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背负地域的文学传统 叩问当下的变革时代
——陕西历届鲁迅文学奖作品研究及对文学精品创作启示

2016-03-04韩红艳

关键词:陕西作家文学

韩红艳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文学艺术研究所,西安 710065)



【文学艺术研究】

背负地域的文学传统叩问当下的变革时代
——陕西历届鲁迅文学奖作品研究及对文学精品创作启示

韩红艳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文学艺术研究所,西安710065)

陕西作家作品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作品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坚持了文学对现实反思的责任;语言质朴自然,对地域风土人情文化进行了鲜明地呈现;作品描写民众的故事,强调文学的现实影响力。以此为例来分析当下陕西文学创作中存在问题:要发扬陕西作家创作优势,表达真实的现实生活和新的生活观念;要突破以有的写作模式,加强作品的艺术表现性和创新性;要树立作品为民众创作的意识,才能发挥文学的审美影响力。

鲁迅文学奖;陕西作家;现实主义;文学精品

在当下信息时代和文学多样化写作的时代,权威的文学评奖仍然引人关注。鲁迅文学奖(简称鲁奖)自然备受瞩目,每一届鲁奖颁奖之后,总能引起轩然大波。读者质疑有些获奖作品鲜为人知且水平不高,进而质疑鲁奖评选的权威性。第六届鲁奖评选经过改革后为评委实名投票,但还是不能平息对获奖作品的质疑。本文以陕西一到六届获奖的8篇作品为例分析作品获奖的主要原因,以此为例来谈当下陕西文学精品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到,获奖作品基本都发表在当下有影响力的文学刊物上,其文学性应该不低。结合着鲁奖评选的标准,从思想性、艺术性和影响力来分析作品获奖的原因。

一、陕西历届鲁奖作品的分析

陕西鲁奖的报告文学有冷梦的《黄河大移民》;散文有3部,分别为刘成章的《羊想云彩》、贾平凹的《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以及穆涛的《先前的风气》,小说3篇,分别为红柯的短篇小说《吹牛》、叶广芩的中篇小说《梦也何曾到谢桥》以及吴克敬的中篇小说《手铐上的蓝花花》;诗歌有阎安的《整理石头》。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作品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是其获奖的主要原因:

第一,陕西鲁奖作品都是现实主义之作,作品一般比较厚重和大气,沉淀着历史的底蕴,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变革时代的精神坚守,坚持了文学对现实反思的时代使命感,对人性与伦理道德进行了感性的显现,表达了真善美的文学观念。作品既包括了对重大社会事件的深度反思,又包括了在时代发展中对个体命运的细微关注。有些作品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从社会方面来说,是对社会群体命运的反思与批判。第一届陕西鲁奖作品是冷梦的《黄河大移民》。这是一个重大的题材,甚至还是一个不能触碰的“禁区”。当记者采访冷梦的时候,她说自己写作的时候已经做好了书不能出的打算,但是没有想到还能获奖。故事讲述了三门峡水库移民搬迁的历史,他们为了支持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被迫背井离乡,生活极端贫穷,而这段悲惨的历史却被掩盖下来。作家以极大的勇气把移民的遭遇描写出来,在移民搬迁问题上反思了历史的沉重教训。并且对移民生活的改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书的出版给移民的安置费增加了几亿元。《黄河大移民》出版后,三门峡移民家家户户都在阅读,让文学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文以载道”的精神气质,为民众疾苦呐喊的精神,一直是秦地的文学传统,正是这种精神让此书荣获首届鲁奖。也正是因为作品贴近生活的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疼痛,而且这种批判与反思刻骨铭心,才让此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从个体命运方面来说,有些鲁奖作品具有非常真挚朴素的民间情怀,书写了美好的人性之美,即使身处苦难,也不沦落美德,比如吴克敬的中篇小说《手铐上的蓝花花》正是如此。小说塑造了一个陕北女性阎小样的悲剧形象,但是与以往女性的悲剧有所不同。她为了家人的幸福嫁给自己不爱的有钱人,在新婚之夜无意中导致丈夫死亡,被判处死缓。在押往西安女子监狱的途中她没有沮丧,也没有伺机逃跑,而是唱着陕北民歌《蓝花花》,在车上舍命救了押解自己的警察宋冲云,并且让警察带她去影楼拍婚纱照。在监狱门口,阎小样请求宋冲云把婚纱照取出来送给她,还请求宋冲云抱抱她,宋冲云犹豫了一下之后,把阎小样抱在怀里。作品在曲折的故事中充满着对女性命运的同情以及对普通民众道德的溢美之词。如颁奖词所言:“千古一曲蓝花花,新旧两个‘蓝花花’。深厚的地域文化,浓厚的陕北风情,奇幻的故事结构,冷峻的批评精神,构成了《手铐上的蓝花花》独特的艺术魅力。陕北女子跌宕的人生际遇、执著的人生追求和天然的高洁人性,像黄土地上的民歌,感人肺腑,动人心魄。”[1]

