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黎气候大会:倒逼转型绿色发展的新起点

2016-03-03孙钰

环境影响评价 2016年1期
关键词:减排巴黎协定绿色发展

孙钰

(《环境影响评价》杂志社,北京 100012)



巴黎气候大会:倒逼转型绿色发展的新起点

孙钰

(《环境影响评价》杂志社,北京100012)

摘要: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一次大会的195个国家一致通过《巴黎协定》,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且朝着升温幅度控制到1.5℃的目标努力。中国提交的减排行动目标为: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国内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比重提升至2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决心,“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加快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绿色发展;减排

巴黎时间2015年12月12日晚,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一次大会的195个国家一致通过《巴黎协定》,共同承诺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在达成新的协定后圆满闭幕。

1气候大会达成历史性协定

《巴黎协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框架下,在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等一系列成果基础上,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巴黎协定》共包括29项条款,涵盖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多领域的内容,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安排。

根据协定,各缔约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措施,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且朝着升温幅度控制到1.5℃的目标努力。

协定充分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强调了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指出各缔约方将以自主贡献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协定首次明确了发达国家不仅要为减缓、也要为适应提供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兼顾了减缓和适应的关系。

考虑到气候变化对全球最脆弱地区的影响,协定首次将气候公正等议题纳入其中。协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更高目标,提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应将尽快达到峰值,并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即使人类排放与大自然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碳中和,这意味着人类最早将在21世纪中期结束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为推动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协定规定从2023年开始,每5年将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包含对减缓行动以及资金承诺等要素的全面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弥合实际气候行动与承诺的差距。

据曾亲历谈判的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战略总监钱国强分析,《巴黎协定》在公约基础上确立了一个相对灵活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体系,是在总结公约和京都议定书2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后国际气候治理体系自然演化的结果,凝聚了无数政治家、谈判代表和智库的心血和智慧。

《巴黎协定》达成后,首要任务是各缔约方尽快完成批准程序。根据协定规定,其生效条件是至少55个公约缔约方批准,且这些缔约方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至少55%。与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相比,协定降低了生效门槛,将更容易生效。

2协定传递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信号

巴黎气候大会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关键节点,其成果关乎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受到各方广泛关注。在本届巴黎气候大会上,150个国家领袖在谈判首日齐聚巴黎发表演讲,187个国家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成千上万的民众在全球各地数十个城市参与气候游行。

所有缔约方为达成协定辛勤付出,展现出灵活性、建设性与合作精神。从日内瓦的近100页案文,到巴黎大会前的54页案文,再到大会拖期1天后通过的31页的最终案文,在德班大会以来逐步确立的自下而上模式基础上,经过各方努力,最终达成了一个相对公平合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经过长时间争论,协定最终写进“为将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的内容,显示了各缔约国提高减排力度的意愿,传递出世界各国决心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信号。

>>应对气候变化与治理大气污染有协同作用,如果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产生雾霾的污染物将减少42%~45%。

《巴黎协定》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史和全球治理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两周的谈判承载着过去6年中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从拯救多边进程、重塑政治互信到重建机制设计的持续推进的最终成果,达成的协定基本满足了各方关切。

协定的达成将成为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征程的新起点,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为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和能源转型指明方向,提供强有力的政治推动力,对各国国内政策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协定的最终达成受到各方广泛欢迎与好评。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巴黎协定》成为减少气候变化风险这一历史性进程中的决定性转折点。与会各国为达成富有雄心的、灵活的、可信的和持续有效的协定显示出灵活性和团结精神,并抓住最后契机,通过协定为全球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未来行动指明方向。这曾经无法想象,现在则势不可当。

法国总统奥朗德强调,为了达成这个协定已经等待40年。《巴黎协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法国政府将为实施协定做好一切准备。

英国首相卡梅伦说,在达成协定的过程中,世界各国显示出团结、雄心和毅力。全球协定意味着整个世界均已加入,在遏制气候变化上将贡献各自力量。这是历史性的时刻,是人类在保卫地球未来方面取得的一个重大进展。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发言中表示,《巴黎协定》是一个全面平衡、富有雄心、持久有效、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传递出全球将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积极信号。各缔约方在关键时刻,做出了对本国人民有益、对子孙后代负责、促进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抉择。

联合国大会主席吕克托夫特发表声明表示,在我们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努力转型为更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之时,这一协定的意义不亚于一次人类复兴。这一协定凸显了应对全球挑战之时多边主义的重要价值,为向低排放、能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经济转型奠定了基础。

