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
2016-03-04彭桂清
彭桂清
(盘锦市辽河油田胜利小学 辽宁盘锦 124010)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
彭桂清
(盘锦市辽河油田胜利小学 辽宁盘锦 124010)
朗读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很重要的辅助作用,通过朗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在朗读中得到体现。教师需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总结朗读教学的方法与重点,也要吸取其他优秀朗读教学经验,然后把好的朗读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小学 语文 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朗读缺乏时间,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朗读的范围比较狭窄,为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水平,改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结合学生的能力,对于朗读教学有针对性的制定方案,便于提升学生的能力,有助于改善语文教学的水平。[1]
一、对朗读的要求
1. 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读熟文本。朗读不能是随意的读,老师要给规定阅读的目的,例如在《新型玻璃》时先规定学生要在朗读中带着以下问题去读,新型玻璃包括哪几种,每种玻璃有哪些特征等,朗读带着目的去读,才不会盲目的读,才能够长知识。另外要做到熟读,读一遍不通顺的话就读第二遍甚至是更多遍,随时准备着《现代汉语词典》对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进行查阅,在朗读中也增加了知识的储备。在朗读中还要注重的一点就是要严谨,哪怕是标点符号、段落划分对于全文的理解都是很有帮助的。只有按照这些要求,才有可能培养语文朗读能力。[2]
2. 读懂文意,进而掌握属于自己的阅读技巧。在读通顺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理解文意,读完之后不理解意思就等于白读了。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带着问题去读,鼓励学生进行预习,看着课后的问题自己先找到答案,然后和老师的讲解进行对照,整个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在反复的论证中,理解文章意思,进行深入的思考、揣摩,领会文章的结构布局,进而掌握文章写作的规律,并以此指导自己以后的写作。[3]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1. 认真选择朗读教材
在小学阶段,有很多教材适合朗读,并且大多数课文明确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有一部分课文明确要求进行朗读教学。对于这个问题,语文教师应该认真选择朗读课文,以便朗读教学使用。小学阶段适合朗读的篇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诗歌。诗歌包括古代诗歌及现代诗歌。比如李白、白居易的诗,情景交融,还有李清照的词,感情丰富等其他诗歌作品。
(2)现代散文。现代散文以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等,文章中饱含着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3)精美语篇及语段。有一些精美的语篇及语段需要学生认真体会其表达的深刻含义,同时这些语段语句优美,适合朗读,也可以进行朗读训练。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本做好整体把握,将精读课与泛读课区分开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朗读训练内容,并留出充足的朗读时间。
2.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也是需要兴趣的,有些同学觉得朗读浪费时间也读不出什么来,这就是他没有体会到朗读的奥妙,对朗读缺乏兴趣所致。所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此关于如何激发族学生的朗读兴趣做了几点简单建议:
(1)多听优美的朗读音频。优美的朗读能够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也可以激发同学对朗读的兴趣,应该在朗读教学课堂上多给学生听一些优美的朗读音频。
(2)多看著名优秀主持人的节目。优秀主持人具有的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朗读基本功,他们在文字感情的处理上功力较深。
比如赵忠祥老师主持的《动物世界》、任志宏老师主持的《国宝档案》等都是很好的朗读教学的经典素材。教师可以在朗读教学课上与同学一起练习讨论。
(3)在同学中开展朗读比赛。开展朗读比赛也是一个重要的激发朗读兴趣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朗读教学课上组织同学分小组进行朗读训练,然后再推选出每个小组的优秀选手进行总决赛。这样既可以提高同学的朗读积极性也能提高同学的朗读质量。[4]
3. 加强对朗读技巧及朗读方法的讲解
朗读教学就是要教师教给学生专业的朗读技巧和朗读方法。在朗读教学课上,教师应加强对朗读技巧及朗读方法的讲解比如字词发音、什么部分轻读、什么样的情况可以重读等。其次,也是朗读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语篇所表达的是什么。理解和朗读并存,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朗读和理解两个环节分裂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分析之前,学生朗读一遍,讲解结束以后,学生又会再次朗读,但是学生可能没有办法理解,所以学生需要带有感情的进行朗读。以《春》为例,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听到一位老师将文章的脉络理顺以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课堂结束以后,我问其中的一位同学,是否读懂文章,学生摇头。
4. 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
由于课堂时间是有效的,教学的内容也是固定的,因此要花大心思对授课内容进行提炼式的解读,提高课堂的使用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丰富课堂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有限的时间中,可以鼓励同桌之间进行阅读,也可以让几个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者是进行分小组练习,然后进行挑错训练,纠正发音错误、停顿错误等,同时也要肯定好的,让大家共同学习。最后辅以交流,讲一下对文章的理解。在时间十分紧凑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范读和伴读,老师要有比较高的朗读水平,并配上合适的口型和表情动作,让学生从这个直观的感受中了解文章内容情绪的变化,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时候,开头是写在长安街回忆遇到总理的画面,语气是要愉快幸福,接着在看到灵车的时候语气放缓,音调加重,并抬头远望,表情凝重,这时候学生要认真的观察老师的口型,听老师的朗读节奏,对于轻重缓急自己可以在不出声或者是小声的模仿,以此来体会失去总理的痛苦之情。这样的课堂学习形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结语
学生在刚进入小学后,对语文的学习处于过渡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在对语文课文的感知很大程度上跟随语文教师的讲解,自己缺少深入分析课文的能力。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就需要增强课文朗读训练。
[1]陈泽明,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2]糜雪,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邵寒,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弱化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4]高春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