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文我做主
——提高中职生应用文写作技能的策略研究
2016-03-03王琴莹
○王琴莹
我的作文我做主
——提高中职生应用文写作技能的策略研究
○王琴莹
笔者在全面分析当前职高应用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注重心理需求,重组写作资源、创设写作情景、优化写作方法”的应用文教学思路。在“我的作文我作主”的写作理念下,使学生产生应用文写作的心理需求。通过调查明确应用文写作需求;进行心理疏导产生最初的写作动机;创设情境产生写作主体意识;用最简单的方法释放写作压力;用最切合实际的素材使学生产生最大的写作兴趣;利用各种场合和方法进行最广泛的写作实践,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准的目的,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应用文 心理需求 对策
应用文写作无论是对提高职高学生的写作素养,还是提高职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当前我们职高语文应用文教学面临诸多困惑,教材脱离学生实际,教学资源相对缺失,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等,导致学生写作素养缺失,写作兴趣淡化。在重重困难面前,我们本着“我的作文我做主”的写作理念,遵循“注重心理需求,重组写作资源、创设写作情景、优化写作方法”的应用文教学思路,展开了如何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技能的策略研究。
一、心理疏导,唤醒学生写作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所以,应用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认识到这种文体的重要性,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应用文与生活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
1.感化学生心理
“从众心理”作为一种吸引力,对个别心理有障碍、有逆反心理的同学来说,作用显得很微小。教师就要尽可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然后对症下药,帮助他消除障碍,树立信心,提高写作兴趣。
去年笔者接班高三,有一女生连续三周随笔都是草率了事,表露的情感充满“灰色”。经了解,此生除语文较好外,其他学科多“红灯”,受教师“长谈”的机会也很多。再加上家庭常有摩擦,于是她心里产生了失落感和自卑感,丧失了自信心、责任心和荣誉感,当然也就失去了以前那种写随笔的热情和欲望。找她来一次长谈显然已行不通,于是我要求她把以前自认为写得最好的文章拿来,和她共同分析,帮助她积累信心、凝聚感情。经过努力,她的随笔有了较大的好转,我又找她商量,帮助她选择题材、布局谋篇,结果她的一篇《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感动了全班同学,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几天后,我带上她声泪俱下的信家访,同她父母亲交换意见,后来,她家庭气氛融洽了很多,笑容终又回到她的脸上。写作热情也得到了增强,每周一篇的随笔任务,她都能认真地加以对待。这位同学高职考也取得了好成绩。
2.挖掘情感因素
根据职高生认知选择情感化的心理规律,我们在训练职高生应用文写作的时候,注重挖掘应用文中的情商因素,如在学习公文时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在学习宣传应用文中加强感情倾向性教育(赞扬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在礼仪应用文教学中穿插礼仪教育,等等。比如写求职信,职高毕业生求职是一道关,其中自我设计写好求职信是关键。因此,结合全校性大型活动“我的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强化学生对求职信的认识,使学生从情感上、态度上重视求职信。在课堂上,采用模拟招聘会的形式来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求职信,从求职信的实用角度培养学生对求职信的兴趣,激发学生写作求职信的积极性、主动性。再比如,节日期间给亲友发送手机短信,表示自己的问候、祝颂。这种新型的应用文很适合学生的胃口,很多学生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漂亮的短信。这样不但有利于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之成为合格公民,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应用文、全面把握应用文、主动学习应用文、自觉运用应用文,从而能使学生成长为专业精湛、素质全面的技术工人。
二、创设情景,激活学生写作主体意识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良好的大众趋势,势必引导着个别的有益的顺从趋势,所以,创造一个良性的、和谐的氛围,形成一股“大众趋势”,就能带动个体的写作情绪和写作热情。
1.关注社会生活,明确应用文写作要求
职高生一般并不清楚他们职高毕业后需要用到哪些应用文,所以,根据认知选择情感化的心理规律,首先应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不但调查生活中常用的应用文种类,同时还要调查一些工厂、社区、村镇单位所用到的应用文。从学生交流、汇总的情况来看,学生基本上了解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文。在此基础上,我们趁热打铁,进一步要求学生把本次活动整理出调查报告、新闻稿、总结,等等。要求分组草拟、全班交流。仅此一项调查活动,就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不少东西。学生不仅学到了应用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当前社会对应用文的需求,也懂得了社会对职高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要求
2.创设和谐环境,培养应用文写作意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意课堂教与学的方法设计,如分层次教学等;注意培养学生对应用文的兴趣,如要求学生从家里找来《请柬》,比一比、看一看;注重教室布置、校园环境的协调性,如团员《创争规划》的张贴、争创先进文明班级的《倡议书》、学习我校施姗姗同学(全国中职学生服装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的《通知》和《讲演稿》、校运会的《广播稿》《表扬稿》、各班联欢会的《串台词》及《寄语》、校刊开辟应用文专栏,等等,使全校形成良好的应用文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常常看得见、感觉得到、用得着,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产生应用文写作的动手意识。
