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研究
2016-03-04张培
张 培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助教 江苏连云港 222006)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研究
张 培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助教 江苏连云港 222006)
中美两国在社会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上存在根本差异,但是美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上却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总结美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上优于我国的地方,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行之有效地应用到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 中美高校 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在这种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挑战与机遇并存,为了确保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我们必须要借鉴那些已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多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比如说美国。中美两国的差异巨大,意识形态更是相差甚远,但是两国的高校都非常关心但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两国既有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将通过对中美两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比较研究,客观总结出他们的共性和特性,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帮助我国高校形成更加完善且适应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体系。
一、中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1. 理论教育法。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理论教育法,教师通过对思政课本内容的讲授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同时帮助他们了解国内外时事动态,学习历史伦理道德,提升个人修养,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实践教育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我国的高校采用实践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实践,学生们能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课堂上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达到学思结合的良好效果,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 典型教育法。顾名思义就是列举一些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或行为,帮助在校大学生们提高政治觉悟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的道理通过电影作品、新闻报道、小说等形式鲜活的表现出来,激发大学生们在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鸣,引导他们对这些典型进行学习,最终达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和道德修养、提升个人素质的目的。
二、美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1. 渗透教育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教育者运用间接、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感等产生影响,美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突出的方法就是运用渗透式的教育方法,其特点就是具有隐蔽性。主要会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渗透,课程中的渗透、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的渗透、通过高校教师以身示范进行渗透教育。
2. 实践教育法。和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一样,美国的高校同样非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们会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社会中,不仅参加校园的实践活动,更多的还有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观念。美国高校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探索精神,还帮助他们树立关心社会、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良好意识,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能够通过具体的活动将课堂上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信念,从而更好的弥补了课堂理论教育的不足。
三、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共性与特性比较
1. 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共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美两国高校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中美两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两国高校都一致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美国高校主要运用渗透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隐含于通识教育中,我国的高校则是直接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向学生灌输一些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道德水准要求和价值观念。
(2)通过社会实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美国的高校会通过社区服务的方式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这也是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这种传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支持。在我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亦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可见中美两国都是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的。
2. 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形式存在重大差异。中国高校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对学生进行思政理论的灌输,在其他一些文化素质等方面的课程中也会加入一些育人的道理讲授,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三观,但是相对美国高校来说中国高校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进,仅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已。美国高校主要依靠通识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比较擅长依靠通识教育和在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思想进行政治教育,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在校大学生可以从一个更高的高度去理解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并从整体上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社会实践的运作模式不同。由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两国高校虽然都比较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中美两国高校的实践运作模式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定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美国高校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实现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有机地整合起来,最终达到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对现实问题的兴趣的目的。
(3)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展现出的特色各有不同。我国高校的党组织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培养了一大批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坚定地围绕在党组织周围的大学生群体。而美国高校则有着悠久的宗教教育传统,宗教的影响与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融为一体,这也是美国文化的精髓。
四、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对我国的启示
1.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社会文化生活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情操起到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比如说大力宣传典型人物高尚品质和感人事迹,使学生能从中受到鼓舞;注重发挥传统节日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举行节日庆祝和纪念活动,使同学们增强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2.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融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三观也逐渐受到影响,为了抵制市场经济给高校学生在思想上带来的经济利益至上、金钱万能等负面影响,我们也可以借鉴美国以宗教为依托来培养年轻一代正确价值观或行为举止的做法,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正确看待事物的价值观,矫正大学生的一些不良思想与行为,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新的价值。
3. 调动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教育。 美国是一个非常推崇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他们力求激发和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需求,重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美国高校则忽视了这点,更多地强调的是共性,常常把教育对象作为被动的接受对象。所以我们应该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采取不同的方法,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激励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把思想政治观点内化为自己行动的规范或是约束力,形成牢固的思维与行为习惯,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