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激发历史课堂活力
2016-03-03马耀龙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杨郎中学
马耀龙(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杨郎中学)
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激发历史课堂活力
马耀龙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杨郎中学)
为了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必需灵活运用深入探究、自主学习、授之以法、动静结合等教学策略来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等各种能力,也能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课堂;教学策略;课堂活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用自主学习、动静结合、深入探究、授之以法等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我觉得效果还不错,下面就我所做的教学尝试加以梳理。
一、通过梳理知识来激发学生思维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梳理知识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把各个知识点串起来,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以便激发学生思维,学会自主学习。布鲁纳说能把一些思想重新综合为一种完整思想,产生出新的结构和新的思想,即创造性思维能力。梳理知识的方式很多,比如知识树、图表,甚至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成形象生动的动画、艺术板书等,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并共同归纳总结,这样做不但能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个整体上的感知,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开启学生智慧,塑造高尚心灵
深入探究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以消除学生“历史无用”思想。引导学生认识不管哪一个朝代,凡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相反,政治腐败,社会就会动荡,民不聊生。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史实所蕴含的辩证原理,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稳定压倒一切的道理,不仅过去如此,今天也一样。“历史是一面镜子”,我在讲课中,把清政府闭关政策与唐朝开放政策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今天我们只有跟党走,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实行改革开放,才能国泰民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争取早日成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增砖添瓦。
在讲《汉朝的中外交流》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杰出贡献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使学生懂得张骞出使西域为加强汉朝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新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管辖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基础。丝绸之路的探索也为今天我国提出建设世界“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了机遇。这对学生心灵触动很大,增强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与此同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去判断和分析当今社会,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历史的实用功能,同时起到规范学生自己行为的作用。
三、用授之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俗话说:“与其给他一车猎物,不如给他一杆猎枪。”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积极地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那就如同给了学生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的大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训练就是能力的培养。如讲《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课中的时间记忆,我用连贯数字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四一二”与“七一五”政变,用列表记忆法帮助学生记住孙中山逝世日期与“植树节”构成寓意联系,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联想记忆法”;让学生指图复述北伐的对象、经过、结果等,形成“尝试回忆法”。对这些学习方法,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当然记忆方法还有很多,如前后联系记忆法、方位图记忆法、线索记忆法、趣味记忆法等。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在动静结合中突出教学主体,增强课堂活力
一切思想、方法和能力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个体活动而获得。“动静结合”就是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课堂行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教学内容不同,教师可以灵活选择活动方式。我在讲《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的“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明所做的巨大贡献;我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你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纸是哪个国家首先发明的?那么我国商周和春秋时期是用什么作书写材料的呢?竹木简和帛与纸相比有什么缺点?既然西汉就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呢?”等,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既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在动力才是产生有效学习的关键。最好的内在动力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是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为此,教师要借助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以便达到“不教而学”的效果。
总之,努力改变原有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各种能力,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1]张会爱.优化教学策略,激发活力课堂[J].考试周刊,2013:102.
[2]杨思伟.高中历史课堂之活力策略探微[J].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4(17).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