三、化繁为简,释放应用文写作压力
应用文教学中,老师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化繁为简”,就是说,要把“多”的变“少”,把“繁”的变“简”,以便激活学生情感。这就需要找准学生“薄弱点”。
在“消息”这一文体的教学中,笔者也讲了消息“标题”“导语”“结构”等的特点及写法。但在“怎样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消息”上花了更多功夫。因为笔者觉得,“怎么写”固然重要,但并不难。而“写什么”却是真正让职高学生头疼的地方。
要想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消息”,教师首先要有“慧眼”。
课上,笔者举了这样两个例子。笔者先问:“大家平时如果有急事想打的时,应该到哪里去打?”他们说应该到路口。笔者又问:“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到萧山的出租车更多的是停在哪里?”这次回答各不相同。笔者说:“我觉得在萧山大家如果想打的,最方便的地方是公交站台,因为那里的出租车最多。”他们想了一下表示同意。笔者又问:“大家觉得这种现象正常吗?”他们立即意识到不正常。因为看似给老百姓打车带来方便,但同时影响百姓乘坐公交车,并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实际上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普通群众。因此,这是不正常的现象。我说:“这就是极有新闻价值的一个社会现象,看似正常的现象实则不正常。”我总结出第一点并板书“从看似正常的现象中发现不正常”。
笔者又举出第二个例子:“住校的同学这两天晚上感觉有什么与以前不同的地方吗?”他们开始一楞,后来有同学说“好象查房的次数多了”,有的说“以前偷偷去上网的同学这几天老实了”。笔者问:“那大家想过怎么会有这种变化的吗?”他们说“可能上网的太多,学校重视了”。笔者问:“那大家觉得这种更加严格的查房制度有必要吗?”让笔者意外的是,不少同学竟然说“没必要”。笔者皱了皱眉又问:“如果学校对这种现象听之任之,发展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全跑光了”,有的说“没有人敢来学校读书了”。笔者最后总结说:“是啊,学校加强宿舍管理看似不正常,而实则正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大家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生活中看似不正常的情况中处处有,我们应该从这些‘不正常’中发现‘正常’来。”于是笔者总结出第二点并板书“从看似不正常的现象中发现正常”。
在笔者的启发下,他们陆续想出了一些有新闻“价值”的现象,如《学校举办英语比赛》(服142沈华),《学生会,为学生服务》(服142丁洁飞),《电信部新店开张啰》(信息144高曼曼)。
当然,接下来,笔者还会给他们讲如何写“标题”“导语”等,但我觉得,针对学生特点,找出他们的薄弱点,才能真正教会他们如何去写。正如郭沫若所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所以说,教师只有把最复杂的理论简单化,让学生感觉到“很容易”,他才敢于去实践,才愿意去实践。当然,这种“简单化”不是“偷工减料”,而是消除学生对应用文的畏惧心理,最终还要通过对写作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学生才能不断提高。
四、以练为主,培养学生写作习惯
1.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
应用文写作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学生要勤于动笔。每次动笔,都尽量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打破封闭式,转向开放式,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各种文体教学的需要,把训练题目与学生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开学初,笔者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或工作情况,制订个人学习或工作计划;在学校开展学雷锋、创三好的活动时,要求学生根据应用文的特定文种格式写建议书和倡议书;实习结束,引导学生根据所取得的成绩找出经验教训,写出实习总结;毕业前夕,还指导学生向用人单位写“求职信”或“推荐信”。如果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像经济合同,经济活动分析报告、调查报告等,可以组织他们深入企业,走向社会,亲自收集第一手资料,按照训练题目要求,综合整理成文。这既能增强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数据意识和事实观念,又能丰富练习的内容,做到学以致用。
2.让学生疯狂地去“实践”
职业教育强调实践,“应用文”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去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应用”或者只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应用”一下,都是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的。实际上,一旦学生既认识到了应用文的重要性,又知道了怎么去写,那让他们不写都是不可能的了。大部分职高学生说到底,不是不想学习,而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学而已。所以作为老师,千万不能低估了学生的能量,而是要耐心教会他们方法,然后放心让他们去做。
积极引导学生抓住校园周围发生的各种事情,如校内球讯、获奖信息、失物招领、好人好事、各种通知、学生聚会,等等,让学生像“记者一样敏感”,善于发现信息,捕捉创作时机,同时一定让学生的作品能及时在课堂、墙报、宣传窗、校广播、校报校刊、校内网络等各处“发表”,最终获得肯定,从而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进一步产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下一次创作的冲动。
五、因人而异,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兴趣
1.撰写网络日志
