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积极教学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的建构与优化

2016-03-04蒋平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活动生命

蒋平

(百色学院政治与法律系,广西 百色 533000)



建立积极教学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的建构与优化

蒋平

(百色学院政治与法律系,广西 百色 533000)

积极教学关系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达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实现教学互动与教学相长的关系形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的实现形式是对话,教学交往与教学对话是建立积极教学关系的媒介;教师与学生以情境交融、心灵相通与生命相许的方式进行教学交往与教学对话,建立起积极的关系,达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积极教学关系 教学共同体

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环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联结相互交往而建立教学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因而,教学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建立的本质联系,是教师与学生展现和实现其人的本质的一种现实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各自以何种思想、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以何种程度的生命活力参与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分离,还是教与学的相互交织、融合,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展现和实现其人的本质的程度,也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积极教学关系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关系。在这里,教师与学生分别从各自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经验出发,即从各自的历史性出发参与教学活动,相互肯定和彼此尊重,进行平等交往与对话,对课程进行创造性阐释和解读,建构教学共同体。在这里,教师与学生情境交融,心灵相通,生命相许,相伴相生,教学相长。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建立积极教学关系,有利于达到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的辩证统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

一、积极教学关系的意蕴:教学互动与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的具体关系复杂多样。根据教与学的合作状态,可以将不同形态的教学关系归结为三种类型:(1)教与学分离型关系。在这里,教与学彼此分离,各自以孤立的、封闭的方式,存在着两者之间要么处于对立紧张状态,要么处于疏远淡漠状态。在对立紧张的状态中,教师自诩为真理的拥有者,是知识的权威,教学态度粗暴,教学方法简单,不容许学生质疑,学生处于被支配和压迫的境地,情绪压抑。在疏远淡漠状态中,教师自说自话,根本不关心学生想学什么、爱听什么,只是按照课程计划照本宣科地复述课程文本的理论知识。而学生也根本不关心老师在讲什么,自行其是,做着与课程无关的事。(2)教与学机械统一型关系。这里的教与学以一种机械的形式联结着,要么“以教为中心”,要么“以学为中心”。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关系中,教师成为教学的领导者和掌控者,包揽一切,指挥一切,学生成为温顺的服从者,按照老师设计的路线走,没有思考,没有质疑。反之,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关系中,教师主动迎合学生的要求,放任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疑问、困惑、误解或错误言行听之任之,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3)教与学辩证统一型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与学双向互动、相互促进。教师既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又严格要求,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创造精神。学生既尊敬教师,认同教师,又主动思考,提出质疑,发表观点。教师与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一同围绕关涉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的问题,进入“倾听—思考—应答”的辩证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共同收获知识,增长经验,开阔视野,提升境界。本文提出的积极教学关系就属于这一关系类型。

那么,什么是积极教学关系呢?“积极”一词,有“肯定的、正面的”或“进取、主动”之意,人们一般将“积极”理解为“建设性的”或“正向的”。它在20世纪末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中获得广泛重视与提倡,成为该心理学运动的核心概念和价值核心[2]。积极心理学从积极入手,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体验、人的积极人格品质及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主张以人的创造性、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认识、挖掘和利用人的内在力量,激发人追求和创建幸福生活,促进个人、群体与社会的发展和自我完善[3]。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有:(1)人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神经生理系统不同成分的反应结果,是两种相对独立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依赖于自身因素的积累,主要有人格特质、文化和社会、政治背景、人际关系、生活环境、身体健康状况、工作状态、休闲娱乐、消极情绪的管理等因素。(2)幸福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终点。人的积极情绪体验、人的积极人格品质和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是幸福生活的真正来源。(3)主观幸福感应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人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危机与问题,充分认识、挖掘、发挥人所特有的创造性力量,发现和发展社会生活与社会事物的积极方面,发展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构建积极的社会大系统(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和积极的社会小系统(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和家庭等系统)。积极心理学运动兴起后,积极理念以蓬勃的姿态渗入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对各学科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也是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引入积极理念,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关系及其建构问题。

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积极教学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联结相互交往而形成的教学辩证统一的建设性关系。它有以下特征:(1)教师与学生从积极人性论出发,相互肯定对方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肯定、尊重对方生命的完整性与独立性,坦诚相待,彼此信任,没有话语霸权,没有思想压迫。(2)教师与学生以个体差异为基础,从自己独特完整的生命出发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将自身的历史性纳入教学交往,自由地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享受精神的自由、自主和人格独立。(3)教师与学生建立的是平等、民主的伙伴关系,洋溢平等、真诚、关爱、宽容、信任、开放的气氛,意义共享,责任同担。教师是学生学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教师教的合作者、促进者。这样,教师与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4)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的双向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悬搁自己的“思维假定”,不断进入到他人的心灵世界,保持意义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自由流动、分享与再造,师生在彼此的开放中体验对方的生命。(5)关系是一种全面、丰富、活泼的意义关系,流动的是知识、思想、情感、意志、观念、价值等全部意义要素,与人的现实存在和鲜活生命紧密相关。(6)关系的建立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齐心协力建立教学共同体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在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中达到视域融合的双向整合与双向建构过程,实现了知识的传递、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能力的培养及行为习惯的养成。(7)意义的流动、分享与再造能促使教师与学生探求、追求人生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人的理性、智慧和创造性能力,审视和反思自身的历史生活与现实状态,进而通过创造性实践活动发展自我,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人的本质的全面展现与生成。

