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地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设问方式

2016-03-03钟婉琴福建师大二附中

新课程(中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

钟婉琴(福建师大二附中)

提高地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设问方式

钟婉琴
(福建师大二附中)

有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既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有效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在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层层递进、由果推因、化整为零等角度科学巧妙地设问,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有效性;问题设计

现行地理课标教材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点系统的呈现方式,学生需掌握的地理知识、技能更多的是隐藏在各类素材、活动背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化”“互动化”趋势加强。在活动型课堂中,“提问”成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恰当的提问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教学沿着教师设定的节奏进行;同时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可以说,提问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成效。为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提问的内容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并设计一种科学的方式进行提问。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如何设计问题以提高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方式。

方式一:层层递进式设问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培养过程总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因此在遇到教学难点时常可通过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问题来进行突破,这种问题设计方式即为“层层递进式”。层层递进式的问题设计方式如下:第一步,要创设情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最好的情景创设材料即为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如自然景观、自然现象等图文材料,让学生感到熟悉而有趣的地理事物可以轻松捕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第二步,要设计一至两个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学生轻松得出答案,获得成就感,这有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更深层次问题的热情;第三步,为问题的核心部分,要设计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这个问题一般要具备一定的探索性,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来进行,这样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合作探究等能力。第四步,教师要及时总结前面学生回答问题的观点和思路,同时要提出一些与之相关的新知识点,为学生提供课后继续学习的方向。

如在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节中“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水循环?”这个问题时,可分以下四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欣赏美景中关注到“水”这一事物,在视频中简单地领略“水”的作用;第二步,提出问题,“水可以无限量永续利用吗?”“水循环包括哪些环节?”第三步,将水循环的各环节分成空中、地面和地下三部分,学生按小组分别选择一个部分作为探究对象,探讨人类通过哪些活动来影响这一部分的“水”。第四步,教师点评并总结学生回答的内容,并提出下一个作为课后探究的问题,“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查阅相关材料,了解影响水循环的新方式”。

层层递进式设问构成一个具有明确指向、条理情晰、内在逻辑严密的“问题链”,可以做到如行云流水般突破难点。由于逻辑性强,而且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往往能有效促进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凸显提问效果。

方式二:由果推因式设问

为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往往采用环环相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顺序有正序和倒序之分,正序常常可以做到在潜移默化中引人入境,而倒序则常因为有一个异于寻常的结果而吸引眼球,激发人的好奇心,从而催生探寻原因的动力。用由果推因的方式来设计问题正是倒序教学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果推因式的问题设计方式如下:首先,给学生一些现实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出差异或得出规律;其次,归纳总结学生的发言并进行提升,给出结论;最后,让学生对结论进行探究,得出成因。

如在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节中“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如何演变的?”这个问题时,可分以下四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教师展示大理岩、砂岩、花岗岩、玄武岩标本,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其差异;第二步,教师及时总结学生所得出的答案,并告诉学生大理岩属变质岩、砂岩属沉积岩、花岗岩属侵入型岩浆岩、玄武岩属喷出型岩浆岩,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存在不同类型的岩石?岩石的属性是否永恒?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如何演变的?”第三步,引导学生探究三大类岩石的循环演变过程。

地理学科强调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随处可见,学生常常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由果推因式设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活跃,对所提问题的完成度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同时这种设计问题的方式还能深入挖掘个体潜能,并促使学生养成探索事物内在本质和内在联系的习惯,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方式三:化整为零式设问

化整为零,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个整体分成许多零散部分,也就是说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地理现象的成因比较复杂,若不将其成因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分别提问的话,学生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样的课堂提问只会使教师唱独角戏,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遇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候有何特点,为什么?”这个问题时,学生可能只能回答零散的一部分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可将该问题分解成如下四个问题,即“问题一:夏季我国东南部地区总体的气候特点是什么?问题二: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锋面雨带是如何移动的?问题三:六月份梅雨天气的形成与锋面雨带的移动有何关系?问题四: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夏)旱,其形成与哪种天气系统有关?”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能看到,化整为零后的问题更为具体,思考的方向更为明确,学生回答问题能更有的放矢,充分显现提问的有效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化整为零的设问,也可帮助学生学习这种分解问题的方法,在各类考试,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

总之,设计方式得当的问题可以把学生迅速带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使学生的思维方向和专注力迅速转向预先设定的地理事物上,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的目的;同时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及时获得学生所反馈来的信息,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进一步调整提问方式和教学方向,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同时要非常重视“设问”的方式方法,努力提升教学效果。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