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地理新教材之点滴感悟
2016-03-03王纲南昌市湾里一中
王纲(南昌市湾里一中)
解读地理新教材之点滴感悟
王纲
(南昌市湾里一中)
新教材的投入使用,给我们的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践行新教材的一年中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不少,纵观新教材全新的内容,多彩的画面,合理的编排,切合实际,贴近生活,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读图能力的培养,学生和老师都受益匪浅。为更好地解读和使用新教材,体会新教材的精神,把握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内容,谈谈对新教材精神的领悟和点滴体会,以供同仁共飨。
地理;新教材;感悟
2012年秋季七年级地理新教材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对学生也是对我们地理教师的一个新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推行素质教育,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顺应教育改革的需求。下面我就新教材的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教材内容精简,抓住主干,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新教材从整体出发,在编写过程中能够更进一步地注重知识的连续性,将旧教材中的一些拖沓、冗长及有较大难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删除和调整,适应了教学的年龄段,有利于教学的循序渐进及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高。
如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亚洲”,虽然新旧教材都是两节内容,但相比较很明显就能看出,旧教材第一节是自然环境,第二节是人文环境;而新教材第一节是位置和范围,第二节是自然环境。新教材去掉了人文环境的部分内容,加重了地理位置和范围的知识,这是很好的调整,学习地理的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就是空间概念,如果不能对某个地理事物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那么其他的知识也就无从谈起了。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和重点加强的一个部分。所以,在新教材中明确地给出了亚洲准确的经纬度范围,纬度:南纬11度到北纬81度,经度:东经26度到西经170度。以前我们在讲述中,由于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每个老师的定义范围都不同,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困惑,不知道哪个老师说得对。新教材对亚洲的准确定位,有利于我们教师的教学。再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旧教材是三节内容,新教材是四节内容,即将旧教材中的第三节“地图”分成了两节:地图的阅读和地形图的判读。这种章节上的变动并没有增加教学内容,而是进行了合理、有序的编排。众所周知,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生命,将地图单独拿出来作为一节课进行讲解,正好突出了地图的重要性,所以新教材将一节内容细分为两节,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反而是旧教材将两个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放在同一节显然内容过多,学生的接受和理解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分开讲学生会更易于接受。当然,在新教材中还有很多内容调整的章节,如澳大利亚、美国、巴西、欧洲西部等等,这些内容的增减都是切合实际,注重基础知识,减少教学难度的体现。
二、新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注重地理知识的更新
时代在进步,知识在不断的更新,新教材在一些章节中增加了很多贴近生活的新知识。以前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给学生补充当前的时政要闻及一些地理区域的变更情况,虽然这是每一门学科都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如果教材内容不进行更新而是仍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多少会让学生和老师感到难堪。新教材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些新增的内容,能给学生带来立体的时代感,贴近生活让学生接触更多新知识,也给我们老师省出了很多查找资料的时间,让师生共同受益。
如“居民与聚落”这一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中世界人口的增长更新了全球人口的总数;2011年10月31日全球人口总数为70亿。第五章“发展与合作”,活动内容图5.4“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首次在教材中提到了“人类发展指数”这一概念。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新增了活动内容:方便面与红猩猩的故事。第三节“印度”增加了一个全新的条目: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第十章“极地地区”新增了阅读材料: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站。这些内容顺应时代的发展,切合实际,更有利于教学的需求。
三、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读图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的内容虽然较以前的版本有一定程度的删减,但纵观新教材,其中对培养学生能力的阅读材料和活动内容这两部分不减反增。如“亚洲”这一章中就增加了四个活动内容,将亚洲与北美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河流、气候进行比较,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怎样逐步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才是我们践行新教材的一个关键。以往我们一味地要求学生去进行简单的记忆,而新教材更注重学生地理实际能力的应用,这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更为重要的是对地理新课标中“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的体现。
这是我对新教材的点滴解读和体会,可能认识比较肤浅,但践行新教材的行动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去摸索,去体会新教材的精神,力求在教学中将这一精神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重点在于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勇于实践的精神,着力提高他们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编辑 姚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