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注重学生思维培养

2016-03-03孙兆辉

关键词:正方体创设核心

孙兆辉

(临沂市临沭县第三实验小学 山东临沂 276700)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注重学生思维培养

孙兆辉

(临沂市临沭县第三实验小学 山东临沂 276700)

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密切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思维素养又是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思维素养能够提升学生观察参与社会的能力、增强感悟明辨是非的能力、发展思考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好地体味数学学科的乐趣和奥妙。

核心素养 数学思维 合作探究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核心,一堂课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就像音乐教学中的“律动”一样,有着明显的节奏变化,从思维闸门的打开,到思维的逐步深入,再到思维高潮的到来,最后到思维的提炼升华,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数学教师要把准学生思维活动的脉搏,进行有效地引领,以促进数学思维“律动”的积极展开。

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究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课堂上的情境创设必须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那些为“装饰”需要而创设的情境,为创设需要而呈现的情境是我们坚决要摒弃的。因此,在情境创设中要注重几个方面:

1.情境创设要有“真实性”——符合客观现实教学

《7的乘法口诀》,如此创设情境:直接运用书中的情境图,一个星期有7天和相应表格,让孩子们从这个情境图中提出数学问题?再由孩子们对问题一一做出解答,在完成图表的过程中完成了“7的乘法口诀”的学习。教师创设的情境由孩子们熟悉的一星期有7天引入,贴近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强的真实性,能引导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2.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紧扣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推理》这节课,根据:“小红拿的是品德与生活,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这两个信息,你能确定他们三人拿的分别什么书吗?让学生通过讨论,用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解决问题。看似简单的推理,其中蕴含着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就是思考问题的有序性与全面性。让学生学会根据已经信息对某件事情进行分析,逐步得出结论,时刻关注学生思维的训练,注重核心素养的提升。

3.情境创设要有“挑战性”——促进思维发展

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的情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启迪思维,足以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引导学生发展智慧。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一段路420米,甲单独修需要10天,乙单独修需要15天,两队同时修,需要几天完成? 学生得出正确结论6天,老师接着问:如果我把这道题的条件改变一下,变成210米,多少天能完成?学生的第一反应是3天。老师让同学们不要急着回答问题,先去验证一下,结果通过计算得到的是6天。这时候学生议论纷纷,都很奇怪,为什么不是3天?强烈的探究欲望被激发出来了…接着再把路改为更短,学生再次讨论验证,就这样教师根据学生反映,设置层层具有挑战性的情景中,学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最后转化为学生要迫切学习此知识。

4.情境创设要有“吸引力”——激发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可根据教材主题图可以创设情境,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将学生置身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

“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需求,“挑战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则是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因此结合以上四点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有效情境。

二、引发思考——点燃思维的火花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当学生的思维闸门被打开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将他们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思维的形式有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两种,课堂教学中要还给学生自主权,之后再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如:教学《正方体的展开图》一课时,先让学生猜想:同样的正方体纸盒,沿着不同的棱剪,得到了不同的形状。它们都是由几个小正方形连接而成的?

由6个完全相同且相连的小正方形是否都可以折成正方体呢?在教学中本人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想:观察平面图,想象它能否折成正方体。

折:动手折叠,验证。

标:能折成标√,不能折成标×。

贴:找一组上台贴,能折成的放左边,不能放右边 其他组可以补充。

学生经过猜想、讨论、操作、验证,最后得出判断能折成正方体的图形的特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快感,更能树立学生的创新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互动交流——产生思维的共鸣

当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后,原先的认知结构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脑子里既明白了不少又有许多混沌不清的,此时,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进行集体思维“律动”,使大家澄清模糊,达成共识,形成共鸣。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思维主要发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小组之间,因此互动形式也有就“小组互动”、“组际互动”和“师生互动”等。 在一次名师优质观摩课中,一名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中,教师设计一个游戏:让几名学生生到台前,手各拿一信封,其中放了铅笔,让其他学生猜猜,信封里有几支铅笔?学生答案不一,教师引导:“谁能肯定地告诉老师有几支铅笔?” 学生还在乱猜,但学生每猜一答案,教师就质问:“你确定吗?”如此进行,教师一直耐心地引导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慢慢地,学生不仅知道了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还让学生真正理解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更是在思维碰撞中产生了共鸣。

结语

思维素养是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现实意义。作为一线教师,更要努力的探索教育新模式,琢磨教育新方法,有意识地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时,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更好地体味学习的乐趣和奥妙!

猜你喜欢

正方体创设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给正方体涂色
多少个小正方体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数小正方体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拼正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