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血性意识教育模式的构建

2016-03-04闫辉蔡晔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血性责任意识道德

闫辉,蔡晔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当代大学生血性意识教育模式的构建

闫辉,蔡晔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一般而言,血性是指那种刚正不阿、勇敢果断、为社会尽职尽责的行为。血性意识包括敢试敢闯、敢做敢为的担当意识,勇于承担职责、任务和社会使命的责任意识,以及注重主体在道德生活中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发挥的道德主体意识。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血性意识具有弱化的一面。主要表现为:重自我权益,轻社会公德和集体观念;重现实与功利,轻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易莽撞和冲动,轻理性和法纪观念。构建大学生血性意识教育模式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健康的伦理道德观丰富血性精神的内涵;开展生命教育,促进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培养血性人格;加强责任意识教育,激发主体的创造潜能,提升血性指数。

血性 血性意识 责任教育 传统文化 生命教育

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群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应有的社会角色与担当的社会责任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各种社会文化思潮或社会上的各种歪风邪气时,其敢作敢为、勇于担当的血性意识存在某种淡薄或者弱化的趋势。尤其在个人选择日益多元化、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严峻挑战的今天,有的大学生对于国家、历史、民族等缺乏一定的观念认知,缺少奉献精神,在利益选择面前,表现出一定的情绪化和功利化倾向。如在面对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之争、海洋权益、历史问题、安全问题等,他们漠不关心;面对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们瞻前顾后、畏手畏脚、踟蹰不前,甚至是敢怒不敢言,往往首先考虑个人得失,“舍大家为小家”“舍集体为个人” ,这些都显示出当代大学生的血性意识不足。因此,加强大学生血性意识和血性精神的培育既是客观现实的需要,又是面向未来的诉求。

一、血性意识的内涵

何谓血性?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血性指“刚强正直的气质”。具体说来,那种刚正不阿、勇敢果断、英勇无畏、为社会尽职尽责的行为无疑都是血性意识的体现,就像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所言:“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只要我们敢于冲锋、敢于亮剑,就算倒也要倒在冲锋的路上,这才是中国军人的血性所在。”军人面对强敌敢于亮剑,永不言败,冲锋不止,战斗不息,具有决战决胜的钢铁意志和视死如归的奉献精神。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烈火中永生,哪一个不是血性激扬、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英雄?这就是血性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也同样要具有血性意识、血性精神。具体而言,血性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敢试敢闯、敢作敢为的担当意识。血性发乎情、源于心,是情感的激发、潜意识的凝聚和心性使然,往往是在一念之间和一刹那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其具有的敢试敢闯、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热血情怀充盈心间,体现出对自我的清醒认识,以及把握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担当性。血性的本质就是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例如,在正义和公德需要的时候,能够辩明善恶,识别是非、美丑,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们不能忘记,2014年5月31日,宜春至金瑞的中巴车上,面对一名男子突然持菜刀行凶,宜春三中高三学生柳艳兵、易政勇挺身而出,夺刀救人,换来一车人的生命安全。他们的英勇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这就是血性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是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道德主体的公民,在履行义务和职责过程中显现出的无畏胆气和一种价值评判标准。古人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有勇有谋的血性精神。对于有活力、能力和见识群体的大学生而言,其自由、自觉和自为精神见出勇于承担责任的一面。所以,大学生的血性意识自然还包含对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的自觉。

勇于承担职责、任务和社会使命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一个人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应持有的态度,是对于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规定性。“责任是指有胜任能力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应承受的负担,以及对自己选择的不良行为所承担的后果。它指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依存)关系,包括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集体和人与社会这几层相互支持的关系”[1]。责任反映的是个体与自身、他人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对角色职责的自我意识、自我约束及履职的自觉程度,所以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一方面应对社会、学校和家庭负责,一方面应对自己的言行承担相应职责。这种勇于承担职责、任务和社会使命的意识正是血性精神形成的基础。因为血性的本质是担当,其要求个体具有一定的责任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而不是退缩与逃避),通过不断提升“血性指数”,彰显责任之于人的重要意义。

注重主体在道德生活中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发挥的道德主体意识。一个有血性的人无疑是刚强正直、愱恶如仇、敢作敢为的人,这种血性可谓一个人的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的生动呈现,或者说“是作为主体的人在道德生活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意识,它是人们自觉地把自己看做是活动的承担者和主人翁的一种认识和态度倾向”[2]。这就是道德主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它意味着每一个具有道德的人,都是自我完善、自我升华的主体,同时要依靠道德上的自律承担社会赋予的某种东西。如同康德所说“人,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没有任何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件”[3]。当然,这种道德上的价值承担所获取的最终效果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即内化于大学生的自主行为之中。由此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意志,形成勇敢果断、为社会尽职尽责的血性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血性意识弱化的表现