网络日志,就是时下盛行的“博客”。一些学生都在网上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开始撰写博文,其热情高、兴趣浓、干劲大。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QQ空间,他们对自己的空间装扮十分在意,对其中的QQ日志也很喜欢记,经常在上面写些心情、见闻、笑话等东西,而且都是公开的。这正是语文老师可以利用的大好时机。把课堂移到电子教室,针对QQ直接写日志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写网络日志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各种技能,是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沟通交流、知识共享的平台。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积极鼓励学生尝试撰写各类书信、随笔、影评等应用文,这一举措顺应了当今的时代特点,满足青少年的要求,这是语文教育与时俱进的表现。
2.贴紧学生实际
应用文本身就很枯燥,如果一味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只有切合实际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切实际的教学,纯粹地灌输一些文种概念、格式等理论知识,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写作兴趣,致使他们烦写、烦学。
在学习“公文”一章时,就地取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置公文训练内容,如学校关于整顿校园环境的通告、学校对违纪学生处理的通报、学生实习联系函、班级外出活动请示等,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也可使他们较全面、牢固地掌握公文写作的要求。如在讲社交书信时,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拟写一封求职信。强调求职信内容上一般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求职原因、详细的联系地址,注意在信中要适当推销自己,不卑不亢,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投其所需、言简意明、书写端正。教师也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作一定的拓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认为这样的写作训练对自己很实用,写作积极性很高,效果也较好。
3.竞赛促进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产生的,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有效。因此,在应用文教学中,应经常和校团委联合举办应用文征文比赛,题目应与学生学习、生活及今后就业相联系,并设立奖项,以增强应用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应用文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只有在应用文教学中不断探索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应用文教学收到实效。
成效与反思
笔者在应用文教学中,注重于心理类因素的指导,从心理源头上疏导,从方法上简化,从技巧上培养,以此来减轻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心理压力。从社会调查上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应用的实际意义,感受到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必要性,从而帮助学生从心底上建立起学习的兴趣。通过观察学生身边的事情,捕捉写作素材,运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和方法,抓住各种机会来进行应用文写作训练。通过及时的评价激励措施来反馈学生,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感觉大有用武之地,获得继续创作的动力。
这一做法摆脱了以往应用文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千篇一律机械操作和训练的怪圈,走出了一条科学高效之路。使学生较快地接受知识,提高中职学生对最基本的日常应用文写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升学与就业垫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回访毕业生中了解到,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培养为他们快速适应单位工作需要立下了汗马功劳。一学生曾说:“多亏老师当初有先见之明!”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到我校招工的用人单位负责人反映说:“你们学校的毕业生文化素质要比其他学校出来的好些,表现在手头拿得起,这包括动手和动笔两方面。所以我们喜欢来你们学校招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另一方面,教学也要照顾学生的专业差异、个体差异等具体情况,不搞“一刀切”。教学过程中要搞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符合其自身特点和要求的发展。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发展,不必强求全体学生一致,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实现自我发展。师生教学间的平等民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教学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针对学生应用文写作难、烦的现象,只要我们教师多注重学生的心理性因素,寻找科学的方法进行指导,这种现象一定可以扭转。当学生轻松灵活地掌握应用文的缰绳之时,便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成功之日。
[1]邵宗杰主编.心理学教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3]周明星.读书创新和写作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4]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张金英.应用文写作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王琴莹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 311251)