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使会议新闻报道走出“程式化”

2016-03-03张瑞馨

关键词:新闻照片程式化会场

张瑞馨

(陕西银行学校 陕西西安 710065)

浅谈如何使会议新闻报道走出“程式化”

张瑞馨

(陕西银行学校 陕西西安 710065)

“程式化”的报道使会议新闻受制于会议议程、内容,从而陷入误区,以至空话、套话连篇。各种会议新闻的写作都是一种固定的套路,必然就使我们的会议新闻报道千篇一律、枯燥无味。不仅败坏了受众的胃口,还造成了传播资源的极大浪费。改进会议报道最关键的就在于记者的素质。一个记者只有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和独特的视角,在采写、拍摄会议新闻时,才不会人云亦云。只有同时提高思想业务两方面的素质,出来的会议新闻才会内容充实、有事有理。

会议新闻 会议报道 新闻价值 新闻报道 报道质量

会议新闻程式化的原因在于会议新闻内容较为单调,报道手段单一。会议新闻虽然为数众多,但是其报道内容大多与公众利益关系不大,缺乏吸引力,无法引起公众过多的关注。同时,会议新闻的报道手段枯燥单调,形式呆板公式化,几乎是千会一“套”:会议名称、何时何地召开、何人参加、会议指出、会议认为、会议要求、再加上某某说、某某指出、某某强调、某某号召,最后再来个“会议圆满胜利结束”。这样的报道与公众利益脱节,手段单一,不符合新闻的特性。[1]

那么,如何走出会议新闻报道的“程式化”,提高报道质量呢?

一、改进会议报道 提高报道质量

会议里面不仅有新闻,而且一次会议里往往就会有很多个“新闻点”,记者能否捕捉得到才是关键。[2]

在会场上,记者应该全神贯注留意会议发言的每一句话,捕捉会场上的每一个细节。曾经有一位新闻记者在会场发现,会议开始时还有近一半的座位空着,会议开到一半时,又有一半的开会者早退。回去后,他以会议作为新闻背景,写了一篇批评报道。报道刊出后立即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了当年的省级好新闻。可以说,会场上不是缺少生动、活泼的新闻素材,而是缺少敏锐发现、快捷捕捉的记者。[3]

新华社曾经发过一篇研究山茶的专业性会议消息,新闻中插入了这样一段叙述:“我国是茶花的原产地。早在宋代,茶花便成为人民喜爱的花木,著名诗人黄庭坚、苏轼等人都有品咏茶花的诗赋。十七世纪的时候,法国人加梅尔第一次把茶花从东方移植到欧洲,后来才传到美洲,被誉为世界名花之一。”由于这段背景材料的运用,便大大提高了读者阅读这则会议新闻的兴趣。[4]

再有,就是会议新闻的采访,不是从会议召开的时候开始,也不是在会议结束的时候就结束。如何对会议精神进行落实,会议精神在落实中又会遇到什么具体问题,在会议上获知的线索是否真实等等,这些都需要深入地进行追踪、采访、报道。

改进会议报道,办法有很多,而最关键的就在于记者的素质。一个记者只有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和独特的视角,在采写、拍摄会议新闻时,才不会人云亦云。只有同时提高思想业务两方面的素质,出来的会议新闻才会内容充实、有事有理、有情有趣。[5]

二、跳出会议新闻拍摄的固有模式

客观上讲,会议新闻给摄影记者所提供的拍摄条件是相当严格而有限的。重要会议大都在某一个固定会场召开,如果拍摄会场照片,今年拍摄的与去年、前年的没什么两样。再者,会议新闻照片多在会议进行中拍摄,重大的、严肃的会议,有的拍摄者抢拍几张就得离开会场。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拍摄出精彩的会议新闻照片。

