绝非易事,仅依靠班主任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现将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交流。
1.班级管理过程中,责任明确
作为一个班集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学生特点,然后将班级任务分工细化,细化的责任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分配给不同的学生,将学生的优势发挥出来。比如,爱好唱歌的可以担任文艺委员,平时很细心的可以担任生活委员等。只有将责任明确细化,让学生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而且是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是被大家所认可的,那么他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就会逐渐的建立起来。
2.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作为孩子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老师和家长,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应忽视任何一个细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主动承担起自己的监督责任,不能因为是小事儿而忽略这件事背后所隐藏的潜在问题,应该抓住每一个引导孩子的机会,帮助其意识到其行为产生的后果,并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以集中全班学生的金点子和家长的智慧,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将每件小事细化到班级班规中。班规的内容是经过三方协商的,涵盖内容广泛,比如学生走进校园的穿着、行为规范、礼貌用语、学习习惯等都有具体的要求。班规中除了规定一些由于自己不良习惯导致扣分的准则外,还有如果为班集体做出贡献还会获得相应的加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获得一次选择权,或者提出自己的一个合理要求,让学生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更多选择的机会。
3.合理地评价学生
对于学生的日常习惯和行为,要进行合理正确的评价,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如果你给予学生的反馈单一或者不恰当,有的时候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在学生犯一些错误的时候,适当的“惩罚”可以警醒他们应该做什么,使他们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但是一些家长容易走极端化,以至于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惩罚只能作为辅助,而且要把握好惩罚的度,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要以偏盖全,要就事论事,不要因为一件错事就否定就学生的全部。我们应该积极地引导,让他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才会在以后避免类似的错误,真正的将责任时刻记在自己的心里。
要想真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还是要以鼓励为主,这里说的鼓励不是单纯的“你真好”、“你真棒”,而是具体化的表扬。如果想做到具体评价,一个前提就是有耐心,要会聆听,在倾听中耐心地捕捉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中以及语言交流时所碰撞出来的智慧。将你倾听到的,看到的,反馈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什么行为获得了表扬,他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就会特别的注意这个方面,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责任感。
4.树立榜样,发挥示范作用
心理学实验证明:多数人都有模仿强者或者自己偶像的趋势。所以家长和老师如果想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就要首先自己做到“身正为范”。其次,要树立班级榜样。让学生们知道正能量的例子就在自己身边,班主任老师可以将班里负责任的学生评为“优秀之星”,在班级表扬墙进行表扬。除了那些优秀的学生外,对于那些平时不注意细节,有不好行为习惯的同学也要及时的关注,表扬其进步的地方,关注他的变化。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也会让那些对自己懈怠的学生感觉到其实自己努力也能做到。但是,这个过程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帮助,这就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将“责任”的种子种在学生的心里,并竭力保护这棵幼苗茁壮成长,免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总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任重而道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