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问题必须是“真”问题
2016-03-03◎江涛
◎江 涛
语文教学问题必须是“真”问题
◎江 涛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和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课堂是实现这一任务的主阵地。教学是否有效率、有价值,不仅仅在于专业基础、执教能力、教学设计、工作态度等语文教师方面,还在于学习基础、学习天赋、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兴趣等学生方面,更在于课堂问题是否是“真”问题。课堂“真”问题是保证课堂效率与价值的必要条件,是实现语文课堂事半功倍的必要途径。
一、语文教学是有“问题”的教学
为什么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要产生问题呢?因为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围绕教学目标,师生双方不断地提出质疑,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问题”教学。不过,有些问题教学价值高,有些问题教学价值低;有些无效,有些有效,有些低效,有些高效;有些产生于课前,有些产生于课中,有些产生于课后;有些解决了,有些课后乃至终生未得解决。可以说,教学活动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问题的过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以“真”问题来组织教学,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是“真”问题的教学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要结合教学目标辨别哪些问题是有效问题,哪些问题是“真”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产生并进行研究的问题就是“真”问题,就是有效问题,就是有价值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就是“假”问题,要么无效或者低效,要么无价值或者低价值。
三、语文“真”问题产生的途径
对学生而言,语文“真”问题产生的途径是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练习;对教师而言,语文“真”问题产生的途径是教师的课前预设与课堂教学探究。作为教师,课前首先要预设课中探究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解决不了怎么办。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敢于追问、善于追问,以求得目标的达成。第三,面对学生在学习探究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要明确是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课堂“真”问题。
四、课前语文“真”问题的产生
课前预习产生的问题是不是课堂“真”问题呢?学生在课前就产生了问题,我们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意识,还得承认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前就开始了学习探究活动。可是,有人对教师预设的问题和学生课前预习产生的问题持否定的态度,认为这些问题不是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没有效率、没有价值或价值不大,不能算作“真”问题,这是不对的。问题的真假、价值的大小、效率的高低是相对的。首先要有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明确哪些问题价值大、效率高、是“真”问题。学生在课前预习产生的问题即使价值小、效率低,也是“真”问题,应予以重视并解决。
教师课前预设的问题是不是课堂“真”问题呢?毋庸置疑,预设的问题是值得肯定的。为了保证完成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师还必须促使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突出学生的“双基”,毕竟语文姓“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很重视“双基”,教师常常通过提问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运用基础知识。例如,重要的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教师通过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类似的问题虽然价值不大,但肯定是有效的,是“真”问题。
笔者对教师课前预设的问题和学生课前预习产生的问题并非一味否定,但反对千篇一律、漫无目的、毫无效率的课前预设和课前预习。因为这样的预设与预习,师生没有明确的目标、独立的思考,所产生的问题不可能“真”起来。课前预设和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开始就能提出“真”问题,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才会“真”起来,问题才会“真”起来。
五、课堂语文“真”问题的层次
(一)课堂语文“真”问题的难易性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不是教师告知答案、学生获得答案的简单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探究后有所领悟的过程。有的学生也许在“知新”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问题。不停地质疑,不停地探究,学生的知识不断丰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教学目标得以达成。要想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质疑、教师的追问、课堂呈现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问题,必须是有效的问题,是语文“真”问题。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面对语文学习基础很差的学生时,首先考虑的就是问题的“真”,所以他教学语文由少而多、由低到高、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追问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二)课堂语文“真”问题的层级性
在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识记性的问题、重复性的问题、需要思考才能解答的问题、需要深入探究才能明白甚至仍然不明白的问题,都是语文课堂“真”问题。区别在于课堂教学价值的高低、效率的大小,这与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个体的能力水平有差别是一致的。例如,教学汪曾祺《胡同文化》一文,有的学生会对文章中的字词、读音、含义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的对一些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语句的理解感到困惑,有的对文章的思路结构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有的对散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提出了自己的独特思考……这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呈现的问题,有的显然很简单,教学价值低、教学效率小;有的比较难,教学价值高、教学效率大。但我们不能因教学价值的高低、教学效率的大小进行取舍,进而否定语文问题的“真”实性。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或许就是他们认真学习思考的成果,是他们学习进步的体现。因为教学价值低、教学效率小而否定这些“真”问题,并不是课堂教学高效的体现。课堂教学高效体现在人人都得以发展。如果否定了教学价值低、教学效率小的“真”问题,那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打击是很大的,这又何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呢?
六、课堂语文“真”问题的误区
语文公开课、示范课等课型存在着一大误区,那就是拓展训练的环节。语文“真”问题也随之进入误区。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常常采取拓展训练的方式,漫无目的,问题满天,在拓展中迷失了教学方向,淡化了教学目标,偏离了语文性质。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呈现出来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真是值得商榷。一堂校内公开课展示的是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学生在匆忙中快速而粗略地浏览课文后,教师就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对火锅文化、码头文化、江南水乡文化、闽南文化、大漠文化等这样那样文化的理解,课堂好不热闹,学生确实积极,活跃发言,提出了许多看似很有新意的问题,教者得意,学者忘形,听者动容。起初笔者以为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呈现的问题有价值、有效率,是“真”问题。但冷静一想,它偏离了教学目标,还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吗?显然不是,因为本文是《胡同文化》,而不是“胡同文化”,更不是漫无目的的“文化”。没有“真”问题的语文课堂并不少见。若要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率、有价值,语文教学问题必须是“真”问题。问题“真”在两个方面:其一,语文问题必须是有效率、有价值的学科问题。其二,语文问题必须是发展全体学生、实现教学计划的目标问题。
(江涛 重庆市北碚田家炳中学 4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