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教师研修课程体系构建与模式创新

2016-03-03李文萱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

未来教育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研修课程体系专业

李文萱/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

区域教师研修课程体系构建与模式创新

李文萱/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

教师研修课程体系与研修模式是解决教师研修针对性、实效性问题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探索性工程。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教师研修课程与教研修一体研修模式,能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确保教师持续而有效的专业学习。我们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及课程标准,在“三位一体、四元协同”的教研修一体模式下,构建开放多样、合作建构的教师研修课程体系,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岗位教师的差异化发展需求,实现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成长。

全方位创建支持系统打好教师研修课程建设的“组合拳”

教师研修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到操作的全方位创新设计,需要模式、机制、制度、策略、技术等维度的整体构建。

(一)开放的理念,体现了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

课改目标要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转变,这种转变要求在教育思想观念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上实现转型。为了应对新课改带给教师的全新要求与挑战,我们提出了“理论与实践对接,服务与引领交融,进德与修业相彰”的办院理念和“引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每一所学校的科学发展,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培养优秀引路人”的办学使命,提出了“为教师学习服务”课程开发的理念和“在服务中学习,在服务中研究,在服务中提升”的能力发展原则,进而确立了终身学习的课程开发观,树立起尊重经验、运用经验、突出主体、强化体验的新的课程实施观。

(二)科学化的标准体系,是课程建设的“基石”

《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等标准文件在一定高度上明确了教师专业的核心要素,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引领和指导的作用。“十二五”以来,我们研制了体育、艺术、学前教师的《研修课程纲要》;围绕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架构教师研修内容,创生研修课程,实现《标准》的区域转化;进入“十三五”,制定教师研修课程开发指南;今后,我们还将通过研制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开发与配置研修课程。

(三)教研修一体化,是课程建设的“动力源”

教研修一体,就是重新思考教研和培训的功能定位,改进教研和培训的思路和方式,将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有机整合,将教师培训内容定位为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参与,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建构新的实践知识体系,实现专业成长。近几年,我们积极探求教研修一体与教师研修课程之间的“高度契合”, 以“研修课程”为纽带,链接“教学活动”“教学研究”“教师培训”,以教研修一体化推进教师研修课程建设,以教师研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带动教学、教研和研修三者之间有机联动,良性循环,进而形成了“三位一体,四元协同”的研修模式。实现教师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

(四)合作联动机制,是课程建设的“润滑剂”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在构建“联动”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以“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区域性转化与指导策略研究”为例,该项目从院到校,从《指南》到《手册》,合作联动的相关参与方每个环节的行动都具有关联性、协调性,各个实验校、子项目组在目标导引、认识指引、行动牵引下,不仅目标一致,认识趋同,而且行动协调,最终走向贯通和融合。近几年,我们还以院校合作项目的方式,促进上下、校校、师师各个层面、各个层次、多种形式的联动有效运行,使团队协同、交流互动以及基于网络的多点联动成为常态。

(五)信息化应用平台,是课程建设的“支撑”

教师研修课程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必须借助融资源中心、管理中心和学习中心于一体的信息化应用平台。目前,徐汇区区域研修课程借助教师教育管理平台,优化课程申报与评审、选课、开班报名、考核、评价、学分管理等功能;借助教师数字研修平台,在培训团队引领下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真实虚拟结合的区域教师研修活动,实现教师在线协同研修;借助教师学习平台,实现优质课程移动终端推介等资源的实时分享与传送、教师在线学习自我管理、可视化动态呈现教师成长轨迹与研修绩效等功能,逐步形成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六)精细化的管理体系,是课程建设的“保障”

“十二五”期间,我们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进一步理顺、调适和完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各项制度。依托网络平台,形成了“课程申报—专家评审—课程修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学分认定”的课程认证与实施评价环节。研制了《徐汇区“十二五”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评选标准》,并据此最终评选出几十门优质课程正式列入区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库。优质教师研修课程的评选,不仅为“十三五”的教师研修工作做好课程储备,也进一步发挥了优质课程的辐射作用。

循序渐进,稳步深入大力推进教师研修课程建设

围绕研修课程建设,我们从“核心任务”“驱动策略”和“关键技术”入手,“打磨”研修课程体系的“内循环”系统。

(一)教师研修课程建设的六大“核心任务”:着眼于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立足于课程方案的精心编制;着力于课程运行的机制构建;着手于课程内涵的品质优化;致力于新形态课程的开发实施;致力于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二)教师研修课程建设的六项“驱动策略”

策略1:行政发动。在学院整体规划下,成立区域教师研修课程研发指导中心,组建课程专家库;开展校长课程领导力培训,强化校长的课程意识;各校在专业指导的基础上制定教师研修课程五年规划。

策略2:机制引动。研修课程开发激励机制;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机制;优质课程培育和孵化机制。

策略3:项目带动。院校合作项目;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项目;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区域性转化与指导策略研究项目。

