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2016-03-03于明
于 明
(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街道中心小学校 吉林公主岭 136100)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于 明
(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街道中心小学校 吉林公主岭 136100)
数学概念是构成抽象数学知识“细胞”,进行数学思维的第一要素。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优化 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一、矛盾冲突中引出概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引入,无论是从学习内容本身,还是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我们在讲授概念之前都可以创设一些矛盾,让学生的求知心理和情境内容之间产生冲突,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一种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好奇心理。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集合》一课,如何创设“冲突”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课件出示:学校成立课外小组,三(1)班参加音乐小组的有7人,参加美术小组的有5人,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几人?(表格里呈现4号和5号同学两个小组都参加)老师先让学生猜一猜,有的说一共有12人,有的说一共有10人。然后再让两个学生上台操作。代表音乐小组的同学抢先把4号和5号拿走了,这时代表美术小组的同学又不肯了,把4号和5号“抢”过去了,两个同学互相争着要拿4号和5号,怎么办呢?台下有学生提议再多拿一个4号和5号,这样台上两个同学就不会有意见了。这时又有一个声音传来了“老师,4号和5号同学不是只有1个吗?怎么变成2个呢?”老师幽默地追问:“是呀,怎么能克隆出4号和5号呢?4号和5号到底该放在哪个位置?怎样表示更合理呢?”到这时“维恩图”就呼之欲出了。如此教学,使学生的心理激起层层涟漪,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一旦学习的热情高涨,自然对马上要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中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摆小棒、捆小棒,在操作过程中建立“10个一是1个十”概念。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时,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让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1)1根1根地摆;(2)2根2根地摆;(3)5根5根地摆;(4)一边10根,另一边2根(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种摆法。学生各抒己见,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让学生自我比较,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从感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运用转化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较短的时间内了理解2个十是20。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概念,给学生打开思维的这扇窗,为他们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新奇鲜活的数学世界,这样学生在其中不仅仅是学习概念,而且会“触摸”这些知识了。
三、合作交流中深化概念
成功地导入概念,仅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要使学生真正获得概念,教师还必须关注概念的体验过程,让学生透彻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因为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他们在丰富的感知体验中学习概念,那么平面的书本知识就会变得多维、立体,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就会同步,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可采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表象认识,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千克》一课,为了让学生建立1千克的概念,课前老师可以准备各种各样的实物,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黄豆的重量,初步形成1千克的概念,再让各组学生在盘秤上分别称出大约1千克的物品(苹果、红枣、胡萝卜、桔子、香蕉等),小组同学再互相拎一拎,再一次感受1千克有多重,最后通过“一抓准”活动,小组每一个同学都亲身经历试着装1千克大米,通过几次比较调整,让学生都成了“一抓准”。这无疑归功于老师精心组织的一次又一次的体验活动,真正把“体验”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做”中初步感知,在“用”中丰富认知,在“思’中完成知识建构。
四、巩固练习中升华概念
教学中,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进一步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概念练习题,让学生顺利地巩固概念。例如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倍的认识》一课,在学生对“倍”的概念有了本质的感悟后,可以设计一道练习,让“倍”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延伸,实现了从形到数的抽象。题目是帮小兔解决“种什么好的问题”,课件出示“小白兔种了9颗白菜,2根胡萝卜,还有一个坑种什么?”“如果在上面的坑里种( ),那么( )是( )的( )倍。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生1:可以种胡萝卜,白菜的棵数是胡萝卜的3倍。生2:可以种白菜,白菜的棵数是胡萝卜的5倍。接着,老师在课件上出示线段图,让学生看线段图猜一猜小白兔种的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变式练习,学生进一步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形到数地辨析“倍”的本质。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好的练习设计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进而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李晓毅.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数学化”策略[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3,(12):61-64.
[2]周丕.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3,(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