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纳实务》课程一体化教学探讨

2016-03-04陈梅清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支票理实实务

陈梅清

(广东省高新技术技工学校 广东广州 510860)

《出纳实务》课程一体化教学探讨

陈梅清

(广东省高新技术技工学校 广东广州 510860)

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们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只有以学生掌握职业基本技能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才能实现中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本文在《出纳实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阐述对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和运用。

出纳实务 一体化教学 教学方法体系

《出纳实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它是会计专业必不可少的实操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责任。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较多的是采用传统的“先理后实”的教学模式,即先注重强调课程的知识性、系统性,再注重强调实用性、技能性。从教学效果调查反馈信息来看,表现为学生对出纳实务原理知识点往往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于繁多的需要识记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厌倦情绪,导致学生怕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困惑。怎样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呢?本文就《出纳实务》课程一体化教学方法作如下探讨。

一、《出纳实务》课程定位

《出纳实务》是一门集理论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应用型课程,不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操作性很强。因此《出纳实务》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职业道德;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掌握出纳的各项基本技能,培养其较高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理论与实操二者有机结合,学生才能学有所用,具备独立完成出纳工作的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出纳人员。[1]

《出纳实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为顺应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即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技能训练中,采取直观性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将有助于改善目前单调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促进学生对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二、《出纳实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理实一体化教学由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且互相配合、灵活运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觉得单调乏味,又能结合实际工作流程来认知和应用出纳基本技能,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真正统一结合的教学效果。根据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并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目前归纳汇总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包括如下。[2]

1. 情境教学法

指在将学生设计为担任某企业出纳员的前提下,由教师按出纳业务流程及对应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个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中设计若干教学情境,并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技能要求、任务内容、完成成果融合到各教学情境中。实训时,围绕着教学情境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融入教学模块全过程,并从中获得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

2. 任务驱动法

即由教师将职业技能设计为需完成的学习情境的具体任务,以完成任务为学习目的。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步骤是:首先,导出任务及知识准备;其次,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操作和训练;最后,教师指导、答疑,并进行学习评价。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以“支票”学习为例,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分为以下几步:

(1)创设情景。设计一种与本课程实训的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例如:王飞刚刚毕业,2015年7月30日应聘到宁波市金宁家具用品厂做出纳。上课前,准备好给学生用的这家企业的基本资料,如:企业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企业类型、经营范围、开户银行、纳税人登记号、银行预留印签(财务专用章、出纳章、发票章)等,将其放在各张课桌上;在教室的墙壁上挂有支票及其业务流程图,将支票的填制过程利用投影仪事先播放等来创设情景,让学生走进教室就感觉到学习支票的氛围。

(2)提出任务。创设情境后,教师应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体密切相关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或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例如,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以关键技能点为核心,设计以下任务:2015年8月1日,王飞第一天上班,会计主管让王飞负责从建设银行宁波支行提取现金3000元备用。王飞应做如下工作:

① 填写现金支票,交印签管理员加盖预留银行印签

② 提交现金支票

③ 领取现金,当面点清

④ 将现金放入保险柜

⑤ 根据现金支票存根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

(3)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向学生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线索,努力发展或挖掘学生潜在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包括:(1)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清单,例如支票的填写要求);(2)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即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与资料);(3)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即通过完成现金支票的填制来掌握现金支票的填制方法)。

(4)协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分组讨论和学习,通过组员互相检查填写的现金支票,补充、修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可以把不同的观点或学习中存在的疑惑提出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讨论中学习。[3]

(5)学习评价。由学生代表讲解、总结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步骤或要点,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补充说明。例如:每组学生派一代表发言,讲解、总结本组学习内容,后发言的学生可针对已发言同学的内容进行补充或更正(如时间有问题,也可抽查其中几组来阐述观点);最后,教师总结陈述,演示现金支票如何正确填制及其业务处理程序的过程。

3. 实物引导法

即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的支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例如,教师讲解支票种类时可以将所涉及的有关现金支票、转账支票、普通支票直接向学生展示,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图片演示、视屏播放等方式把教学内容直观化。

4. 角色扮演法

教师将学生每5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各选一名组长。每组组长先组建为新的一组,在全班演示“办理现金支票”业务流程,然后回到自己小组带领组内成员分别扮演出纳、制单会计、审核人员、会计主管、银行工作人员等角色,进行“办理现金支票”业务流程操作。角色扮演教学法将学生真正置身于完成某种工作任务中,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任务在职业角色的体验和互换中实施与完成。此方法主要应用在“现金业务处理”与“银行结算业务处理”等实训项目教学中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5. 合作教学法

即在课程实训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先“主”后“辅”。具体来说,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扮演角色、团队协作等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先”完成实训教学任务,教师则“后”进行评价指导,明确关键技能学习点,并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此方法在运用时,既要注重强调学习团队内的相互协作,又要注重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有机互动。比如,在进行现金业务处理、银行结算业务处理等的实训任务时,可以通过此方法来促进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教师在《出纳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不是孤立地去运用一种方法,而应该是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作为一位出纳老师,要在教与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向工作中的出纳人员请教,才能丰富自己,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教学生真正实用的东西。

[1] 刘敏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职业教育研究,2011(2)

[2] 黄性清,基于工作过程的《出纳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析,商业文化,2010

[3] 鲍建青,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出纳实务》教学改革探讨,财会通讯,2011(4)

猜你喜欢

支票理实实务
Writing a Check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电气控制与PLC”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
ODI实务
FDI实务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PLC应用”课程理实一体化改革探索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探索跟踪审计实务
奖励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