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四年级语文第十一课教案设计
2016-03-03于桂兰
于桂兰
(宁夏特殊教育学校 宁夏银川 750000)
聋校四年级语文第十一课教案设计
于桂兰
(宁夏特殊教育学校 宁夏银川 750000)
教学理念:
这篇看图学文是一个童话,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本文为第三课时的教学。因为是聋校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理解有限,所以结合本课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大字课文来教学,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加强主体参与,体验成功快乐。
教学时采用说、写并举,培养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并能运用于社会实践中。使他们将来更好地融于社会。
教材分析:
这篇看图学文讲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叙述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本课的图画是一幅跨页图。这福图从左到右分为四部分,反映了蝌蚪找妈妈的经过,形象地表现了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课文共五段,前四段讲小蝌蚪的样子及它们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第五段讲小蝌蚪已经变成了青蛙,能跟妈妈捉害虫了。
教学方法:
提问法—演示法—快乐式的教学法
教学目标:
1.正确观察图画,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能说出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蝌蚪找妈妈的。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
3.能看着课文插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4.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看图复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看图复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2.看图复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教学准备:
PPT课件、大字课文、小蝌蚪、青蛙、鲤鱼、乌龟的头饰
教学课时:教学时数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一、复习
1.教师活动预设
(1)复习检查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情况。
(2)引导聋学生思考:小蝌蚪是什么样的;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2.聋生活动预设
(1)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讲句子的意思。
(2)学生朗读课文,说说小蝌蚪的样子;青蛙的样子。(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它们的外形?)
3.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活动的预设,帮助学生复习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为新授作铺垫。
二、导入新授
1.教师活动预设
(1)谈话导入
(2)指导聋学生朗读课文,引导聋学生思考: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方法:逐一自然段学习,找出小蝌蚪开始的样子,然后找出小蝌蚪的每次变化。
(3)小蝌蚪找妈妈时顺利吗?遇到了谁?它们都说了什么?
(4)借助大字课文,引导聋学生看图复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3名学生佩戴头饰演示课文。
(5)指导观察动画,修改同学写的一段话。
2.聋生活动预设
(1)学生读课文,说说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指名找出描写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句子)
(2)学生读课文看图说一说: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指名找出描写小蝌蚪外形变化的句子)。
(3)借助大字课文插图指名找出小蝌蚪找妈妈时的句子
(4)看图复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并写下来。3.学生佩戴头饰,演示课文内容。
(5)边看动画,边读一名同学写的一段话,并进行修改。
3.设计意图
先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使他们在课文中找出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语句,再让学生通过看媒体理解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为下一环节的续写打下基础。
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课文语句复述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演示加深对句子的理解使学生在主体参与中快乐学习。
通过此环节的交流,扩展聋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结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让学生说说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像呢?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
德育渗透:
1.我们学过青蛙喜欢吃虫子,能保护庄家, 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2.小蝌蚪找妈妈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它没有放弃。我们要 学习小蝌蚪永不言败的精神。
3. 小蝌蚪渴望和妈妈在一起幸福地生活多么美好。我们要珍惜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四、板书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 )的脑袋,( )的身子,( )的尾巴
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
青蛙:四条腿,宽嘴巴,( )的衣裳,( )的肚皮,( )眼睛
五、教学反思
直观教学对于聋生的认知显得尤其重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能使聋生充分运用视觉器官,观察事物形象媒体,使聋生获得的概念鲜明、完整、充分而真实,具体而明确。此外,直观教学法也能唤起聋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在聋校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是较好的直观教学手段。
另外我感到在教学中 设计的提问也很重要,不同的提问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提问设计会引发他们产生问题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而我在这一课教学中感到设计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但提问时发现学生回答不够完整时我就替答了,也是为了赶速度,这样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短,对课文理解的效果不甚好。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自己在这方面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