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的艺术: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刻
2016-03-04江苏海安县实验小学226600韩海涛
江苏海安县实验小学(226600)韩海涛
追问的艺术: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刻
江苏海安县实验小学(226600)韩海涛
[摘要]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是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数学教学离不开提问,而高质量的提问又离不开追问。从概念形成中的追问、动手操作中的追问、解决问题中的追问三个方面入手,阐释了教师如何在教学内容的“本原”处追问,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的本质,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刻。
[关键词]追问思维深刻性数学教学
数学是关于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是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思维的各种品质中,思维的深刻性是数学观念、数学意识的集中反映,在众多数学思维品质中处于核心位置。因此,数学教学要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本质上就是要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刻。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支撑学生数学思考和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启发学生数学思考的直接动力,而高质量的提问又离不开追问。追问是课堂提问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教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在提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理解为止的教学行为。
一、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追问
概念的形成反映了人们对现实世界丰富而深刻的认识。学生刚接触一个新概念时,往往会受到一些非本质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其对概念的理解。如果教师在教学新概念时,注意在涉及概念本质内涵处追问,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则能帮助学生抓住概念的核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时,教师先出示问题情境:“4个橙子,每人分块,可以分给几人?”学生列式,教师追问:“你会计算吗?”当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初步探究出“”的计算结果后,教师改变条件:“如果每人分块呢?”让学生继续解决,并优化算法。再通过问题:“你觉得‘整数除以分数’应该怎么算?”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后,教师继续追问:“你能结合图形说明‘’变成‘4×2’的道理吗?”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学生能说出“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后,就会进行巩固性练习,进入技能训练阶段。但是通过课后对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学生虽然能回答出“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但对算法的理解还仅仅停留于对算式左右变化规律的归纳、总结层面,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本质——除法为什么变成了乘法。而在学生正确归纳出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后,教师继续追问:“你能结合图形说说‘’怎么就变成了‘4×2’吗?”迫使学生再次深入思考。这样学生就必须回忆、反思前面的学习过程,借助图形、通过合作,学生逐渐悟出算理:“4个橙子,每人分块”,从图中可以看出1个橙子包含2个块,所以就够分2人,4个橙子就可以分(4×2)人,同样“4个橙子,每人分块”,从图中可以看出1个橙子包含3个块,所以就够分3人,4个橙子就可以分(4×3)人。当然,如果教师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如果4个橙子,每人分块,够分几人呢?”则能再次激发学生思考。
不断地追问,启发学生不断地思考,不同层次的追问,驱动学生进行不同深度的思考。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学生最终真正地理解了算理——“除法”是如何变成“乘法”的,其思维的深刻性也随之得到提升。
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追问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数学的很多内容本身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就需要教师在儿童形象思维与数学抽象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把握操作契机,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板块平移的规律”时,教师创设了看电影选座位的生活情境:星期六,小红和妈妈去看电影,电影院每排有10个座位,如果她们要买相邻的两个座位的电影票,一共有几种买法?在理解题意后,学生尝试用各种方式寻找答案。(1)有写的:1、2;2、3;3、4……(2)有圈的……在沟通各种方法之后,教师指出:“买相邻的电影票,就是要使两个座位紧紧靠在一起,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框去框(出示方框”接着教师用方框框数字,学生数框的次数,在这样简单的操作过程中顺利解决了问题。之后,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又轻松地解决了“每次框3个数的”问题。当学生都觉得已经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如果一排有200个座位,你还准备这样一个一个地去框吗?”学生继续思考,最终,通过合……(3)有连的:作学习,在操作、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最后一个框。学生还发现,有些数字不可以作为“框”中打头的数,而且每次框2个数字,有1个数字不能打头;每次框3个数字,有2个数字不能打头,那么,每次框n个数字就有(n-1)个数字不能打头……
教师通过引入学具——“方框”,让问题变得形象,也让解决问题的过程变得直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轻松就解决了问题,如果仅仅停留在操作学具的层面——平移“方框”,显然不利于学生理解“板块平移”规律的本质。“如果一排有200个座位,你还准备这样一个一个地去框吗?”教师的追问给学生以沉重的“打击”——200个座位,一个一个地框太麻烦了。追问产生的新矛盾驱动学生继续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本质方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考、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追问
问题解决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是一种思维积极参与的结果。思维品质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良好的思维深刻性主要表现在:能够善于钻研问题,善于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本质的,也就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小学阶段的很多数学问题都具有深刻的背景或蕴藏着某种规律、方法。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支架,有意诱导学生分析归纳、合情推理,让学生在更高和更深的层次上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时,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课中,教师引入“空心管”和“蜂窝煤”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空心管”和“蜂窝煤”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这时教师追问:“为什么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呢?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其中藏着什么秘密呢?”“猜一猜,还有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你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吗?”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动手画图、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究活动自然而然地推向更深处。
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追问,让“解决了问题”变成“解决新问题”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启发学生向问题更深处“漫溯”,继续探寻问题背后蕴藏的数学规律、道理。分析、比较、归纳、推理,在这样的深层次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得到了提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在教学内容的“本原”处追问,则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驱动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的本质内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刻,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使数学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责编金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