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爱的事业进行到底
2016-03-04董丽萍
董丽萍
(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七小学 吉林长春 130011)
将爱的事业进行到底
董丽萍
(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七小学 吉林长春 130011)
一个教师,心里应该时刻装着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学生,老师对他们是非常关怀的,老师是爱他们的。关爱每一位学生,用爱心铸就学生的心理健康,陪学生一起快乐成长,让他们得到最大程度的进步,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责任。
爱心 无微不至 潜移默化 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更多流淌在平凡的日子里[1]。
一个教师,心里应该时刻装着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学生,老师对他们是非常关怀的,老师是爱他们的。
一、做知识的传播者——教书育人,诲人不倦
做一个无私的知识使者、知识传播者。“教师就是知识的象征,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教书是教师的天职。但是,教师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诲人不倦”的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东方格言说到:“如果你送人一条鱼,他只能享用一次,若你教会他捕鱼,他将会终生受益”。教育专家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教师们的职责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授业解惑”,让学生咀嚼前人留下的东西,还要通过“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精妙的学习方法和独特的学习技巧,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发展能力,从而推动我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
二、做无私的父母——无微不至,和蔼可亲
古人常说,“天地君亲师”。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才能折服学生,更要以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关注学生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以激情去感染学生,始终坚持把“父母之爱作为教育的前提,牢固树立“爱而后教”“严是爱,松是害”的教育理念。学会用两只不同的眼睛去看学生。一只是母亲慈爱的眼睛,一只是教育家期望的眼睛。扮演好第二位父母的角色,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对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教的学生中,有一个叫赵姝卉的女孩。从小父母就离婚了,由爸爸和奶奶抚养长大。爸爸离婚后,妈妈再也没来看过她。到现在,她都不知道妈妈长什么样儿。就是这样的家长环境,让孩子变得独立、懂事。在家里,她经常帮奶奶洗衣服、做饭。可生活并不因此而眷顾她。“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孩子上六年级时,家里最疼她的奶奶得了绝症,这无疑在她幼小的心灵平添了一道疤。在班内她变得沉默寡言,整天坐在座位上发呆。看到这么小的孩子,就这样被命运操控着,折磨着,我的心里说不出的难过。
有时间,我就去和孩子聊天,在学习和生活中尽量去帮助她。寒冷的冬天,孩子的脸冻坏了,我就拿来自己的护肤品给她用;看到孩子穿得太单薄了,我就会提醒孩子多穿点儿;我发现孩子的学习落下了,就利用业余时间给孩子补课。在我关注下,孩子渐渐从阴霾中走了出来。
三、做知心的朋友——亲密无间,心心相印
要确实让教育取得实效,老师还要做学生的好朋友,亲密无间,心照不宣。老师和学生之间要架起沟通的桥梁,朋友式的沟通和交流十分重要。所以老师放下师道尊严,微笑面对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他们的身边,耐心倾听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和烦恼,从而指点迷津。他们会感觉在黑暗中抓住了救命草,寻找正确的目标和方向,更好地学习生活。
我曾教过一个叫李欣的孩子。六年级下学期时,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父亲在与邻居发生争执后,由于一时地冲动,竟动手杀了人,结果可想而知。妈妈四处求人,无瑕顾及到他的学习和生活。同学开始在背后议论他,他自己也变得易怒、无所顾忌了,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动不动就挥起拳头打人。在班内,同学们都怕他,谁也不敢惹他。慢慢地,他开始变本加厉,连老师他都不放在眼里了,跟老师犟嘴、不服管。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如果老师放弃对他的管教,也许孩子的一生就毁了,不但完不成学业,将来还很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危害。我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
教育这样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有耐性,还要倾注更多的爱。于是,我经常把他叫到身前和他聊天,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时候不应该做什么,时刻注意他的行为,不断提醒他,让他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还偷偷告诉同学们要多关心他、帮助他。中午没人给他送饭,我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让他感受到周围人的爱[3]。每次孩子犯“混”时,我都会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直到说得他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欣然接受批评。李欣的每一次进步,所做的每一件好事,我都会在班级中表扬他,同学们给他的掌声越来越多,他的笑脸也越来越灿烂……他感受到了“老师、同学的关心帮助和爱”的温暖;从而恢复了他的自信心,对老师从“戒心”变为“贴心”,从“疏远”变为“亲近”,人也变得开朗起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孩子平稳度过了那段“非常时期”,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了,也渐渐从父亲的阴影中走出来了。最终,他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学业。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孩子有了这么大的转变呢?我想,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爱,是教育儿童最自然最直接的方法与手段,是父母与孩子、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联系的和精神生活上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远大志向和高尚行为的肥沃土壤。
每个孩子都渴望进步,每个学生都能进步。鼓励,远胜于批评的效应。老师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束关注的目光,一句亲切的话语,如同不“苦口”的良药,其“疗效”远胜过一顿严肃的批评,严厉的训斥。在教学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学用宽容的心和爱心对待学生,积极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以鼓励,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愿望。
结语
“位不在高,爱岗则名;资不在深,敬业则行;斯是老师,唯勤耕耘”我决定用我的坚韧与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将爱的事业进行到底。
[1]陈静.爱心呵护,静等花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铸就健全人格[J].新课程·小学,2015(7):320-321.
[2]常跃岐.既做知识的传播者又做文明的领路人——学校德育推动文明升华[J].新课程(小学版),2010(7):256.
[3]王洪军.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4(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