就整体状况而言,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关心国家和社会,认同目前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尤其是近年来,在经历汶川大地震、奥运会、西藏骚乱、新疆“七·五”事件、钓鱼岛之争后,大学生身上显现很多优秀的精神特质,表现出强烈的血性意识和爱国热情。但我们不能否认还有另外一面,即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由于其成长环境是在9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思潮多元化,而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潮、思想文化和市场价值观良莠不齐摆在大学生面前,加之学校教育的偏差、家庭教育的失衡等因素,一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明显淡化,个人价值取向偏颇,人生观模糊,乃至对国家政治生活大事漠不关心,对理想、价值观等理论信念产生怀疑,血性意识存在弱化的一面。

1.重自我权益,轻社会公德和集体观念

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一些大学生认为唯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可以获得成功,这使得他们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奋斗意识,思想独立,叛逆性强,过度突出个人利益,片面追求自我价值、自我权益和自我设计,过多地强调索取和回报,较少考虑社会公德意识、服务精神、奉献精神和公共利益,将社会的需要抛之脑后,对时事政治和社会发展漠不关心。南华大学苏玲等经过调查认为,有89.3%的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对于社会、国家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4]。这种追求具体、实惠、注重自我实现,一切从“我”出发的个人意识无疑会造成公德意识和集体观念的缺乏,长此以往将使道德走向相对主义和普遍的虚无化。

2.重现实与功利,轻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

在市场经济社会和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体制下,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无疑是高就业率、高考研率。这使得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上所谓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目标实现太高远、太飘渺。他们更愿从现实与功利出发,重视个人的切身需要,关心与自己直接相关的利益,关心毕业后能否找到好的工作单位或有更多的提升机会。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上学和毕业后的前几年都是“啃老族”或“月光族”,一切经济来源皆依靠家庭供给,个人虚荣心、同学之间物质利益的攀比更使得他们过多地考虑现实需求,功利性和目的性浓厚,实用主义倾向严重。所以无论是在平时的学习还是与朋友、同学的人际交往中,其出发点都是给自己赚取一个“辉煌的经历”,为以后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增加砝码,进而导致他们对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的缺乏,那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格言警句被他们弃置脑后,对于他们来说,读好书、考高分、找好工作远比维系血性精神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和担当意识重要得多。

3.易莽撞和冲动,轻理性和法纪观念

血性的本质是担当,这种担当是一个人的道德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的生动呈现,意味着要承载一定的责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醉心于哥们义气式的友谊,喜欢仿照武侠小说中的那些侠客,为朋友两肋插刀,结果一时冲动伤害他人。还有的大学生为了心仪的女生,横刀夺爱,砍伤情敌,走上犯罪道路。显然,这些学生缺乏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误把敢作敢为的举动当做“血性壮举”和“英雄行为”,而此举实乃是一种不理智的莽撞和冲动,是对理性和法纪观念的蔑视,是用“以暴制暴”实现对血性意识的简单认同。因此,只有具有社会责任意识、道德意识、担当意识的行为才是血性精神的体现,才合乎情、理、义。

三、当代大学生血性意识教育模式的构建

当代大学生血性意识教育模式的构建需要从文化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教育等方面入手,培养血性人格,提升血性指数。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健康的伦理道德观丰富血性精神的内涵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文化取向和行为模式。在高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积累丰厚的人文学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还能以其倡导的勤俭节约、温恭谦让等准则抵御市场经济浪潮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信奉,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倾向,形成特有的德育教育模式,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和现代人,进而提升育人质量。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一系列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它丰富着血性精神的内涵,也决定了今天的血性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经世致用,奋发有为,注重修身养性,以德为先,具有极大的社会生活实用价值,渗透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历代知识分子受儒家仁义为本的思想影响,怀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始终不屈服的人格精神,那种“为民请命”的奋斗情怀,“虽九死其尤未悔”的致死不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所畏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舍身取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的爱国主义操守,“谈笑以死。断头致城上,颜色不少变”(张溥《五人墓碑记》)的坦然,以及“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位卑不肯忘忧国”的高尚情怀等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捍卫和弘扬。长此以往,这些会积淀成民族特有的伦理规范、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内化为人的一种文化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想言行,尤其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血性品格的形成。如同主张以“血性”方针教人教己的中国近代教育家罗辀重(1889-1950)所言:“血性的人,富于牺牲精神,只要是信之所在,仁之所存,便一往无前,赴汤蹈火,百折不挠,决不畏难,决不退缩,也决不怕失败。”[5]对于高校而言,根植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具有现代价值的成分滋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大学生形成社会认可的基本道德品质,具有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伦理道德精神,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血性精神以及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高校可开设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和传统礼仪课程等,将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对学生不合时宜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矫正,藉此丰富大学生血性精神的内涵,培育大学生的血性道德品格。

2.开展生命教育,促进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培养血性人格

人有生命,必然会形成相应的生命意识,进而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作为社会中的人,其对生命的责任是最基本的责任。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归人本身,体现对生命的莫大关怀,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何谓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生命教育就是通过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其目标在于促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6]。生命是教育的内核,教育之道就在于开发生命潜能,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塑造具有超越性、创造性的社会人。但生命是具体的、鲜活的、独特的,而不是抽象的、虚无的。“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去做?”等问题看起来简单,实际却包含着深厚的意蕴,其答案并不只能从教育理论中获得。生命教育最终要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唯有直面人的现实生命才能使受教育者深切感受到生命的宝贵。而有血性的人既敬畏生命,又富于牺牲精神,通过自我创造,最终实现生命的存在价值,此乃生命教育的旨归。总而言之,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不仅能改变传统不从生活的实际、从生命的本体出发探讨个体生命的教育之道,还能有效培养人的血性道德。