穆涛《先前的风气》虽然不是关注现实的“正面描写”,但仍是走“以古鉴今”的道路。作品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与人物进行品评,又对当代文坛以及当下的文化进行品读,颁奖词评价说:“穆涛的文字简洁、机警,宽博而从容,温和又不失锐见。在《先前的风气》中,历史的省思、世相的洞察与思想者的话语风度熔于一炉,行文疏密相间,雅俗同赏,无论长文或短章,都交织着散文、随笔和杂感的笔力与韵味,有鲜明的文体意识。他的写作,繁复跌宕,儒雅丰赡,贯通着慈恕、善意的情怀。”[2]阎安诗歌《整理石头》获奖,实现了陕西诗人在鲁奖诗歌奖上的突破。鲁奖颁奖词这样评价:“阎安以宽阔的历史眼光、深远的文化忧思完成了个人的精神独旅。他着眼于现代文明又立足于乡土农耕情怀,扎根于西部又在地方性体验中寻求超越,深切地关注现实,又在时代的复杂经验中实现诗学的提炼和升华。他的诗隐忍朴拙,真诚沉稳,具有石头般的质地。”[2]此书是对北方民众生存的描写与反思,是对故乡的热爱与沉思。在一个变革时代,作家试图以诗的精神和理想,唤起民众的精神与理想。

第二,陕西作家作品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之气,体现出北方地区粗犷厚重的语言特征,刚烈有风骨,而较少细腻温婉,对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进行了鲜明的呈现。刘成章作品的语言生动传神,在质朴叙事中饱含情感,阅读中亲切体贴,像一位朋友娓娓道来家乡发生的故事。贾平凹散文写自己家乡商洛的故事,在当代语言中融入了故乡方言,朴拙中有灵秀之气。吴克敬《手铐上的蓝花花》写了现代女性的悲剧,运用了传统陕北民歌形式,在朴素的语言之中,让我们感受到陕北女子的率真性格,直面灾难的勇气与行为,彰显人性的美德。《手铐上的蓝花花》地域特色非常鲜明:“作家正是利用了这些惹人瞩目的民歌,来标注情节发展的关键点,让关键点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民歌全面替代其它常规方式,成为这篇小说最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全方位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叶广芩的贵族出身,让描写的皇室贵族故事,与众不同。她的语言风趣中带着沧桑,典雅中透着活泼,个人风格非常鲜明。红柯的《吹牛》语言粗犷又质朴简单,充满了天马行空般的诗意,让我们能感受到草原的气息。

第三,描写自己经历过的生活,描写民众的生活,强调文学对现实潜在的影响力。刘成章的《羊想云彩》、贾平凹《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正是如此。他们作品中最精彩的篇章是反映家乡的故事,反映游子的乡愁之作。《羊想云彩》中最好的篇章是用真挚的情感去描写陕北家乡的故事,写了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旅行见闻,通过游子的眼来表现陕北人的日常生活,读者领略到陕北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的变迁。陕北的信天游犹如唱在耳边,安塞腰鼓在黄土飞扬中震天,壶口的瀑布气势磅礴。刘成章用自己的笔,描写出一幅陕北生活的场景和洪流,表达了他对民众生活的赞美和蕴藏在生活中的真善美。

