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措施分析
2016-03-03李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李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措施分析
李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随着技术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从出现到深入应用到各个领域,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正因为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很强的应用性,已经成为义务教育中一门基础的学科,它与其他知识学科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学习时应该对信息技术课程予以高度重视,这对于今后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也要在提升教学有效性方面付出足够的努力,营造信息技术课程高效课堂。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措施
一提到信息技术课,学生通常会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但是学生的这种热情是否很好地和信息技术课程结合了起来,这是我们已经清楚的问题。学生之所以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是因为他们有机会操作信息技术,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会趁老师不注意打开浏览器、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登陆社交软件等等,尽管有些学校对机房信息技术设置了网络屏蔽,但是学生依旧会把精力放在非教学内容上。这个问题非常普遍,要想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整理信息技术课堂,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对于如何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我有以下几点看法和大家分享。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里提到的兴趣是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根据开篇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二者是不同的。信息技术操作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可能过于繁琐,尤其是涉及办公软件的操作、信息技术计算的知识等等,学生的第一感觉是这些知识并没有用,信息技术本应该用来娱乐,为什么还要学这么多操作知识。要想让学生建立起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就得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有用性,意识到信息技术知识对于自身今后的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运用正确的方式对学生予以引导,和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生活的助手。
二、贴近信息技术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不喜欢学习知识的另一个原因是感觉信息技术知识过于抽象,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课本上的演示,仅仅通过文字和操作截图,并不能让学生学会相应的知识,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操作要领。对于信息技术课本中涉及的专业名词,教师要用浅显的话语向学生做详细的解释,运用生动的比喻,与现实生活及学生了解的领域相结合,贴近信息技术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学习更好地掌握和记忆知识。
信息技术课程会涉及很多办公软件的操作,其实这些操作的难度都不高,完全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首先要突出这些知识的使用性,告诉学生今天学的知识,会如何运用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中。例如,学生在学习画图软件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自己通过画图软件绘制的图画,可以实现比纸质画板更生动形象的效果,不仅可以以电子形式发给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还可以作为插图插入到文档中。这一优势在学生今后设计板报、制作卡片的过程中可以节省很大的工作量。学生了解知识的实用性之后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并且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教给自己的父母,让知识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
三、运用“微课”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运用“微课”的教学方法,通过录制教学视频,将教学重点反映在视频中,微课视频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课上、课外两个渠道来学习知识。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不仅可以在课上通过视频抓住学习重点,还可以在课堂以外,通过认真观察学习、记录操作步骤来完成知识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在学生自由进行操作联系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学习效率,应该鼓励学生借助微课的视频自主解决他们的难题,学生针对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点,开展针对习惯的学习,查漏补缺,多次反复地进行后续学习,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存在的差异性问题。微课的教学方法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思考习惯,将信息技术课堂和“微课”这一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不必局限于课堂,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进而把学习当成一种常态,让新颖的教学方法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要想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教师要善于琢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实用,突出知识的生活化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营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渴望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这才是我们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目的。
[1]靳志娟.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5).
[2]郭强,崔海慧.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之对策探讨[J].中小学电教,2013(1).
·编辑 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