促进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所谓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日常化是指在德育教育内容上,以大学生的日常化生活、生命意识、心理感受、情绪反应等为基点,通过开展一系列关乎“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引导大学生逐步形成关注、热爱和激扬生命的人生态度和心理机制,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和承受挫折、享受孤独、适应环境的心理技巧。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7]这一切,寓意着培养血性人格的教育要植根于生活实践、生命经验,落实到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和实际行动中。如发挥学科教育的合力优势和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积极构建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形成以“生命教育”课程为主阵地,涵盖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在内的具有综合性的课程教育体系;通过推进“生命教育”专项问题研究,从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组织大学生参观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德育基地,参加义务献血、西部支教、扶贫助困等公益活动,藉此提升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3.加强责任意识教育,激发主体的创造潜能,提升血性指数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责任意识教育,“择邻而居”指向的是教育子女的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的是心怀天下的责任。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重点是要着力培养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意识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培养血性人格的必经之途。罗辀重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血性道德人格和责任感的人,使受教育者养成“大公”、“为群”而非“自私”、“为己”的人生价值观。“‘血性’道德人的价值应在于个人的生命融入民族的生命,‘公’大于‘私’,‘与’多于‘取’”[8]。这实际上强调了一个受教育者要具有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肯担责任、服务人民的道德人格,同时把个人责任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可塑性强,且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对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国家危难面前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操。高校应以此为契机,通过对大学生加强责任意识教育,使之履行与自己身份和权利相适应的、符合社会规范的“分内应做之事”的职责,将责任思维同培养血性人格、实现人生价值结合起来。首先,要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学生把实现自身价值同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结合起来,对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抵制什么等是非荣辱观和血性内核有一个明确的、清醒的认识,建立起“权利——义务”、“自由——责任”的统一机制。因为血性总是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道德评判尺度,并不是所谓的鲁莽之举就是血性的表现,血性总要指向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其次,弘扬主体价值,激发创造潜能。加强责任意识教育离不开主体性价值的发挥,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坚持主体性教育理念,把培养主体性价值放在根本位置。“主体性既是一种思想认识,更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内心需求,是一种心向往之、情之所系的精神动力”[9]。这种主体性价值的培养显然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血性指数。而血性的本质就是担当意识,就是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这正是主体性价值的显现。在这方面,鼓励并积极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社会调查和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大学生作为实践主体的创造潜能、内驱力和责任意识,增强承担责任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体验什么是责任,并将责任意识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实现知行统一。当然,这种责任不仅仅表现在战争年代,和平年代的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文明上网、批判和抵制社会不良风气、敢为人先、不怕牺牲等,都是负责任和弘扬人的主体性的表现。

[1]龙景奎,刘国栋,王文龙.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 煤炭高等教育,2006(5).

[2]温波,浦玉忠.“跟进式教育”与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J].江苏高教,2010(4).

[3]王艳.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与培养途径研究[J].科教导刊,2011(3).

[4]苏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

[5]刘超良,李国强.论罗辀重对“血性”道德人的培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5).

[6]王兆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7]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8]冯继明,陈涛.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弱化与重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5).

[9]锺兴永,吴顺发 论湖南的血性精神——兼及罗辀重血性教育与实践[J].云梦学刊,2012(5).

(责任编辑:向欣)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Hemorrhagic Education Mode

Yan Hui, Cai Ye

(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Jiangsu221116,China)

In general, hemorrhagic refers to the integrity, brave, decisive and conscientious behavior for the society.Hemorrhagic consciousness including dare try aggressive, aggressive ACTS as a consciousness, have the courage to take responsibilities, tasks, miss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main body in moral life, creativity and initiative of moral subject consciousness.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at home and abroad, hemorrhagic consciousnes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s weakened side, mainly oriented self interests, light social morality and collective idea; Heavy reality and utilitarian, the ligh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Easy to rash and impulsive, light the rational and the concept of discipline.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hemorrhagic education model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health ethics of hemorrhagic spirit rich connotation, carry out life education, promote life education content, cultivate hemorrhagic personality,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stimulate the creative potential of the subject and promote hemorrhagic index.

hemorrhagic; hemorrhagic consciousness;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life education

2015-04-09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有效机制研究”(2014SJB368)。

闫辉(1978-),男,江苏邳州人,硕士,江苏师范大学学生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理论研究。蔡晔(1962-),男,江苏射阳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

A

1005-5843(2016)01-0103-05

10.13980/j.cnki.xdjykx.2016.01.020

猜你喜欢

血性责任意识道德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以血性和心声为诗
血性中国兵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血性中国兵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