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仰卧-截石位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应用体会
2016-03-04余永当余金良陆高庆黄宝义
余永当 余金良 陆高庆 黄宝义
斜仰卧-截石位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应用体会
余永当 余金良 陆高庆 黄宝义
目的探讨斜仰卧-截石位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斜仰卧-截石位治疗,B组采用传统俯卧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术后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仰卧-截石位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清除率高,疗效确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康复,可在临床进一步应用。
斜仰卧-截石位;输尿管上段结石;效果
目前,临床上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方法主要有微创手术及开放手术,微创手术包括输尿管软镜(FU)、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LU)、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URL)、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等,由于FU、RLU对技术及硬件设施的要求较高,现全国二甲以上医院普遍开展mPCNL;开放手术恢复慢、损伤大,逐渐被减少应用[1]。作者选取本院60例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分别采用斜仰卧-截石位和传统俯卧位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6~69岁,平均年龄(43.7±9.4)岁,病程8~13周,平均病程(6.54±4.6)周。B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44.2±9.1)岁,病程9~14周,平均病程(6.9±4.9)周。所有病例均符合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相关诊断标准[2]。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B组患者采用传统俯卧位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进行治疗。A组患者采用斜仰卧-截石位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或连续硬外膜麻醉,使患者整体成斜向截石位。进行URSL将结石击碎成若干较大碎石块,待碎石块或结石移达接近肾盂水平后,留置 F5输尿管导管;B 超引导12 肋下线和肩胛下角线范围内穿刺肾盏或肾盂,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置入斑马导丝,用筋膜扩张器由F8依次扩张到F 16或F24,留置工作鞘,再沿工作鞘置入输尿管镜或肾镜观察,在钬激光直视下击碎结石,将残石用水冲洗出体外或钳出,留置肾造瘘管和双J管。术后3 d进行复查KUB,了解是否需辅助治疗,5~7 d拔出肾造瘘管,4周左右拔出双J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结石清除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腹腔脏器损伤、胸膜损伤、结肠损伤、发热)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结石清除率、住院时间比较 A组术后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B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结石清除率及住院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结石清除率及住院时间对比(%,±s)
注:两组对比,P<0.05
组别 例数 结石清除率 住院时间(d) A组 30 96.7 5.1±3.4 B组 30 66.7 8.4±5.2 χ2/t 9.02 2.91P<0.05 <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A组发生术后发热4例(13.3%),无腹腔脏器损伤、胸膜损伤、结肠损伤等症状发生,总发生率为13.3%;B组发生术后发热10例(33.3%),腹腔脏器损伤2例(6.7%),胸膜损伤4例(13.3%),结肠损伤3例(10.0%),总发生率63.3%;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常伴有息肉形成、输尿管扭曲、炎性增生等现象使输尿管镜难以碎石成功;或因输尿管梗阻以上扩张积水,导致较大结石逆行致肾内需行体外震波碎石、结石再次跌落引起输尿管梗阻需多次行输尿管镜碎石术,结石封堵器的应用虽然可以有效的防止部分结石逆行回肾内,但对于狭窄的输尿管在留置封堵器后再次进镜则困难,严重时有输尿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结石近端积水明显则难以封堵成功[3]。传统俯卧位进行的经皮肾输尿管镜碎石术行输尿管插管时取截石位,行经皮肾穿刺、碎石取石时需取俯卧位,但结石下移或顺行安置双J管困难时需重新取截石位和铺消毒无菌巾,增加手术时间且耗材;斜仰卧-截石位术中患者手术时间短,体位舒适,利于麻醉监护,便于术中碎石取石[4]。
本研究显示,A组结石清除率为96.7%、住院时间为(5.1±3.4) d、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3%,B组结石清除率为66.7%、住院时间为(8.4±5.2) d、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3.3%;A组住院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术后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B组,说明A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A组患者住院时间较短、结石清除率较高的可能原因:斜仰卧-截石位有利于彻底暴露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便于医师操作,改善预后。而传统俯卧位结石暴露较差,不利于结石清除及后期康复。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体温升高等症状,这可能与手术轻微损伤相关,患者手术耐受性较差。
综上所述,斜仰卧-截石位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清除率高,疗效确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1]罗守章.坦索罗辛对46例输尿管下段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辅助排石的临床研究.中国伤残医学,2012,20(8):56-57.
[2]贺宇峰.经输尿管镜取石术在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中的临床研究.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9):20-21.
[3]吕文伟,霍庆祥,孙建涛,等.经皮肾镜碎石联合钬激光内切开术治疗65例输尿管上段结石并狭窄.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4):100-101.
[4]韩兴涛,魏鹏涛,张寒,等.不同能量的钬激光对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30-3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062
2015-06-10]
547000 广西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