作为散文家的贾平凹扎根于生他养他的商州大地,《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描写了自己在故乡商州的所见所闻所感,描写陕南山村的风土人情,真实地展示了陕南山村的历史与现实,写出了山村民众物质和精神在改革大潮中的巨大变化。同时,他在主编的《美文》杂志提出了“大散文”理论,提倡散文创作题材开阔,抒发真情实感,语言返朴归真,体现出散文的境界之美。大散文理论有力地破除了那个时代散文创作中的陈规陋俗,让散文创作走向一个新的高度。他以《美文》为阵地,让散文理论和创作在陕西掀起了讨论和创作的高潮,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讨论,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作品影响了全国千百万名读者。随着对贾平凹作品研究热的不断升温,他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其影响范围已传播到国外。

再如红柯的短篇小说《吹牛》。他有在新疆当老师的经历,熟稔讲那里的故事。小说虽然很短,却在简短中写出了一个时代中人精神的细微变化。牧民卖牛挣了钱,又难割舍自己牛,在与朋友喝酒聊天中把自己的心态展现出来。叶广芩出身贵族,擅长描写北京皇室贵族的故事,故事耐读,仿佛一个人在从容地讲自己的故事。《梦也何曾到谢桥》以第一人称写作,讲述了贵族老爷的爱子六儿病逝,家里裁缝谢娘的儿子谢顺针与他的儿子相像。他与裁缝之间有了情事,把她孩子当成自己孩子的重生。他带着女儿经常去谢娘家探望,有了之后多年的友情。谢顺针多年后送给他女儿一件旗袍。故事展现了北京大宅院中没落贵族的命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暖自知。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陕西鲁奖作品的优点:作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体现出时代的变迁和对历史事件的反思;继承地域的文学传统,语言质朴自然,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贴近读者,能发扬文学的社会影响力。这些可以为当下陕西作家创作提供借鉴,以便反思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创作出更多的文学精品。

二、对陕西文学精品创作的启示

不可否认的是,陕西作家作品中传统文化深厚,在社会快速发展中,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留恋。当下,越来越多的作品已经渐渐地失去了改革初期紧跟时代精神的锐气和洞察力。陕西文坛人数众多,作品很多,但是文学精品却非常少,这是陕西文坛面临的难题,是陕西青年作家面临的难题。陕西文坛近些年来一直举办研讨会,讨论如何提高青年作家的写作水平。有些人认为青年作家已经出现断代,陕西文坛后继无人。为此,陕西文坛进行了一系列的举动,比如文学院对“签约作家”扶持等政策,陕西专业作家到业余作家作品众多,希望能再现当年“陕军东征”创造的辉煌。然而这一切的努力背后,正说明陕西文坛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作家创作需要改变。

其一,要表达真实的现实生活和新的生活观念。当下,陕西一些作家的写作很难贴近当下的时代和生活,造成了与当下生活的疏离,也造成了与读者的远离。其实即使写历史,那也是当代人视野下的历史。在当下一个迅速变革的时代,陕西作家缺少时代变革中的领潮气质,文中多体现出陈旧的乡土文化。陕西老一辈的作家以乡土写作扬名文坛,但是当下很多年轻作家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城市,对农村生活缺乏深刻的认识,写乡村生活无法深入其中,“新乡土”作品很难让人耳目一新,难以深刻地描写农村生活的本质。同时,与北上广等大城市作家相比,陕西作家在描写城市题材方面又不擅长,大多是些男欢女爱的个体生活,很少有非常出彩的作品,都市写作整体感觉不够深刻,这大概是陕西青年作家整体上“沦陷”的原因。可以说,陕西作家整体写作还处在城市与乡村二元对立的尴尬处境当中,整体上表达出对当下社会生活的迷失和困惑,因而作品表现为缺乏现代意识。因此,陕西作家最需要摒弃不合时宜的观念,转变观念才有出路。

