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16-03-03杨雨薇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黄遵宪纪念中学
杨雨薇(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黄遵宪纪念中学)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杨雨薇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黄遵宪纪念中学)
语文教学是一门情感艺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激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往往能够点燃学生的激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能力。
一、精彩导入,展现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是每个教师教授新课时必做的工作,语文课尤其如此。好的精彩的“导入”能极快地吸引学生“投身”于课文,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无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对此必须下足工夫,每授新课时必先设计多种“导入”方案,在课堂上才能因时制宜和随机应变,使学生深入掌握课文,“展现情境”就是实现“精彩导入”的较为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引入新课时,我这样导入: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喻潭为梦,自有作者的追寻,而柳宗元的散文名篇《小石潭记》同样让我们认识到一潭如梦。此时,被一个迟到的裤腿湿湿的男同学的“报告”声打断了我的导入,当我及全班同学用“诧异”及“疑惑”的眼神看他时,他小声说明迟到的原因:到校门竹边的小溪玩水去了。全班同学马上“轰”地大笑起来。让该生回座位后,我马上将其事例“戏水竹林小溪”与课文小石潭的周边环境“竹树环合”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朗诵课文,感悟作者笔下的石潭氛围。通过这一“巧用”,既连缀了教学过程,又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了作品的意境美,激发学生读、悟激情,真是应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常言。
精彩的导入能够诱发学生的主观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激昂、幽默、淡雅、愉悦的气氛中认真学习。
二、巧妙设问,设置情境,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能力
有问题才能有思维,要训练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就必须设置巧妙而又合乎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如要全面认识课文中的人物,教育者只需提出看似平常又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回答,就能起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讲授《曹刿论战》分析人物时,先提出的问题是:曹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一学生脱口而出:曹刿是个自大、目中无人的人。全班同学一片哗然,该生脸色瞬间由红而白,面对此景,我首先肯定了该生大胆的违背常规的想法,让他说出自己的见解,作为一国之君,鲁庄公能与平民曹刿对话就不见得“鄙”。然后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析、补充。全面认识作品人物,在这一“巧用”中,使学生认识到不能片面看待人物、看待事物。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在能力,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而在《乘船》中问学生在生活中应做一个怎样的人?有学生说既做热心助人的王朗,又做守信的华歆。更有其他的意见——学生兴趣盎然,讨论热烈,这样合作、探究的学习正契合了新课标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主动动脑思考,并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从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创设问题情境,既能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迸发智慧的火花,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模拟表演,体会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创设表演情境,能够把读、思、演、评融为一体,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对一些情节较强的课文,指导学生扮演角色,让学生表演来创设情境。通过对白、动作,能够使教育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使学生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全面地活动起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一旦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就会由此辐射开去,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也就能够透过表象,很快理解课文。
在教学《卖油翁》时,我指导学生认真揣摩课文内容,仔细把握康肃和卖油翁这两个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编写出生动、幽默的台词,然后再组织学生分组彩排、表演。学生彩排是一个不断摸索、查漏补缺的过程,学生表演是一个感染其他学生的过程。表演中,表演者的滑稽动作、生动语言、真实表情,让课堂充满了笑声,学生在笑声和表演中理解本文。最后让全班同学现场点评,并投票选出最佳表演组合进行表彰。
设置表演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异、真实的感受,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习兴趣自然倍增,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配上音乐,渲染情境,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用课文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无疑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较大的难点,因为不同课文中对美的描述常常不在学生的生活常识内,为此,在参考学习了很多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经验后,我采用了在课堂上配音乐以渲染,经试验,学生的审美能力有较大的提升。在讲授《我爱这一片热土》时,这篇抒情诗中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靠朗读学生不易领会,我便选择《我的祖国》作为语言描述情境时的配乐曲。随着音乐的变化,课堂上的气氛发生了急剧变化,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仿佛都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时代,仿佛看到了在那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艾青和战友们满怀对祖国的深情血洒疆场的壮烈情景。在诗歌朗读中,学生火一样炙热的语言充满着激昂的旋律,让听者感到热血的沸腾,在悠扬激昂的旋律中,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家国情怀充盈着课堂。
综上所述,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习活动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在语文教学中,设置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探究性学习,获得真知,而且能够穿透学生心扉,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启迪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只要语文教师积极探索多种情境的设置,就可以实现“教”和“学”的双赢——双方各种能力都有大的提高和增加。
·编辑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