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美育探究浅论
2016-03-04戴春雨
戴春雨
(吉林省辉南县朝阳镇东街小学 吉林通化 135100)
小学语文美育探究浅论
戴春雨
(吉林省辉南县朝阳镇东街小学 吉林通化 135100)
美育是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的教育。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小学语文学科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对陶冶小学生的美感、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有着突出的贡献。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美育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小学语文 美育 探究 浅论
一、语文美育的内容
语文美育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笔者以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 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是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产生的美。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一部分,这些课文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产生愉悦的心情,如《台湾蝴蝶甲天下》、《火烧云》、《万里长城》、《黄山奇石》等。[1]
2. 社会美
社会美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美,可以包括个体的美和群体的美,语文教材中相关这方面的篇章也有很多,如《飞夺泸定桥》体现了战斗之美,《忆铁人》体现风尚之美,《张海迪和她的妹妹》体现人格之美,《养花》体现了生活之美……
3. 科学美
科学美指的是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体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过程中体现出的美。相关于这类的科普小品文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如《火龙出水》、《会说话的灯》、《意想不到的灾害》等。这类文章通过文学的手段,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2]
4. 艺术美
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艺术之美包括很多方面,如结构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选择的美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整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3]
二、激发学生感受美
1. 用眼睛去发现美
在教学关于“春”这篇识字课时,我带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边走边让学生用眼睛去寻找春天。课堂上,孩子们会说“我在美丽的鲜花中找到了春天”“我在嫩绿的枝叶上找到了春天”“我在舒服的草地上找到了春天”。教师再配以相应的图片,出示文中的词语,对这样的教学学生是喜欢的、有兴趣的,自然就能读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2. 用耳朵去倾听美
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它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上,我经常进行范读、播放录音等,让学生闭上眼睛来用心倾听文本,想象文本所描述的画面,使客观事物在脑海中显现具体、清晰的影像,与文本进行心的交流,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美。
3. 用身体去感受美
如在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体会母爱如春天般的和煦,教师可让学生回家与母亲进行亲密接触,拥抱一下妈妈或者亲一亲妈妈,再回到课堂中说说被妈妈抱着的感受,说说平时妈妈对自己的好,从而感受母亲的爱。这样学生不仅用自己的身体体会到了母爱,感受到什么是爱,而且体会到了语言文字那惟妙惟肖的美感。
三、从阅读中体会美育
有人问我:“小学语文教学什么最重要?”我说:“美感最重要,阅读教学中美感的培养更为重要。”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渗透的主渠道。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如我在教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课《春雨》一文时,先让学生在课前观察牛毛、果林、桃花、树梢、田野、池塘、庄稼、青蛙等物景,使学生对这些物体留下深刻的印象,认识它们的美。上课伊始,由歌曲导入,活泼自然,体现了诗歌轻松优美的特点。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用轻柔、舒缓的声音读出春雨的形象,“细如――牛毛,飘――飘、洒――洒”,用亲切、欢快的口吻读出春雨滋润万物的博大胸怀。“飘在果林,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落在田野,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再引导学生用雄壮、豪迈的声调读出同学们趁着春雨挖坑种树,绿化祖国大地的爱国情怀。最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真的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在声情并茂、欢快有趣的课堂上感受到春雨的美、春天的气息,受到文辞的熏陶,阅读效果明显增强。审美心理学认为:“美是高强度的情感催化剂。”美能悦情,使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意志昂扬。情能悦趣,情感的高涨可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促使兴趣的飞跃发展。以美催情,用情促趣,情趣互生,相得益彰。这一美感诱导法能使阅读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四、评析形式品味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艺术形式有体裁、结构、语言、韵律、表现手法等,这些艺术形式蕴含着众多的美育因素。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很好的进行评析,学生就能从中学到丰富的文学知识,欣赏到各种文学形式的艺术美。
以语言来说,词语的丰富精细,生动传神;句式的规范整齐,灵活多变;修辞方法的多种多样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艺术形式美。以描写这一表现手法为例,关怀、尊重劳动者的周恩来总理(《温暖》),勤学好问的孙中山(《不懂就问》),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王二小(《王二小》),攻克天险、英勇战斗的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和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的邱少云(《我的战友邱少云》)等等。这一个个人物,所以能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应该说是作者从文章内容的需要,采用了高超的艺术手法而塑造出来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对此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进行评析,他们也就能从中领略到这一表现手法的艺术魅力,体会到内容高度统一的美。
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能帮助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初步的正确的审美观,鉴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成为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的一代新人。
[1]王家伦.论语文课时教学的起承转合[J].中国语文教学,2009 (3).
[2]于漪.语文教师的使命[J].全球教育展望,2008(4).
[3]涂明兰.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J].现代阅读,2012(18).
[4]杨翠琴.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