其二,世事变迁,作家要勇于创新,为文学提供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文学经验,加强作品的审美性和原创性,提高作品的质量。陕西作家勤奋,吃苦耐劳,继承了老一代作家的文学传统,这一点非常好,但是在写作的艺术性和创新性上不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够。基本是清一色的传统现实主义作品,艺术表达方式越来越陈旧,很难让人有感到眼前一亮的作品。当然,在中青年作家中也零星地出现了一些其他的表现方法,但是整体上还没有出现从单一创作方法向多元创作方法的流变。同时,从西方小说中汲取的写作资源又水土不服,所谓的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作品虽然出现,但是并没有非常成功的作品。社会生活内容的变迁,必定伴随着新的表达方式的出现,即使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也在不停地发生着革新。在语言表达上,语言风格有点单一固化,很多作家依然用方言写作,却没有与当下的语言进行很好地融合沟通,导致读者很难感受语言的鲜活性,很难体现出时代的气息。好的乡土写作语言,应该是雅俗共进,有方言浸染的地域特色,又有当下时代的活泼之感。而且,陕西作家作品中讲究“文以载道”,有很强的伦理导向,导致审美性不足,缺乏生活的“质感”,缺乏细腻温润感。

第三,要树立作品为民众创作的意识,作品才能被读者接受和认可,才能发挥文学的审美影响力。作品的鉴赏者永远是读者和时间。很多作品虽然在描写现实的生活,但是却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很多作品读者不爱看,书店难以销售,那么何谈文学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如果作品鲜为人知,又不为人所喜欢,那作品又怎么能成精品?当下的很多作家作品与读者和市场严重脱节,只是在自己的圈子中打转,读者根本就不知道他的作品的存在。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娱乐的时代,文学走向市场会急功近利,将有些“纯文学”挤压得没有了市场。但是“纯文学”也要反思自身,作品本身是否足够优秀,是否能道出民众的心声,是否担当起引领思潮的责任,不能一味地指责市场让纯文学失去立足之地。反思当下所谓的纯文学,到底有多少好作品值得读者阅读,值得市场推崇。如果作品足够好,又何愁没有市场。在自己的圈子中自画自说,作品的质量不是自己说好就好,而是时间和读者(包括评论家)共同来评判。这种圈子中的自娱自乐造成了读者不喜欢看,书实在难以登上畅销书榜单,写作举步维艰。有些鲁奖作品销售并不太热,是“因为获鲁奖的作家比较多,有些获奖图书不是畅销书和常销书,书店的库存有限或甚至没有。”[4]这对文学精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作品鲜为人知,可能与宣传有关,但是更多的还在于自身是否经得起读者和时间的检验。当下,陕西文坛上销量好的书,还是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人的一批高质量的作品。对陕西作家而言,文学的创作要引领文学市场,关键是要拿出文学精品来赢得市场和读者,这关系到文学创作的繁荣与否。

通过对陕西鲁奖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获奖作品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对当下陕西文学精品创作起到非常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只有正视和反思创作中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创作出精品,让读者喜欢,也让市场认可。

[1]吴克敬.手铐上的蓝花花[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0,(12):50.

[2]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授奖词.http://www.chinawriter.com.cn/news/ 2014/2014-09-22/218988.html,2016年1月15日.

[3]任海燕.吴克敬《手铐上的蓝花花》的民歌叙事[J].榆林学院学报,2015,(3):101-102.

[4]章学峰.鲁奖作家作品书市不太热[N].西安晚报,2014-08-18(13).

[责任编辑石晓博]

Regional Literary Tradition and the Changing Times—Researches on Works of LU Xun Literature Prize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Their Enlightenment to Excellent Literary Composition

HAN Hong-yan

(ResearchInstituteofLiteratureandArt,ShaanxiAcademyofSocialSciences,Xi’an710065,China)

Shaanxi writers won LU Xun Literature Prize for three reasons: writers’ realistic writing techniques and their persistent responsibility for reflections of literature on reality, description of local culture in simple languages, and stories about ordinary people. An analysis of problems of Shaanxi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eations indicates that Shaanxi writers should make great breakthrough to the original writing mode and intensify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innovation in writing on the basis of maintaining the existing advantages.

LU Xun Literature Prize;Shaanxi writer;realism;excellent literature

2015-11-22

西安社科项目:西安历届鲁迅文学奖作品研究及文学精品创作研究(15L62)。

韩红艳(1976—),女,陕西西安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和文化研究。

I206.5

A

1008-777X(2016)02-0042-04

猜你喜欢

陕西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