因此,从过程上看,积极教学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联结在课内与课外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形式进行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的互动过程;从结果上看,积极教学关系全面发展了教师与学生的人的本质,整体提升了教师与学生的生命质量,实现了教学相长。

二、建立积极教学关系的媒介:教学交往与教学对话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存在就意味着交往与对话。在交往与对话中,人将自身的经验世界、主观世界与外在的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建立起不断更新的关系,从而将自身的意识和行为与自然界、社会及他人联接起来,使人置身于意义关联之中。

交往是指许多个人在一起的共同活动。马克思说:“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4]在交往中,主体发现、展示和发展人的本质,获得个人的整体性发展。主体从自己的生活境遇出发,将自身的历史性纳入交往活动,承担主体责任,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与建构者。参与交往活动的自主、自由、平等的主体以客体为联结而形成主体间性关系。在这里,主体的人格独立、权利平等、责任分担,没有独占、强制与压迫,彼此相互肯定、相互尊重、相互认可、相互合作及相互促进,以共在、共生的形态生存和发展,每个主体都在历史性的交往中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对教学活动而言,交往是教学的本质。没有交往,就不能发生教学关系,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教学。“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以交往实践的形态而存在,世界上没有不以交往实践形态而存在的教育活动,如果不发生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就根本上谈不上教育活动”[5],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其他课程的教学在本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交往中结成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开放的主体间性关系。

交往总是以对话的形式实现的。对话是人们通过言语的方式或非言语的方式进行的,关联“我”与“你”之心灵、情感及人生意义的交往活动,既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交流和思想沟通,也是一种观念或理念,更是人的交往方式和存在方式[6]。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的历史性对话中,人类探索真理、把握规律、获取真知,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了历史。对话是求同存异的交往活动,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双向互动过程,在于使人们在不同历史性基础上实现视域融合,获得意义的流动、分享和创造,使个体的视域不断敞亮、更新、扩展。人与人在对话中实现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信息传递,矛盾化解,以及行为协调。对话是思想的激越碰撞,是情感的谐振共鸣,是灵魂的自由之舞,是人性的共生共荣。当对话者沉浸于对话,彼此敞开与接纳,意义就能在心灵之间自由流动和碰撞,对话者进而实现视域融合,形成共识。对话是教育和教学活动得以存在和实现的基本手段,是教育与被教育辩证结合的必要途径。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7]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也曾强调:“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8]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其教学的完成与实现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离不开教师、学生与课程文本的对话,离不开教师、学生与自身的对话,也离不开教师、学生与高校教学管理者、后勤人员及其所处社会文化的对话。

在形成教学关系之前,教师与学生之间互不相识。正是通过交往、对话,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讲授,教师与学生建立起自由、平等、开放的关系,进而相识相知。在教学交往与教学对话中,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主体身份共同在场,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与人生体验参与教学活动,在内心深处萌生一种参与教学活动的关注、热情和愉悦,积极将自身以往生活经历形成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要素投入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走近对方,聆听对方,应答对方,彼此敞开和相互接纳,既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注重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又肯定和尊重对方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与完整性,进行知识、思想、情感、信念、智力的交流、碰撞与交融,一起围绕课程和社会生活探寻意义、发现意义和创建意义,分享生活经验,共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在交互性的参与、交流与分享中,教师与学生发生密切的联系,培育出真诚的友谊,在共同反思与相互理解中进入对方的世界,共享生活经验与人生智慧,进而携手立足现实生活探寻美好生活之意义,并在课外通过创造性实践活动创建美好生活。

也正是在这种交往与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基于自身的历史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本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将其转化为“我们的文本”。在交往与对话之初,教师、和学生都是从各自的视域出发去理解课程文本,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对课程文本进行阐释和解读,用自己的眼光和创造性思维对课程文本所包含的内容、承载的意义与价值进行识别、确认、选择和吸收,由此每一个人对课程文本获得自己独特的理解,从而将课程文本变成为“我的文本”,创造性体验课程文本所蕴含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然后,在进一步的交往与对话中,教师与所有学生所属的“我的文本”转化为“我们的文本”。这样,教师、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本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课程文本从知识载体转化为意义载体,以自己的言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承载历史,阐明事物的内涵、本质与规律,展现生命的价值。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在这里获得了完全的解放和充分的实现,教师不是课程文本知识的机械传递者,学生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共同成为课程文本意义的发现者、建构者和生产者。他们积极自主地解释、选择与掌握课程文本的意义,并在对课程文本的理解中认识社会生活,拓展精神世界,增长生活经验,提升人生境界。

