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运用与价值研究

2016-03-04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35期
关键词:科学班级幼儿园

金 燕

(涞水县幼儿园 河北保定 071000)

游戏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运用与价值研究

金 燕

(涞水县幼儿园 河北保定 071000)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教学理论持续性提升,幼儿教育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幼儿教育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阶段,而且也是为未来的学习与成长打好基础的阶段,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对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游戏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点环节,游戏教育模式十分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初步锻炼儿童的各种行为能力,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就游戏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运用与价值进行研究。

游戏 幼儿科学教育 运用价值

一、教育游戏的特点

1.趣味性。游戏的趣味性是教育游戏首先应具备的特点,虽然教育游戏的最终目的是对幼儿进行教育,但是如果缺乏趣味性,幼儿就会失去对教育游戏的兴趣,良好的教育效果就无从谈起,更无法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教育游戏往往通过简单的情景、色彩鲜艳的画面、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和生动有趣的声音等方法使游戏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让教育游戏的娱乐性和教育性合理的结合在一起。

2.激发性。应用教育游戏时能开发或提升幼儿的某种能力,是教育游戏的主要目的。画面、内容、声音等方面的设计都是围绕这一目的展开的。教育游戏通过简单的观察、辨别和分析激发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色彩和形状的区分能力和辨别正误的能力。教育者和家长还可以通过观察应用教育游戏时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的潜在兴趣和能力。[1]

3.互动性。教育性游戏通过一种交互式的界面,使幼儿、电脑、教育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模式。一款优秀的教育游戏应具备与幼儿互动的特点,好的教育游戏应该使幼儿产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感觉,这样才能体现教育游戏的价值和教育者的目的。

二、游戏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1.烘托游戏化氛围

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营造游戏化的氛围,一方面可以将科学伟人的形象、成长历程和发明创造引入课程,这样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充满激情、带着向往参加科学活动;另一方面游戏化的情节也是烘托游戏化氛围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角色扮演,成长再现等情节,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此外,幼儿园还可以创造自然环境,让幼儿亲近自然、走进自然,在自然中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开辟农夫农场,让孩子在农场种植或养殖、观察动植物,通过记录“农夫日记”来反馈幼儿的所见所闻所思。[2]

2.创设游戏化环境

良好的游戏环境是渗透着教育者意图、充满智慧和幼儿情趣的生活活动空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空间,而是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良、材料丰富、幼儿可以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浓厚的科学氛围和适宜、丰富的科学游戏环境是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开展科学游戏活动的重要条件。在创设游戏化科学环境的过程中,幼儿园可以根据其自身的地理位置、园所生均面积、条件设备情况因地制宜,高效利用空间,科学设计幼儿户外、公共区域、专用室、班级区域等功能区,进行科学环境多维立体创设,高效开发幼儿园现有场地和器材的教育功能,营造开放、互动的科学游戏环境,独创性地建设科学文化氛围,让置身于其中的幼儿乐于探索、善于学习、勤于动脑、勇于发现,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3.开展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指运用各种游戏的方式组织实施科学教育活动。为了更好地实施游戏化教学,幼儿园可以转变集体教学模式,以特色活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以区域游戏实现自主探索,以混龄活动打破班级界限,让幼儿科学游戏走出班级小课堂,走向自然、社会大课堂。例如开展区域科学游戏。区域科学游戏以班级为地点,每日开展区域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和探究能力创设主体化的科学小游戏、科学小实验,如“水世界”“纸系列”“光影幻”“空气系列”等。在同一个时间段,教师可以提供4~5个游戏内容,让幼儿自主选择。每两周可以安排一次级部范围的自主游戏,一个级部的所有班级都开放各自班级的科学区域,幼儿可以到各班去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科学游戏。这有助于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让班级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三、游戏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1.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帕登的社会性游戏理论,幼儿在中班、大班时期分别处于联合游戏阶段、合作游戏阶段,幼儿在游戏中从简单的互借材料,到能够选择主题、制定计划,再到分工安排各自的任务,最后互相合作完成游戏。游戏通常以小组形式进行操作,幼儿在小组中学会沟通、互助、协调。幼儿自主确定构建主题,制定构建计划,在分工合作中分配任务、分解步骤,同心协力完成建构造型。从而让幼儿的合作性得到提高,社会性交往逐渐增强。

2.养成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习惯

活动中强调幼儿的自主性,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分配活动中的任务以及评价活动结果,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应避免做得太多甚至包办代替,让幼儿在自主探究式的活动中,收获活动的成果,体验游戏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对幼儿的终身学习有着积极影响。

3.游戏教育能够丰富幼儿知识,并且锻炼发展其能力

通过良好的游戏教育,幼儿们能够有效感知自身与周围的世界,是思维能力、现象能力与创造能力等均得到有效的激发与提升。有一些益智型的游戏项目能够有效丰富幼儿的知识与生活常识,使幼儿开始对生活初步的了解;有的游戏项目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的扮演幼儿会掌握一些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并且使观察、探索、比较以及验证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有的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感性能力,有的游戏项目可以锻炼幼儿的理性能力,通过多种游戏方式的综合运用,幼儿的综合能力会得到初步的完善。

结语

游戏教育模式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由来已久,在当下幼儿游戏教育受到重视的情境下,幼儿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游戏教育的重要应用价值与意义,充分掌握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了解游戏教育的基本特点,并且探讨科学有效的游戏教育策略,为幼儿的学生与成长提供良好的游戏教学模式。以期可促进幼儿游戏教学质量的提升。

[1]张珊珊.以游戏精神观照幼儿教育:从意蕴到行动[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董新月.学周刊.2015(13)

猜你喜欢

科学班级幼儿园
班级“四小怪”
我爱幼儿园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欢乐的幼儿园
科学大爆炸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爱“上”幼儿园
不称心的新班级
科学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