策略4:任务驱动。新资源的开发建设;加工利用生成性资源;择优报送优质课程。

策略5:示范带动。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课程经验分享;优质课程成果推介。

策略6:评估拉动。课程评审与学分认定;优质课程评选。

(三)教师研修课程的“关键技术”

1.调研现行

教育教学调研工作是我们对课程开发前期进行的“全面性”论证,增强了课程体系的说服力与可信度。自2013年正式启动以来,各部门深入学校调研,采用了听课、访谈、备课、教研、问卷等多种调研方法,研制并使用了《常规课堂记录观察》《课堂教学核心要素》等多种调研工具,紧扣课程改革难点,了解、掌握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状况,重点关注课堂教学行为改进,并深入教研组具体指导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不仅发现学校在教育教学、校本研修方面的“亮点”,还分析、诊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全面、客观、真实的信息,为课程开发做出有说服力的判断。我们本着基于需求,引领需求的原则,根据不同阶段统一确定调研重点和任务,把教育改革的“热点”、学校发展的“难点”、教师关注的“焦点”,以院校合作项目推进为连接线形成“三点一线”,从调研工具、调研分析、调研方式、调研反馈到成果应用,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促进调研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顶层设计

教师研修课程建设的品质,有赖于对区域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因此,我们按照课程指南建课,保证内容质量。制定《徐汇区“十三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研修课程开发指南》,依据教师专业成长阶段和专业发展规律,对教师研修课程进行系统的设计和整合,指导院、校两级的研修课程开发。指南包括:课程开发的原则、课程开发的内涵和主体、课程开发的结构设计、课程开发的路径和流程、课程开发的任务和要求等。其中,课程的结构设计从课程的层次体系,到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再到课程的内容框架都做出了具体规定。

3.流程再造

教师研修课程,就是以组织教师有目的、有主题地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意义、有效率地进行反思和研究为主要内容,从而获取、改进、完善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的一种程序化方法。其要素是:确立明确的研修主题,适切的研修目标,制定合理的研修计划,设计可行的研修环节,记载完整的实施过程,展开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与改进。教师研修课程需要切实有效的方法论支持,需要对这一整套的程序和流程进行优化和改造。流程再造的关键要素是:

【四元协同】所谓“协同”,是指教、研、修和课程四者之间不是简单的互动,而是一种“高级的联动”。这种“联动”体现在既是课程是教研修的纽带,更是教研修的“内容”。研修课程使教、研、修有了实质性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推动,共融互生。“四元协同”需要从理念到实践对传统的教研活动进行改造和创新的设计。从课程建设的高度着眼,在研究设计的基础上开展活动,促使教师在课程的框架中思考研修内容、组织方式、实施载体、运行模式、评价方法等。课程从一系列的研修活动中来,指导活动,支持活动,使后来的活动“格外正确”。

【动态生成】“教师研修”与传统的“教师教育”本质性的差异在于,顺应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及其特点,发挥他们互为学习资源的角色,开展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或专题资源积累,创建适合他们能力发展需求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问题解决过程、学习过程、资源积累过程都最终指向研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符合“给人经历,使其形成经验”的课程观。

只有让教师亲身经历一个真实且彻底的问题解决过程,给教师足够的实践、感悟、提高的研修时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才会得到系统的梳理与总结,课程内容才会日臻丰富和完善。相信随着教师对问题的持续深入的学习,会有更多的教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性培训资源,更多的典型教学课例迁移为研修课程。

【合作建构】在课程建构的过程中,研训员和教师之间的角色是在施训者和受训者、课程提供者和接受者、研修活动主持者和参与者之间形成了互为主体、相互转化、没有边界的研修角色。研训员和教师在资源的提供者、开发者与资源的使用者之间互相转换、互为主体。进入研修活动后,团队所有成员也都承担施训者和受训者、领衔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和职责。

在“四元协同”“动态生成”“合作建构”中,完成了教师研修课程的“流程再造”,从而也完成了“实践导向—参与互动—转化生成”的循环。在这一流程下,教师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方法论知识,又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研修课程也催生了教师研修由“转化”到“内化”的“化学反应”。

教师研修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在于,既要有对“外循环”的“打造”,又要有对“内循环”的“打磨”;既要全盘考虑,又要着眼于细部,需要区域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努力。

教师研修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模式创新带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

1.只有充分了解作为成人的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才能搭建有助于合作分享、问题解决和能力发展的脚手架,帮助学习者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2.教师最为深刻的学习来自于有价值的、真实问题情境中的亲身体验、同伴交流、问题解决及反思建构过程。

3.研修课程的构建需要经历持续实践的“磨练”,相对活动的精心策划、教师的投入性学习而言,研修团队的后续实践努力更显得弥足珍贵。

4.研修课程建设与研修模式创新是一个系统的两个维度,相互影响与制约,其中,研修课程是教研修三位一体有机整合的纽带,也是教研修的内容。教师研修课程的期望在于,既要吸引教师,让教师学习行为得以发生,又要发展教师,让教师的成长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研修课程体系专业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