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2016-03-03杨鑫江苏南京市燕子矶中学
杨鑫(江苏南京市燕子矶中学)
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杨鑫
(江苏南京市燕子矶中学)
随着新课改在我国深入盛行,广大高中物理教师需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积极探寻与之相符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改变当前高中物理高付出低成效的教学现状,打造出高效果、高收益、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新课改理念;高中物理;高效课堂;自主学习;生活;教学评价
物理学科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最为惧怕的学科,很多学生都“谈物色变”,物理学习效果自然也十分不理想。因此,如何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物理教学效果,是广大高中物理教师当前应十分重视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下面,笔者就从自身经验出发,对此论题谈几点个人做法。
一、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注重教师的讲,轻视学生的学,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盛纳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更谈不上自主学习。《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所以,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要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必修1第三章中《弹力》这节内容时,我给学生编制了一份导学案,学案内容为:(1)预习导学。①接触力(定义、分类);②弹性形变和弹力(形变和弹性形变、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及弹性限度);③几种弹力(绳的弹力、支撑面间的弹力、杆的弹力、弹簧的弹力);④胡克定律。(2)合作探究。①根据弹力的产生条件判断;②)弹力方向的判断;③对胡克定律的进一步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份导学案,对弹力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对于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课堂上与同学共同讨论或者直接询问老师。这样,我就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有效促进学生对弹力内容的深入理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二、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物理学习的价值
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师过于注重物理学科的理性思维,忽视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导致物理课堂变得沉闷呆板,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无法明确物理学习的作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应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学习的价值,进而对物理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努力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必修1中《重力势能》这节内容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展示了两张图片,第一章图片内容为2002年9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了至少100人失踪;第二张图片内容为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它是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米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的结果。然后对学生说道:“重力势能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我们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主动地改造自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学习重力势能知识和应用。”这样,我通过引出真实发生的生活现象,让学生认识到了物理和生活间的联系,引起了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广泛思考,从而专心致志地学习本节知识,有利于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
三、更新教学评价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评价,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即甄别功能占较大比重,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自卑心理也越来越严重。《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鉴于此,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应对教学评价观念进行及时更新,突破原有教学评价体系的局限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渐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比如,我们在评价方式上,要实现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在评价主体上,要做到以教师、学生为主体,同时,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表现等,这些都要列入评价内容范围。如此,学生的方方面面都能受到关注,能够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建立学好物理的自信心,这对于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之风大力盛行的背景下,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一定要以新课改理念作为指导,探究与其相符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变高中物理高付出低成效教学现状,大大提升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1]彭文胜.高中物理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廖陈帅.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
·编辑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