三、建立积极教学关系的路径:情境交融、心灵相通与生命相许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课程。它不是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知识体系,也不是独立于教师和学生现实生活之上的概念和原理的罗列与堆砌场所,而是关涉人的存在、人的生命的“意义事件”展现的场所,是“面向人、为了人、发展人”的包含知识、情感、信念、意志及行为的综合意义结构,需要激发人的激情与热情,触动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提升人的生命质量。雅斯贝尔斯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9]杜威也曾指出:“教育的意义本身就在于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1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样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灵肉交流活动”,与师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需要在教与学的辩证统一中完成。这种辩证统一并不能自然而然发生,它需要教师与学生以情境交融、心灵相通与生命相许的方式进行教学交往与教学对话而实现。

情境交融是情与境的交汇融合。情是思想、情感,境是环境、氛围,情境交融即思想、情感与环境、氛围的交汇融合。在教学活动中,情境交融就是教师与学生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借助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通过声音、色彩、线条、构图、造型等手段创设出轻松、愉快、和谐及富有感染力的教学环境与氛围,以唤起师生的情感共鸣,吸引师生共同将思想情感情融入教学的过程。情境交融寓教于情、寓教于境,能唤醒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欲望和灵感,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和热情,从而将教师与学生都拉入教学活动,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沐浴在传递知识、传递美、传递价值的教学氛围中,形成亲密、愉快、和谐的教学关系。情境交融能使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教师创造职业美的基本途径,“没有情,教师职业活动就会变得沉闷单调、枯燥乏味;没有境,教师职业活动就会显得抽象干瘪、空洞无物;没有情与境的有机结合,教师职业活动就会觉得事倍功半、美感全无”[11]。在情境交融中,教师与学生消除了对教学的疲劳心态、厌烦情绪与紧张心理,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轻松快乐中感受和收获课程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

心灵相通是心灵的沟通与交融。心灵相通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交往与教学对话中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行为协调后相互接纳、获得共识的动态过程, 是教师与学生达到思想自由与情感愉悦的标志。由于教师与学生具有不同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拥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如果没有心灵的沟通和交融,教师与学生就难以相互尊重、肯定和接纳。教师与学生围绕关涉人的存在、人的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问题进行思想、观点、理想、爱好、追求等生命要素的交流、分享与创造, 以“心灵”的真实展现各自的独特生命。这样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鸿沟。在心灵相通的自由与愉悦的状态中,教师与学生将心比心、互不设防,克服了自身的思维定势和自身视野的狭隘性、局限性,以信任的态度向对方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以真诚的姿态聆听对方的倾诉,以他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在这种相互敞开与接纳中,教师与学生进入对方的心灵世界,体验对方的生命,共同思考和分享意义,获得对方生命精神的能量,实现思想、观点上的包容,情感的共鸣,价值观的分享,为新的生命精神能量的产生、发展提供源泉。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参与对方精神世界的建构,并主动对这种参与负责。由此,教师与学生由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到相熟相知,建立起真诚的友谊,建立起信任、友善、包容的伙伴关系。

生命相许是生命的托付与承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生命的完善与升华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命相许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承诺、责任分担、彼此负责。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不同思想情感、独特个性、不同追求的教师与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个体相遇,在教学交往与教学对话中相互理解、共同分享与创造,摄取、吸收、共享对方所拥有的知识、经验、智慧与价值,“达到了差异性与丰富性、独特性与完整性的有机统一,他们既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又实现了各自人生经验的增长、精神世界的拓展以及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提升”。[12]这使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共同成长的生活。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以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和敏锐的眼光审视对方、关怀对方,查找对方的缺点、错误与不足,并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帮助对方在现实生活中做出合理的选择,督促对方通过创造性实践活动提升和完善生命质量。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分别以反思的精神探索生命的本质与人生意义,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与自我,发现自身生命的不完善之处,以虔诚的态度将自己的生命本质融入对方的生命本质,汲取对方所具有的知识、思想、情感、价值观中内含的有益于生命成长的养料来发展自身,努力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这其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对方的生命历程,成为对方不断完善生命质量的促进者,建立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共荣的关系。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05, 532.

[2]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3]蒋平.走向积极教育: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4).

[5][12]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6,206.

[6]蒋平.论对话的内涵、特征及原则——基于几种经典对话理论的解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2).

[7][9]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3.

[8]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10] 杜威.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社,1986:155.

[1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6.

(责任编辑:向欣)

Establishing Positive Teaching Relationship: the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Teaching Community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Jiang Ping

(PoliticsandLawDepartmentofBaiseUniversity,Baise,Guangxi533000,Chin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a kind of creative teaching relationship, it is the relational form under that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eaching activities to achieve dialectical unity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teaching.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the essence of teaching is communication, the realization form of communication is dialogue, teaching communication and teaching dialogue is the medium of positive teaching relationship.Teachers and students carry out teaching exchanges and teaching dialogue and establish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y the way of integration scenario, the soul to soul and the life commitment to achieve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positive teaching relationship; teaching community

2015-04-05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哲学解释学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话转型——基于学生的视角”(11YJC710022);2012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2012LSZ028)。

蒋平(1981-),女,广西全州人,博士,百色学院政治与法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G64

A

1005-5843(2016)01-0112-05

10.13980/j.cnki.xdjykx.2016.01.022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学活动生命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