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数学探究教学模式
2016-03-03李伟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会同初级中学
李伟(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会同初级中学)
探讨初中数学探究教学模式
李伟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会同初级中学)
新课改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精神,而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初中数学;探究教学;创新
在创新和发展教育改革的影响下,探究教学越来越被重视,探究教学是教师借助一系列的方式与策略体现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分析、探索、发现等,有利于学生思维意识的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教学模式是非常理想的。
一、营造教学情境与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营造教学情境和提出问题,这是由于提问不但是教学的立足点,而且是实施探究教学的主线,而相应的情境则是形成问题的来源。因此,教师通过营造丰富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而加以分析、讨论、解决。教师在营造问题情境的时候,应当讲究一些技巧。首先,提出的探究问题应当重视学生固有的知识基础,选择的探究问题关乎探究过程的效果与质量。因此,教师应当有效地兼顾学生固有的思维能力、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等,倘若提出太简单的问题,不具备挑战性,那么就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反之,倘若教师提出太复杂的探究问题,跟学生的发展能力相悖,那么就会导致探究教学的失效。其次,营造的问题教学情境应当具备可操作性与真实性,不应当一味地注重情境而营造不可操作与不可信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不真实的体会,应当使学生明确体会到自身的周围就存在如此的情境。例如,教师在讲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时候,不直接讲解有关的内容,而是首先提问学生:“几十层的高楼那么高,我们如何对其高度进行测量呢?”或者提问学生:“我们如何对河流的宽度进行测量呢?”这样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启发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教师实施如此的教学提问能够推动探究教学的正常进行,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营造的问题情境应当具备开放性与层次性,确保层层递进。并且,问题情境应当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考,全面地进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组织探究与合作沟通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模式的中心事项是组织探究与合作沟通,能否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是不是可以正常地进行这个环节。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习数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通常都是首先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然而学生的理解会存在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形成的观点上组织师生间的合作沟通。如此一来,能够使学生将不同的看法进行融合,从而集思广益,实现取长补短的效果,让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系统地理解。而合作沟通最基本的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差异性,科学地划分学习小组。另一方面,应当明确教学课堂是多变的和发散的。倘若根据既定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那么会存在缺陷之处。为此,教师需要灵活地设计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学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反应而实时地改变教学思路。
三、课堂练习与提高巩固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方式是练习,在练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与新方法。然而,务必确保练习题的层次性。首先是直接通过知识解答的问题;其次是灵活地应用知识解答变式训练题。最后是解答开放性与探究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实现知识的创造性应用,注重应用一题多变与一题多解的训练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练习的设计最好与地方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之后的成功与快乐。
四、实时地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实时地总结与概括,定时地进行复习,不但总结学习的内容以及难点、重点知识,而且总结学习方法与学习经验,以及怎样更加灵活地应用知识。学生在进行反思之后,可以进一步理解知识,而非凭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和定理来学习知识。学生反思自我的过程就是肯定自我和凭借自我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学生在反思与总结新内容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触类旁通的目的,从而能够大大地提高学习质量。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探究教学中,教师务必注重学习,实现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如此才可以变成专家型与研究型的教师,才可以充当好参与者与引导者,才可以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更加理想的探究教学效果。
[1]王先国.浅谈数学解证题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2]温议凤.优化课堂,激发学习: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有效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3]陈曦.植根于“感悟、发展、探究”的数学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编辑 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