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实藏虚、虚实相生

2016-03-03

小雪花·小学生快乐作文 2015年12期
关键词:张抗抗铁架所思

【文章导读】

《埃菲尔铁塔沉思》写的是作者出访法国,登临埃菲尔铁塔时的感想,作者借助自己的直觉、幻觉和感想等思维元素描述了登临这一世界名塔的感受。

【精彩段落】

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在视线所及的图像中,它又淹没在巴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间,只露给你一个纤瘦的顶部。即使是在它对面的人类博物馆广场的喷泉边上眺(tiào)望它,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jùn)。

——张抗抗《埃菲尔铁塔沉思》

【精读感悟】

本文是一篇独特的游记,与常见的游记散文不同,作者没有把兴奋点放在对游览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而是出人意料地表现由登临埃菲尔铁塔而触发的心理感受和主体思考。由登临铁塔的“所见”(实)触发“沉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虚)。本文有以下3点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一,手段丰富,感受真实。在《埃菲尔铁塔沉思》中,作者充分调动了自己敏锐的感觉,甚至错觉和幻觉,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了自己登临埃菲尔铁塔的所见、所感和所思。来到塔下,从“尚未抬头”却仅仅感觉到它“笼罩的阴影”到“完全抬起头”“却望不到全部”再到“向后仰着身子”“扶住你的帽子或眼镜儿”“眯着眼寻找天空”这3个过程,来衬托埃菲尔铁塔的高度。作者坐上登塔电梯时的描写更是将自己的感受写得细致入微。“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我只是觉得从我登上铁塔的那一刻起,巴黎便开始庄严地降落。”作者再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在上升之时,作者不说自己在快速上升,而是写 “地壳在下陷,在沉没。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看看这个“沉没”吧,这就是速度的力量;而后面那个“一片汪洋”更加能看出速度之快——让地面变得不再坚硬,疾速远离视线。通过写自己的感受来衬托铁塔之高、人之渺小,读来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二,善用修辞,形象可感 。作者巧用比喻句,具体而形象地展示了自己登临铁塔的感受,例如:“蓝天在黑色的云缝里闪烁——那黑色的原始森林一般的钢架,从我的头顶两边炸裂开去。是用那透明的铁盒子撞开的吗?就像汽车的窗玻璃掠开路旁的树枝。”作者选用熟悉的事物生动而形象地比喻作者乘坐电梯登上铁塔的特殊感受。“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平易近人的博大胸襟,也表现了作者对铁塔的无限赞美和由衷敬仰之情。排比增加气势。“人到达过那样的高处,对地面便有了淡漠;人有过那样的恐惧,对安全便有了蔑视;人走近过那蓝色的梦想,又不得不回到原处,便尝到探险的悲哀。”连用几个排比,能看出作者所受到的震撼。曾经对铁塔抱有偏见的作者,在真正见识到它那雄伟的气势之时,已经虔(qián)诚地仰视着这一丰碑。

三,虚实相生,表达感受。作者在写埃菲尔铁塔的时候,与其说在写“所见”,不如说是在写自己面对埃菲尔铁塔时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所思”。 在登塔之前,作者对铁塔充满了“无知的偏见和戒心”,对其并没有多少特殊感情和崇敬心理,“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在作者眼中的铁塔并无特别之处。但登塔之后,作者思想却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曾经的“大铁架”变成了“一个永远矗立的丰碑”。不仅如此,作者还深切而严肃地告诉我们:“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这是作者登塔的收获,是铁塔给作者的启示,更是铁塔对作者情感和心理上的征服。这既证明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古训,更暗示出铁塔的无穷魅力和强大震撼力,它征服了一个怀有戒心和偏见的人,一个“唯独没有膜拜它”的高傲的灵魂。作者克服偏见的过程,就是“我”被铁塔的魅力所征服的过程。作者情感变化的历程颇有代表性,埃菲尔铁塔由一个“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的“大铁架”变成巴黎象征的过程,由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变成“永远矗立的丰碑”的过程,也是相当耐人寻味的。将“所见”“所思”巧妙地融合起来,虚实相生,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文章既表现了埃菲尔铁塔的雄伟壮观,也眼光独具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见解:人类啊,不要被自己的无知与偏见束缚住!

【作者简介】

张抗抗是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互动思考】

用你学会的散文笔法描绘你曾有的梦或幻想。

猜你喜欢

张抗抗铁架所思
观“非遗所思”展所思
克隆人的所思 所想都一样吗
剪刀咔嚓!咔嚓!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
儿童之歌
春日的洋槐
“能动课堂”的所思所感
张抗抗小说《北极光》中的女性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