中国多家非政府组织也联合积极评价《巴黎协定》,认为协定是一个新的起点,为缓解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带来希望。

3中国减排既是责任也是自身需要

由于人口基数、经济体量、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的总量大,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在促成《巴黎协定》过程中,中国充分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按时提交国家自主贡献(INDC)目标和碳减排承诺,为许多国家做出表率。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全球气候大会,在气候议题上中国的姿态越来越开放与自信,在气候外交、南南合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自去年北京APEC峰会开始,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联合行动,宣布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声明,为巴黎气候谈判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积极推进南南合作,从资金到能力建设,自愿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为目前短缺的国际气候资金提供补充。

中国向公约秘书处提交的减排行动目标为: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国内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比重提升至20%左右。相比于已经度过峰值的发达国家,中国目前仍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仍然处于碳排放曲线的上升期,以上承诺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决心,也意味着进一步转变传统增长方式的未来行动。巴黎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展现的建设性和灵活性,以及中国节能减排的力度与在新能源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探索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为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作出贡献。

据应邀参加大会的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介绍,中国在新能源技术研发、产业推广、商业运作和生活应用方面的实践在大会上颇受关注,也是对大会的实际贡献和支持。以皇明全息生态方案为例,方案整合发电、采暖、制冷等以太阳能为主的洁能解决技术,可覆盖零能城镇建设、节能建筑改造等领域的绿色低碳需求,有助于帮助恢复蓝天白云的自然环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实际上也是中国自身的需求。解振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谈判过程中,中国国内近期的雾霾天气也被其他国家的谈判代表关注。雾霾问题是中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对气候变化与治理大气污染有协同作用,如果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产生雾霾的污染物将减少42%~45%,应对气候变化有利于解决空气污染。同时,中国为解决雾霾污染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也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相信只要各方共同努力,这些问题未来能够得到解决。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建议,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从政府到企业到民间的能力建设,以更好地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及国内的绿色低碳转型。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迈向低碳发展的关键一步,中国多家非政府组织联合建议,借着国际减排共识的东风,中国应加快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的步伐。“十三五”时期应积极控制煤炭总量,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率,进一步降低煤炭消费在总能耗中所占比率,实现治理空气污染的协同效应。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应保障低碳发展,推动城乡低碳交通、低碳社区、绿色生活和可持续消费体系的有效建立。

4一分纲领,九分落实

尽管广泛照顾了各方关切,《巴黎协定》中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尚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

解振华表示,协定还有一些地方可以进一步完善。按照公约要求,发达国家在减排方面应率先大幅度减排,力度还不够。发展中国家最迫切希望解决的是,发达国家为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协定中相关内容也较弱。

目前协定中资金援助未明确落实细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尚未就2020年后的援助资金规模达成一致。后2020年气候资金安排将在2025年前达成新的量化目标,这意味着中期资金数量仍然模糊,有可能在2020年到2025年出现断档。

协定未对任何国家设定减排目标,各国将根据国内政治经济情况自主拟定减排计划。此间舆论分析认为,对减排目标不设立法律约束主要是由于“美国因素”。针对具备法律约束的目标,美国国内一般将其制定通过为法律条约,需要参议院批准,目前参议院中的共和党质疑气候变化的科学理论,试图阻碍奥巴马政府的气候变化议程。此前美国曾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却未在国内获得批准。

尽管大多数国家已提交减排目标计划,但此间仍有分析认为,这些减排承诺仍不足以使全球升温速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

针对这些问题,世界自然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与一些专家呼吁,新协定需要不断加强实施力度,各国政府要落实国内气候行动,进一步缩小减排差距,积极投资能源转型,保护弱势人群和生态脆弱地区。

解振华强调,各缔约方需要积极落实巴黎会议成果,为《巴黎协定》生效实施做好准备。希望各方积极采取措施加强2020年前行动落实,特别是发达国家要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为2020年后加强行动奠定基础。

一分纲领,九分落实。《巴黎协定》的达成意味着新的努力的开始,接下来各方的行动值得期待。

作者简介:孙钰(1965—),女,辽宁沈阳人,编审,硕士,主要从事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调研采写编审,E-mail:yusun8088@126.com

收稿日期:2015-12-15

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444(2016)01-0017-03

DOI:10.14068/j.ceia.2016.01.005

猜你喜欢

减排巴黎协定绿色发展
中国西北地区光伏发电的环境影响评估
我国冷藏车减排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船舶动力节能减排技术分析
《巴黎协定》落槌,地球终于“进入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