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花开的声音——和学生一起站起来读书
2016-03-03刘民慧
◎刘民慧
聆听花开的声音——和学生一起站起来读书
◎刘民慧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是在这个充斥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社会,真正爱读书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且不说其他人,就是在校的学生也没有几个人会去好好地品一本书,他们一有时间都抱着手机,成为名副其实的“低头族”。笔者认为作为教师,除了自己要能读书,能够读懂书,还要引导学生进入书中的世界,体会其中的美妙,让学生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那么,到底该如何读书呢?孙绍振先生提出了读书的三种姿态:一种是躺着读书,一种是坐着读书,还有一种是站着读。“躺着”追求的是一种休闲和消遣,是为了享受,平时看书看报都是如此。“坐着”要求认真、严肃,达到一定的效果,就如学生平时上课。而“站着读书”是跳出书本内容,以一种俯视的姿态,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分析、检验,甚至提出不同的观点。我们大多数人读书都陷入了第一和第二种状态中,不是太随便就是太死板了,而真正的阅读,是要站起来,与文本对话,要找到自己的“哈姆雷特”。通过一年多的实验,笔者和学生一起“站起来”读书,不仅研读课本,课外的一些文章也会拿出来探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站起来,打开想象的翅膀
坐着读书,可以让人集中精神,对文本进行分析探讨,但是这种“正襟危坐”式的研究十分枯燥,容易让人生厌。其实文章之妙也不尽然在于研读,在研读的基础上,适当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绪飞扬,让情感迸发,或许更能够发现文章的“妙处”或“理趣”。
这种“站起来”进行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在诗歌阅读方面取得的效果是最明显的,古诗注重的就是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无尽情感,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而这无穷的意就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或场景,把自己融入诗境之中去好好品味,不管是“无边落木萧萧下”,还是“秋水共长天一色”都可以引起无限的遐思。在现代文和古文教学中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比如在读《荷塘月色》时,对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通感”手法的妙处,笔者就让学生闭上眼睛好好地想象画面。再如《项脊轩志》最后一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分析,也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归有光,体会其中“不言情而情无限”中的深情。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有无穷的,想象可以补充语言文字的空间,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想象的火花一旦点燃,可以绽放无限的光彩。
二、站起来,发现文本的矛盾之处
人无完人,书也不全是完美的,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读一本书,把书本上的知识全盘吸收,而不管书上知识正确与否,那是呆子。事实上,囊括绝对真理的书是没有的,由于作者个人经历的局限性,一些错误是免不了的。所以,读书不能一味地全盘吸收,而是要主动地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去检验它,发现其矛盾、不足甚至错误之处,这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作品。
事实上,在笔者与学生的读书生涯中,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他们经常抓住书中与现实情况不符的地方,然后大家展开讨论,或课外查找相关资料,最后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比如,在学《庖丁解牛》时,有同学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作者把解牛的声音写得这么美妙,如音乐一样,这牛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为此全班展开了讨论,有同学认为牛是死的,因为如果分解一头活的牛,那实在是太残忍了;也有同学认为牛是活的,这样更能突出庖丁技艺的高超……最后通过查证各种资料,大家统一认为是活的,这是一种艺术的夸张,超越了生活的真实。再比如,读《荆轲刺秦》时,有同学找出了这么一个矛盾之处:易水送别是否真的存在?因为按照书上的描写,这个场面有点大,按照这阵式,秦国肯定会查觉到,刺杀还进行得下去吗?早先,为了保密,唯一知道太子刺杀计划的田光为了不泄密,自杀了。现在,至少有一伙人知道这件事,这不是矛盾吗?事后,经过查找相关资料,大家认为这个“易水送别”现实应该不存在,是作者添加上去的。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很多,笔者事后都有总结成文,这里就不一一列述了。站起来,跳出书本的限制,让自己的思维跳跃起来,学生不仅学得开心,还有自己的思考及心得体会。
三、站起来,迸发质疑的火花
“站着读书”,不仅要发现书中的不足和矛盾之处,还要学会质疑。质疑是一种更高的学习姿态,是一种俯视的姿式。学贵有疑,读书就是一个学习、质疑、思索、习得的过程,孔子就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不思考,就会变成书的奴隶,所以,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学会质疑,发出自己的“不平之音”。
在平常的学习中,这种质疑最常出现在文言文的阅读上,因为文言文毕竟比较古远,很多字词的解释有多种版本,有些甚至互相矛盾。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够对一些字词的解释提出疑义,说明他们是有思考的,对文章的内容是比较了解的。
让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时,有个学生提出了他的见解:“这文章要么是乱写的,要么刘兰芝是穿越去汉代的!”一句话激起了千层浪,其他同学纷纷问为什么。这位学生阐明了自己的分析:“在封建社会,兰芝这种性格的女子是不被人所容的,但书中的兰芝被休后竟然还有那么多人喜欢,连县令太守都为子求婚,而她竟然还不嫁,这在封建社会是不合理的,所以这是假的。”这时,班上的学霸悠悠地来一句:“不尽然,和司马相如私奔的卓文君可比兰芝任性多了!”此话一出,全班沸腾了!于是,全班同学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且在讨论无果的情况下,查找了一些资料,最终明白:在汉代虽然三纲五常体系慢慢成熟,但还是没有规定女子一定得守贞守节,贞节观在明清时才趋于苛刻。所以女子再不再嫁全凭个人意愿,不要说与司马相如私奔的卓文君,汉文帝的母亲薄夫人,就是改嫁给刘邦的,而名臣陈平的老婆先后嫁了五个老公……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学生对汉代历史和封建社会女性问题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真正做到了“学”与“思”的结合。
这样的读书心态,这样的读书方式,这样温馨热烈的氛围,不要说学生兴趣十足,作为老师的我也如沐春风,看着一张张青春活泼的笑脸,仿佛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是的,读书可以开阔视野、修心养性、陶冶情操,而“站起来”读书,在读书中融入想象、思考、质疑,更能激起智慧的火花。“站起来”,让我们把读书进行下去,让我们聆听花开的声音。
(刘民慧 福建省武平一中 36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