怎样才能拍摄出别具一格的会议新闻照片呢?除了靠临场应变外,也要自始至终地注意会场的动向。

对于一些重要的会议,摄影记者往往都能事先拿到大会议程,并根据议程确定摄影的内容,因此,在主要议程过去之后,很多记者就离场回报社发稿去了。而这时如果大会突然爆发新闻点,就会遗漏。所以,在拍会议照片时,务必自始至终不离会场。即使在拍摄一些表决等程式化的内容时,也要密切注视会场内与会者的一举一动,不能掉以轻心。例如,1986年4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时,一位代表投了不赞成票。他举手时,密切注视会场动向的《民族画报》记者高秀峰抓拍了这瞬间的动态,题名为《民主权利》,成为一张难得的纪实性新闻照片,获得了第六届全国新闻摄影展览评比金牌奖。

会议新闻摄影要创新,表现人物神态是重要的一环。抓取与会者的神态、姿势、表情,会使画面给人以新的感觉。如1986年李南生拍摄的《为南非黑人解放呐喊》系列组图。当时,曾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南非约翰内斯堡圣公主教图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表演讲,倘若用程式化的构图拍摄,画面不会有什么感染力。而李南生同志抓住了讲演者的神态,加上人物的手势动作,不仅使画面不一般化,而且蕴含着一股强烈的生气,让读者如临其境,仿佛听到了图图主教的激昂声音,感觉到他为南非黑人解放而呐喊的激情。

那么是否不离开会场,只要盯住会场,就不会漏掉新闻呢?其实不然,会场外、会议休息期间同样有新闻。比如,有一位记者,把镜头瞄准了餐厅:过去就餐时,一些代表因应酬多,不能来就餐,造成空桌、浪费现象,现在改为自助餐,又快捷又不铺张,这组照片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会议的变化。[6]

高素质的记者应当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广播的文化知识修养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修养。如中央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中《小丫跑两会》版块,以其独特的视点、别具一格的节目定位、亲切自然的报道风格,真实、准确、全面报道“两会”内外鲜为人知的新闻事实,“会场内外”深入现场挖掘最新新闻。

以轻松活泼、亲切易懂的语言触及新闻事实,才能让受众易于接受,也才能够对其理解会议精神起引导作用,实现有效传播。转变观念,增强会议新闻的传播效果,是广大新闻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如果我们注意到会议本身的特色,也能使会议新闻读之有味。正如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所说:“会议是十分丰富的新闻源。会议上精神最集中,议论最集中,信息最集中。如果记者留心捕捉,细心研究,几乎每个会议都可以写出好作品来。”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记者的创新意识,只是去写枯燥呆板的会议程序,如果参与报道的记者没有较强的新闻敏感,较好的功底,是不可能做出生动的新闻。总的来讲会议新闻报道就是要抓住会议中最敏感的部分、最有价值的内容,从受众的角度选择新闻,在会议中寻找新闻点,让会议新闻报道走出“程式化”,从而“活”起来。

[1]崔保国.让人眼前一亮的会议新闻——《新华日报》会议新闻创新[J]. 传媒观察, 2007,(07) .

[2]郑思礼,郑宇.《现代新闻报道理解与表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刘海, 刘海妹. 论会议报道的改进[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8)

[4]刘冠宏. 让会议新闻“含金量”高起来[J]. 城市党报研究, 2008,(01) .

李凌. 跳出会议新闻的旧模式[J]. 记者摇篮, 2007,(07) .

[5]王静.会议新闻也需要策划[N]. 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8, (2008/01/16)

[6]赵伟光.采写会议新闻的四个步骤[N]. 中华新闻报, 2007, (2007-09-19)

猜你喜欢

新闻照片程式化会场
读图时代报纸数码新闻照片档案管理
新媒体时代宽画幅新闻照片的拍摄探索和尝试
来自十九大会场的福建女代表心声
会场内外
论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对当代戏曲的影响
开会呢,严肃点行吗?
京剧服饰的文化内涵
浅谈京剧身段表演的艺术
网络新闻照片特点及体裁浅析
新闻照片中的以军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